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学案例论文,自主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课题研究3年多来,本人与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设计方案和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活动中,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效。
一、利用错误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它是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认识不正确、不全面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的真实反映,因此,“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若能正确处理这些“错误”,学会利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错误”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体现出地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水平。
案例1:“绘制教室平面图”
在讲授“地图上的基本要素”时,我们采用了让学生“尝试错误”的方法,在没有学习地图知识前先让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根据学生绘图中的错误展开教学。具体做法如下: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并绘出该教室的平面图,画完后收齐学生所绘的平面图,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用实物投影的形式投影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所画的平面图会不同? (如大小的不同——有的同学图画的大、有的同学图画的小;符号的不同——用多种符号代表教室、讲台、桌椅等;方向的不同——有的同学横的画、有些同学纵的画等)。然后,从学生绘平面图中出现的“错误”——不规范、不科学,导入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学习,最后让学生再绘制一幅规范的平面图。通过前后两幅平面图的对照,学生就能懂得一幅地图上必须要具备比例尺、方向和图例3个基本要素,并掌握地图3个基本要素的含义、用法,真正学会读、绘地图,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这种学习经历中,学生因为有了亲身体验而使教师的指点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解答某些易混易错地理问题时,教师故意沿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分析解答,当解答到出现自相矛盾时,被学生发现,再由学生来纠正。这样的“苦心”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地理课堂上“制造”一些让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即让学生先犯错误,再通过纠正错误进行教学。这是因为,有时纠正错误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比直接讲授新知识更深刻、更有效。
“错误”的出现往往是稍纵即逝,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并加以合理利用。这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宽容、谦逊的品德,自我反省的勇气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二、运用任务驱动,组织合作学习
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参与课题教学过程,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及团结协作精神,并让学生体验归属感和认同感。
案例2:“世界的气候”
在讲“世界的气候”时,我们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一、课前准备
1.收集草帽、皮帽、棉袄、太阳镜、防晒霜等物品。
2收集关于天气、气候的诗句、谚语。
3.在纸板上写好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并在其背面用胶带把小磁片粘好。
4.按照上节课指定的任务,选择出已画好的福州等5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5.上课前把红色、黄色纸条贴在教室相应的课桌上。
二、新课导入
当学生看到贴在课桌上的红黄纸条时,表现出好奇、不解的神情,老师便向学生说明红色纸条表示回归线,黄色纸条表示极圈,并要求学生回忆“班级经纬网”。学生恍然大悟,频频点头。接着把草帽、皮帽、棉袄、太阳镜、防晒霜等物品放置在讲台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班级经纬网”中的五带位置,上台挑选所需物品,并说明理由。
“寒带”同学选择了皮帽、棉袄,理由是:“我们寒带终年天气寒冷”;
“热带”同学选择太阳镜、防晒霜,理由是:“我们这里太阳很毒,需要太阳镜、防晒霜、草帽,可草帽被别人抢走了”;
“温带”同学只拿到草帽,便说:我夏天需要草帽、太阳镜,冬天需要皮帽、棉袄,可我只有草帽。(做无可奈何状,下面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三、新课学习
(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1.学生读课本3.22图中的语句,提示学生注意语句中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段和要素,参照收集的诗句、谚语,谈天气、气候,师生共同纠错。
2.列表比较天气和气候
3.出示描述天气、气候的语句、诗词,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巩固新知)。
老师再次重复学生所说的“我们寒带终年天气寒冷”,由学生纠正错误。
(二)全球气候差异很大
1.学生读课本3.22图,说一说A、B、C3地气候的差异。
2.复习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
总结:全球气候差异很大。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出示“世界气候分布”挂图。
2.把4个自然组分为非洲组、亚欧大陆东岸组、亚欧大陆内陆组、亚欧大陆西岸组,由非洲组和亚欧大陆组的两位同学上台画非洲大陆轮廓图和亚欧大陆轮廓图。
3.4个组根据所贴的红、黄纸条确定大致纬度位置,再分为若干小组,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讨论自己所在位置属什么气候类型。各小组上台完成:
(1)非洲组在已画好的轮廓图上用图例画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2)亚欧大陆各小组在轮廓图上相对应的地方贴上写有气候类型的纸板。
经过学生讨论、自纠,相对应的气候类型较准确地落实到轮廓图上。
4.对照图册把福州、伦敦、开罗、罗马、新加坡5地落实到相对应的小组,并由该5个小组把上节课已画好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贴在相对应的气候类型旁,其他组同学进行评判、纠正。
5.对照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说出5地气候类型特征,师生共同纠正,再通过穿珠子的游戏把5地气候类型的名称、特征、分布地区、地名连接起来:
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
开罗—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附近—全年炎热干燥。
伦敦—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均匀。
罗马—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福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6.提高: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思考:
(1)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亚欧大陆东岸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亚欧大陆内部气候有什么特点?
亚欧大陆西岸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它有什么特征?
(3)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类型?为什么?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纠正。
归纳总结:
1.低纬、高纬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受纬度位置影响大(非洲大陆最典型)。
2.中纬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受海陆位置影响大(亚欧大陆最典型)。
3.海拔高的高原、山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四、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活动中的两个气候类型填表题。
五、课后活动——知识向课外延伸
4人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大洲,分析该大洲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写成小短文或画出有创意的示意图。
这是一堂全市性的公开教学观摩课,我们在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情况下,通过任务驱动,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从学生上课的活动情况、完成练习情况、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及听课教师的评价反馈来看,本节课的尝试是成功的。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学习热情高。采用小组分工、讨论,用已学知识,通过学生上台画图、贴图等活动,让学生合作探究、走上讲台,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学习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
●脱离情境的知识是死知识,知识必须在它发挥作用的情境中使用,才能使知识具有情境性,从而使之成为“活的知识”。
知识的学习应该在一定的、生活化的、符合学生经验的、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
因此,运用真实的情境和虚拟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使情境在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设置情境的策略:
●提出一个与学习新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兴趣。
●提出一个包含所学课题的奇特现象。
●设置问题情景后,引导学生猜想和论证。
●摆出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辨析。
案例3:“海陆的变迁”
在讲授“海陆的变迁”时,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策略的:
第一环节——贴图活动、复旧引新
学生上台把已剪好的七大洲大陆轮廓图片贴在黑板上,贴出当今海陆分布格局。
第二环节——设问质疑、解决问题
设疑: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2。我们脚下坚固的大地是否在运动?
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是变迁的——沧海桑田
2.海陆变迁的方式: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模拟“发现”
学生活动:缩小海陆分布格局图:随着板书内容的增多,要求一位学生再次上台把黑板上的海陆分布格局图缩小,其他学生在课桌上进行。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大陆轮廓特征,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特征。
设疑:一直缩小下去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由此你会做出怎样的假设?
第四环节——大胆想象、提出假说
课件演示: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二、大陆漂移说
1.提出假说
设疑:魏格纳发现非洲、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得出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结论?为什么?
学生活动:剪报纸,拼报纸竞赛(获胜学生上台演示,介绍取胜经验)。
师: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如何寻找证据呢?
第五环节——寻找证据、支持假说
学生自学,课件演示,师生归纳。
2.基本观点
两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联合古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第六环节——利用学说、解释现象
3.解释现象
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将来命运如何呢?
总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感想。
课后练习:
1.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2.收集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第七环节——质疑学说、埋下“伏笔”
1.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2.播放录像。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3个基本维度。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相互联系的。自主学习应该是探究、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合作在自主和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合作离不开自主与探究,应该把三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以上列举的3个教学案例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