新起点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笔谈)——4.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中国论文,农业发展论文,路径论文,新起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现代农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如何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在讨论农业现代化问题时,往往就农业论农业,倾向于从“农业特殊性”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三农”问题,形成了一些习惯性思维范式。如“农业基础论”往往把农业作为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战略部门而偏离经济发展的本质,“弱势产业论”导致对农业产业竞争优势的轻忽和对农业现代化信心不足,“弱势群体论”则有把农民和农民工看作中国现代化的包袱乃至问题的倾向而导致农业现代化主体的缺失。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城乡一体的格局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思路,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我们应该认真领会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胆解放思想,跳出“农业特殊论”的传统思维范式,用一般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三农问题”,重新思考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问题。
一、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农业打造成现代优势产业
目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业长期不能真正成为一个产业部门。按照产业经济学原理,产业是一种在工业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活动,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的标准化和经营的市场化。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农业现代化进程取决于工业化进程。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城乡一体化新视野下,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着眼于实现农业由弱势产业变为优势产业的战略目标,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强化工业思维,走出一条优势资源开发形成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产业化形成优势产业→产业集聚形成竞争极化优势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应该超越自然资源观念的束缚,发掘差异化的相对资源优势,培育农村专业化特色经济。由于受到传统劳动价值理论和稀缺价值理论的局限,农村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价值往往受到忽视,形成“资源陷阱”现象,即富集的资源不仅没有成为农业发展的优势,反而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的障碍性因素。因此,我们要突破狭隘的资源观,拓宽资源的视野,积极发掘农村差异化优势,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特色经济,培育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增长点。
利用资源差异化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只是农业产业化的开端。但是,农业如果仅仅停留在资源开发利用阶段,仅仅是一种粗放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还无法形成产业的带动作用。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赖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特色经济的产业化,围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使现代农业建立在稳固的产业体系基础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业完全可以成为某些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随着产业优势的不断显现,就会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产业优势转化成竞争极化优势。现代农业由于集聚了高端技术、雄厚资金和创新人才,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现代优势产业演进。我们不能习惯性地认为农业是一种简单劳动支撑的夕阳产业。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加以武装,农业也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日益显著,不久的将来,农业将发展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如能与市场和高科技相结合,将成为能够吸引国际资本投入,具有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极化产业部门。
二、通过农村城市化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现代化的农村为空间依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该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端正对城市化战略的认识。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以及城市扩张的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逐渐扩散到乡村地区,乡村地区逐步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演化过程。只有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空间依托。因此,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指导下,沿着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实现农村城市化的路径,最终达到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路径选择,第一步要发展和壮大县域中心城市。所谓县域中心城市,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按照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合理布局原则确定的,并在实际发展中形成的那些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较大经济规模、能够对周边乡镇起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小型城市。这些县域中心城市不仅是行政辖区的行政中心,也是该地域单元的经济中心,具有组织本区域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具有较完备的社会服务设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步骤。县域中心城市具有“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特点,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县域中心城市能够发挥整合作用,能够整合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和现代农业的推动中心。
第二步是建立完善的区域城镇体系。县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腹地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城市发展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城镇体系,才能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实施体系化城镇发展战略,就是在加强县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壮大周边乡镇的实力。在进行“乡财县管”改革的过程中,要实行一些配套措施,避免乡镇丧失自身发展的动力。通过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乡镇企业,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吉林省今年开始实施“百镇”建设工程,是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三步是推行农村就地城市化。所谓“就地城市化”,就是农村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最后阶段——城乡差别消除阶段。党中央及时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在2005年12月31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我个人对这份重要文件的解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上就是中央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战略决策。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就是完成了城市化的新农村。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构建农村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就是夯实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把城市设施推广到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在农村地区普及城市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也是从统筹城乡的角度,建立适应农村城市化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之日,就是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之时。
三、通过农民市民化构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行为主体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的一个难题就是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其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尽管政府积极推动,但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就不能顺利展开。因此,必须运用市民的思维解决农民问题,就是在制度上和思想上消除对农民的歧视,以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终极目标。运用市民思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就是在经济上扶助农民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制度上给农民国民待遇→在思想上培育公民意识。
(1)在经济上扶助农民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只有农民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保障农民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农民要成为市场主体,首先要明晰农民对土地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土地资本化方面已经逐步推进。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农业税,又把土地收益权从国家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又一次刺激了农业的大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地位问题,必须使土地从生产资料转化成为资本。土地的资本化将是我国存量改革的最大举措,必然激发出巨大的财富能量。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物权的基础上让中国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资本化,成为进城创业或投资的资本。而只有土地使用权实现市场化,能够自由抵押或流转,土地财富才能被“激活”,农民才能由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业劳动者转化为拥有土地资本的农业经营者,使农民能够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合格参与者与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力量。
(2)在制度上给农民以市民待遇。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来自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制度安排。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党中央明确把城乡一体化列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根本要求,要求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融合。近年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试验,改革的目标取向就是逐步消除“农民”与“市民”的鸿沟,取消对农民的各种歧视政策,把市民权利推及农民。只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让农民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权利,才能在制度层面上破除城乡身份壁垒,实现农民身份市民化的目标。
(3)提高农民素质,消除农民在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市民之间的差异。首先,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把农村教育完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次,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尤其要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从基于城乡差别的精英选拔教育向基于公民平等的素质教育转变,使农村教育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在农村发展全民教育。教育是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城市有老干部大学、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而农村则缺乏这些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政府应该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只有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问题,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承担主体。
标签:农民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三农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