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学生的情感荒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荒漠论文,中学生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贵州省某中学的一对孪生姐妹因不满父母的管教,用“毒鼠强”把父母毒死,之后她们竟在父母的尸体旁玩耍、嬉笑,直至几天后被捕。还有震惊全国的浙江某地学生弑母案等一系列的案件,都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们有如此严重的心理畸形和情感变态呢?笔者在震惊和痛惜之余,对中学生的情感荒漠化作了初步的分析,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消除学生的情感荒漠作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学生情感荒漠化的成因
1.家庭情感滋润不充分
我班有一位学生8岁时父母离异,被判给父亲抚养。其父常年在外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其生活,只是经常寄给他足够的钞票,其母亲也常在看望他时塞给他一些钱。由于长期没人监管和调教,这位学生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和说谎的坏习惯。进入中学后,父亲由于做生意亏本而逃债在外,母亲也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可这位同学花钱的习惯却有增无减,没了“财源”他就向亲戚要、向同学借,甚至使出各种手段“搞”钱,短短两个月竟花掉四千余元。其母亲知道后伤心欲绝地说:“我现在只能靠一点失业救济金生活,还要从中挤出一部分供你上学,你这么不争气能对得起谁呀!”这位同学竟冷冷地回了句:“我只需对得起自己就够了……”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呀,这难道仅仅是孩子的错吗?家庭破碎是不幸的,但因此毁了孩子则是更大的不幸。在家庭纷争中幼小无辜的孩子最容易受到伤害。处于不幸中的父母,有的会把孩子当替罪羊,在孩子的身上撒过多的“气”;有的会把孩子当惟一的寄托,给孩子过多的“爱”。这两种做法都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变态,影响他们的一生。
2.学校的情感教育苍白无力
据笔者调查有许多学生认为学校缺乏情感教育或有效的情感教育。现在的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认为同学生的情感交流与课堂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因此许多教师只侧重有形知识的传授,而未注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其实,情感教育不应该是一个时髦的空洞名词和口号,教师也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更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与道德的引路人。
我班有一个学生,父母常年在外,他与奶奶一起生活。这个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但较调皮,上课经常捣乱,我找他谈过几次话可效果都不明显。一天我发现他眉头紧锁好像有什么心事,一打听原来他奶奶生病住院却没钱出院。放学后,我直奔医院替他缴了所有费用并把他奶奶接回家。事后这位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从小学我就被老师认为是坏学生,老师不关心我,同学也欺负我,连我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没想到老师您还这么细致地关爱我。老师我还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吗?以后我该怎么做呢?以后您还能这样关心我吗?”看完这位学生的信后我立即给他回了信,我说:“一个人最伟大的品质就是“自信”,现在你已经找回了它,只要自己努力,你永远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老师也始终会给予你必要的帮助……”
结果这位学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由于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目前该同学已被学校的业余党校吸收为学员。
3.受社会不良风气和消极文化的侵蚀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中学生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并呈逐年增长的势头。
安徽某市一名中学生,由于被黄色书刊、录像毒害,跌进了袭击、强奸女青年的罪恶深渊,在不到两年内,他强奸女青年近10起,奸杀2人,这个曾让人闻之色变的“恶魔”竟是一位在老师家长和同学眼里都很不错的“好”学生,被捕前他刚参加完2000年高考,考分是480分,在全班是第二名。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使得正处于“未定型”时期的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发生剧烈的质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同时我们的教育更应与时俱进,与孩子手牵手共同度过这段“危险期”。
二、中学生情感荒漠化消除的对策
1.从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开始培育学生的爱心
笔者曾搞了这样一个活动: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带一个鸡蛋到学校,并将它完好地保存一周。这件起初被学生认为是小菜一碟的事,结果却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同学将鸡蛋放在口袋里,下课时同学一挤鸡蛋就碎了,有的同学将鸡蛋放在课桌里,下课时课桌稍做挪动,鸡蛋就摔在了地上……两天后已有32位同学(全班共48人)的鸡蛋破了,到了第七天全班只有4位同学把鸡蛋保存得完好无损。许多同学抱怨道:“老师有没有搞错呀!鸡蛋哪能保存呢……”我见时机已成熟就与学生谈心:“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呀?”学生都激动地说:“太难了”。我说:“对,鸡蛋是难照料,但这仅仅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而且只让你们保存一周。大家试想一下你们是怎样从一个渺小的受精卵到呀呀学语,再到今天健康地成长起来的呢?这其中所包含的父母的艰辛和心血你们了解吗,你们能体会到吗?”学生陷入了沉思,我趁机又说:“那目前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行动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回报所有关心、爱护我们健康成长的人呢?”经过热烈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应该认真学习、诚实做人、多体谅父母,多给他人一份关爱……过了一个月,我随便家访了几位学生,家长们普遍反映自己的孩子好像真的长大了,现在他们知道帮父母做一些事情,也不乱花钱,真的比以前懂事多了……
2.开展尊重生命、抗挫折教育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20岁以下的自杀者占自杀人数的8%左右,其中2/3竟是被人们通常视为“优秀”的孩子。现在的舆论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能说“不”。在这种教育理论下培养的学生,遇到挫折时就不能让自己困惑、焦虑的心理冲突,找到一个宣泄和平衡的路径。因此,我们的教育在教给孩子有形知识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开拓进取、不屈不挠的意志。
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听100场精彩的名人报告,相信这将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没条件邀请到名人来校做报告,但我经常安排学生观看名人精彩报告的录像,让他们了解“名人”创业的坎坷和艰辛。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设想”,让他们充分意识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并懂得: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一个奇迹,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悦纳自己。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3.关注人文教育,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如果一个人从未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未走进过一个美好而丰富的世界,从未读到过一部让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未有过对自然的丰富与多样性产生深深的敬畏,也从未对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发生过由衷的感动……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应只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什么是教育?应该说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比一代更有教养更加文明。人文和科学就像鸟的两翼,缺一不可。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读书,因为只有多读书才能与生活中形成的体验产生共鸣,才能上升为理性。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在书法的“横平竖直”中找到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音乐、舞蹈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我们应该学会用这一切去陶冶学生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一个情感缺乏、缺少责任感的人不会真正关心社会和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唤醒学生的生命世界,激活学生的生命力量,使浑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心灵得到觉醒。
来源:《中国教育》(北京),2005.12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