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关系的新解决办法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关系的新解决办法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若干关系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新解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以效益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本文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几对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企业追求“肥胖”与重视“强壮”——“胖”往往是粗放经营的表现。“壮”才能真正体现经济实力,要“胖”更应“壮”。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把握的第一对关系。

众所周知,许多地方、许多企业近年来确实“胖”起来了,工业增长速度往往在40%以上,有的地方、有的企业甚至每年翻一番。如果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好事,“发展是硬道理”,能快则应快。但值得重视的是,产值上去,效益下来。其主要表现:资本的投入产出率不高,资产产值率、资金利税率逐年下降。在通常的情况下,每百元创造产值在三倍以上、每百元实现的利润应达到15%左右(不同的行业利税率不同)。可是,现在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企业资金运作效率也不高,无论是定额流动资金与实现产值之比,还是资金周转次数,都是每况愈下。产品结构不合理,库存增多,两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亏损企业要占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低效益、无效益甚至负效益的运行状态。这些地方、企业似乎经济已经“肥胖”,实际上是“虚胖”、“假胖”,并不结实,并不强壮。原因就在于拼命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质量和经济素质。

无论地方还是企业,既要“胖”,更要“壮”。“胖”是指规模越来越大,“壮”表明效益越来越高。“胖”应建立在“壮”的前提下,在“壮”的基础上发“胖”,这样的经济才有生命力。为此,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经济发展需要高速度、高投入,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不发达地区,但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投入。这是一个老问题,根源还是考核导向的偏误。检验领导的政绩,总是以产值总量、增幅为依据,总量越大、增幅越高,拿到的奖金就越多、晋升就越快。最突出的矛盾,把经济效益的增长放在次要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扭转这种考核办法,要把两者的顺序颠倒一下,以效益为第一位加以考核。追求“肥胖”忽视“强壮”,不能完全表明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政绩。2、强化结构调整,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抓住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外向产品”,通过组建集团、扩大规模等形式,提高生产力,迅速扩大市场覆盖面,把“强壮”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越胖、越好。3 、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要十分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现有企业加以改造;树立超前意识通过推进科技进步,选择重点产业的产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要造就一支庞大的开拓型、科技型、务实型的企业家队伍。4 、以改革为动力,向管理要效益。把“胖”与“壮”的关系解决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前提。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能结结实实“胖”起来,就表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最大的成功。这样的发展速度即使再高也应得到赞扬。

引进项目与引进观点——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倘若重视了后者,无形的也会变成有形的。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把握的第二对关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工作不可缺少。目前,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已经成为增总量、增效益、发展地方经济的得力措施。往往引进了一个项目,则富裕了一方民众。但是,有些地方却出现这样的情况,项目引来了,资金、技术跟不上,成了“半拉子”工程;引进过程中缺乏论证,用中方投入资金买回的外方设备却是一堆废铁;引进工作与企业管理不配套,漏洞多、浪费大、效益低。问题出在哪里?关键是违背经济规律,主观与客观相悖。由此表明,引进工作必须尊重科学、注重效果。

这是引进工作的一个方面。笔者提出另一个方面,就是注意引进观点。新观点能产生生产力。各级领导每逢开会,“解放思想”四个字是少不了的。但事实上,在有些地方、有些企业,解放思想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只是作为一种口号,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经济现象变化无穷,如何超前把握它,必须要有理论指导。如果自己产生不了适应形势的新观点、新思路,不妨引进、吸取外国、外地成功的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比如,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步履艰难,自己救不了自己,如何摆脱困境,不妨引进有些地方实践的“先售后股”的办法,即把企业卖出去,卖给职工或社会公民,实现所有制形式的变革,然后以股份制的形式重新组建新企业。引进观点,实际是“借脑生财”。一些地方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千方百计跑项目、筹资金,但是,如何引进观念,却思考得很少。把人家成功的经验移植过来指导经济工作,这种不花钱的无形投入往往比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见效快、效益好。可见,必须重视思维方式的转变,把引进观点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软件”抓好。首先要通过多种科学手段捕捉外地新观点、新思路;其次要结合本地、本企业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和改进完善;再次要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使新观点、新方法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产生推动效应。

政策优惠与机制优化——效益的扩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活力,不能光靠政策优惠,而应着力优化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把握的第三对关系。

在计划经济年代,很多企业形成了一种惯性:依靠政策求发展。当步入市场经济,仍然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做文章,找关系,开后门,减免这个税、那个费,利用政策的空隙和边缘,尽可能少缴应当上缴的税费。通过这种手段,有些企业的日子暂时过得还不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到位,一些优惠政策不断取消,不少企业就活不下去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企业生存发展靠什么,靠优惠政策还是靠优化机制?答案只能是后者。

优化机制已经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了,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头等大事。必须大胆改革,应先在企业内部构建市场运行的机制。在企业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各个流转环节上,由过去的无偿转移改为有偿的商品买卖关系;建立厂内银行,各生产车间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厂长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把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模拟市场。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是原辅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为车间提供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劳动力和有偿的技术信息服务;建立产品销售市场,由各车间出售半成品和产成品;建立资金市场,为生产车间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金,包括贷款。概括起来讲,企业内部必须推行市场化,有些小型企业不妨实现私有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当从优化机制上突破,实现企业内部市场化,与企业外部市场接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

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既靠后者,也需前者,不能一提“两个转变”就排斥外延扩张的作用。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把握的第四对关系。

我们提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有些地区和企业的领导就片面理解为不能靠外延扩张了,内涵发展主要是内部挖掘,从而将这两方面内容完全割裂开来。这种违反辩证法的观点,必须矫正。

如何把握这两者关系及其内涵?第一,发展经济需要外延扩张,只有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才能增加经济总量。但是,外延扩张要有一定的前提,这就是市场导向、产业政策导向和资金来源。违背了市场导向、产业政策导向,或者离开实际高负债投入,就会使外延扩张陷入歧途。第二,内涵发展,既要靠内部挖潜,抓改革、抓管理、抓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又要靠投入,符合产业政策的适度投入。尤其通过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后劲,对企业的内涵发展而言,是完全必要的。第三,外延扩张不等于粗放经营,只要投入得当,通过外延扩张形成规模经济,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内涵发展不等于集约经营,如果通过拼设备、拼人才换取效益,忽视必要的投入,这也是粗放经营的表现,其结果也不堪设想。由此结论,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这两方面不能对立起来,在某种情况下,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同等重要,内涵发展也需要外延扩张。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不能再搞外延扩张。所有地方、所有企业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发展能快则快,有效益的扩张就必须大胆、大力扩张。

适应市场与创造市场——从跟着市场跑到牵着市场走,反映了一种新的市场观、营销观和效益观。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把握的第五对关系。

纵观企业界,绝大多数企业家在适应市场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这比在计划经济时期要前进了一大步。然而,这还远远不够。高明的企业家则是学会创造市场,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前提下,瞄准潜在市场,不断开发领先时代潮流的新产品,让自己的产品牵着市场走,这样就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检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结果应当是市场。市场开拓了,效益就能上去,这才表明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如果说,一个企业无论在它的外部还是内部进行了改革,但是新产品出不来或者是关在仓库里卖不出去,那么改革就没有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所以,要努力学会使自己的产品开发从跟着市场跑到牵着市场走,不是满足于别人生产畅销产品我也生产那样的产品,而要超前一步,具有特色;不是满足于现有产品已经占领了市场,而要通过不断开发,引导消费,培育市场,驾驭市场,靠自己的产品牵着市场走。这看上去是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市场必须做到:加强市场预测,通过现代化手段分析几年以后乃至更长时间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产品开发队伍的扩张和提高,企业都应当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或者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强化销售力量,形成“千人在工厂,万人跑市场”的新格局。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这对企业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的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市场牵动与科技推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求生存、求发展,不仅要围绕市场转,牵着市场走。而且要靠科技的推动力开发市场、占领市场。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把握的第六对关系。

企业必须走向市场,这已被越来越多的领导者所认识。成功的企业强化市场意识,从产品的开发到产品的销售都以市场为轴心展开。然而,也有的企业重视了市场的牵动作用,但好景不长,往往产品“昙花一现”,其原因是缺乏科技含量,品种不新,档次不高,种类不多,一时占领了市场却不能长期占领市场,占领了一方市场不能占领多方市场。市场的牵动作用与科技的推动作用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要重视市场的牵动作用,也要把握科技的推动作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技进步四个方面的体系:一是科技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人员调配、分配机制、经营方式、横向联合等方面都实行科学管理;从产品开发到产品成型都必须重视科技的应用,真正推动科技进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二是科技推广体系。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强化科技信息和专利服务。三是综合服务体系。尤其是一个地区应当动员各方多渠道、多形式为科技服务,通过科学手段解决生产环节的实际问题。对设备、技术引进要科学论证,组织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四是科技保障体系。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教育。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工厂企业,第一把手都要抓第一生产力。要增加科技投入,为发展科技事业积蓄后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视市场牵动和科技推动,并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标签:;  ;  ;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干关系的新解决办法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