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文明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手抓,都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并一贯坚持的重要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落实这个基本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仅谈点肤浅认识。

一、精神文明是发展物质文明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发展,虽然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生产运动,而物质与精神是构成一个社会完整的整体,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由众多、有血有肉的人去进行的,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所以,一个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等精神因素,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养和提供合格的建设人才,并且通过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总之,可以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河源建市六年来,市领导班子始终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河源经济发展当作头等任务来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1993年与建市以前的198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倍,国民收入增长1.3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91.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6.1倍,财政收入增长2.3倍。回顾几年的实践,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市委、市政府既带领群众同贫穷作斗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又注意引导群众同愚昧落后作斗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几年来,他们通过开展生产力标准的讨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特别是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在全市坚持结合实际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了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树立了敢闯、敢试、敢冒精神,破除畏难情绪和封闭保守的思想,从而引发出一系列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在经济发展格局上,摆脱了旧的发展模式,确立新的发展格局;在经济发展定位上,既立足山区,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又跳出山区,大力发展外引内联;在项目发展层次上,敢于突破“起步迟必定起点低”的旧定律,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胆发展高起点、高效益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事实表明,有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就能拓宽视野,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带来经济上的大发展。那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对经济建设没有很大作用”,是非常错误的。

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经济工作压力大,当务之急先抓好物质文明,然后再抓精神文明都不迟”。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物质文明这一基础性的东西置于孤立发展之中,忽视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其实,不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想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愿望是难于实现的,即使取得一时一事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能持久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们从事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精神方面的活动,不以吃、喝、住、穿这些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是寸步难行的。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是一切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才能有科学、教育、文化的繁荣,才能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河源建市6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市委、市政府不断增加投入,使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教育的战略地位不断巩固;文化、新闻、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等事业不断发展。六年来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1.1倍,新建中小学58所,新建校舍140万平方米,共投资3.35亿元;对科技增加了投入,加强了人才引进工作,共引进技术人员2287人,全市科技人员比1987年增加了1.2倍,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开发计划32项;加强了文化队伍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累计投资3526万元,建立了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和微波站,新建电视台、差转台101座,地面卫星接收站51座,广播电台差转台22座。广播、电视覆盖率由1987年的41.6%和68%分别提高到目前的92%。创办了《河源报》,以及《河源研究》、《河源文艺》、《侨乡风情》等20多种文化刊物。这就说明,必须有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加投入,精神文明建设才有不断的发展。

但是,这并不是说“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去”。就拿广东来说,经过十五年的改革开放,总的讲物质文明建设是上去了,但是,党政机关中的腐败现象,社会治安中的“七害”问题,社会生活中公德意识淡薄现象,等等,并没有因物质文明的上去,经济生活的改善而得到自然的解决。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好转,都是通过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坚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而取得的。如果不以抓物质文明的劲头来抓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不仅难上去,还会拖住物质文明的后腿。

三、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时强调:“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的思想非常丰富,有许多论述,归结到一点,就是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政治保证。其总的思想就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防止实际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片面性错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两手抓”,这应该成为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领导方法、领导艺术。怎样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都硬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两手抓与抓重点的关系。两手抓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首先它要求人们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有全面的观点,要全面地抓,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只抓一手丢掉另一手。其次是两手中也有一定时期的重点。实事求是地对待各个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地确定“两手抓”的重点,避免主次、轻重不分,平均地使用力量。但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确定重点,又不能以重点取代一切。

二是要摆正经常抓与突击抓之间的关系。抓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布置工作任务、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突击抓是必要的,但是精神文明成果是渐进性的创造与积累,表现出潜移默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常抓。而有的同志把物质文明建设当成“硬任务”,把精神文明建设当成“软任务”,推一推就动一动。应该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硬任务,要搞好贵在坚持,必须把突击与经常抓结合起来。

三是要处理好扩大开放与精神排污的关系。实行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后,引来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有机会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但也会带来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引进,又要防止精神污染,有力地制止各种丑恶现象的发生,坚持两手抓,确保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地发展。

四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仍然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挥这个优势。当然,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上,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发展,要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要在改革中探索新思路,寻找新途径,使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标签:;  ;  ;  ;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