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挖掘《老王》文中的“人文焦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章《老王》。文中老王是一位不幸者,生活既苦又累,但少不了“为我家送冰价格减半、免费送丈夫去医院”等善举。尤其是在病入膏肓、最需要营养时,却把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我”,以示答谢“我”对他的帮助。文中作为幸运者的作者,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还常常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却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不仅如此,当老王答谢他们时,而作者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意而“拿钱侮辱”老王、对老王的关心远远不够而产生了对老王的愧怍和忏悔之情。一个幸运者履行了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是现如今最难得、最宝贵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就是本文教学三位目标之“人文焦点”。
二、教学《老王》人文渗透环节设计
面对富有浓浓人性味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唤起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激发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呢?
依据《初中课程标准》运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施教学。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的教学策略如下:
1.看画导入,话说图中老王——速读课文,感悟文中老王
教师展示课文内的“父亲翻越站台为儿子买橘子、信客千里迢迢为家乡人送信物、表情木然的父亲坐在砌好的新台阶上”几幅图片,学生给图片配文。(配文要求:或描述,或抒情,或评理。语言朴实精炼。)学生的话闸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父亲翻越站台为儿子买橘子,是细心如发、深爱儿子的父亲;有的说:信客的诚信不仅镌刻在墓碑上,更刻在我的心中;有的说:含辛茹苦的父亲为活得有一份尊严,十年如一日的准备,他的坐姿是我心中的丰碑………随后,教师展示课文中老王的插图,让学生用一词一句形容。学生答案丰富,人人有话说。教师总结发言进入文本。
2.评说印象老王——精读课文,品味本色老王
教师指名有感情地课文8-16段。学生分小组讨论:老王为什么送我香油和鸡蛋?在什么情况下送的香油和鸡蛋?香油和鸡蛋对于老王的身体是否有利?综合上述的三个问题分析老王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细细地品味,想一想:哪个词语触动了我的心弦,为什么?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感悟老王的善良和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融入本真老王——品读课文,探究心中老王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分析“愧怍”的原因以及渗透的作者的愿望是什么?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走出教材找“老王”——拓展延伸,关注身边“老王”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在你的生活经历当中,有没有像文中的“老王”那样的人呢?说说他们的故事吧。
教师链接资源:
(1)身边“老王”艰难生活及感人善举的图文资源——《巴东县茶店民中:“活雷锋”编写的“活教材”》的人物通讯报道。
(2)身边“老王”艰难生活及感人善举的视频资源——《70岁夫妇照顾残疾兄长40年, 践行对母亲承诺——谭用之、杨兴梅夫妇入围中国好人榜》的新闻报道视频。学生根据资源分小组找出感动自己的内容,梳理出来并说出依据。或者拟写如何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计划。
三、渗透人文素养的资源开发的课例反思
1.课堂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宁静的心灵去深入阅读,走进“老王”和作者心灵世界,读懂 “老王”的内心,品透作者意图,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2.施行“大语文观”,以生为本,跳出了书本框框。
鼓励学生要敢于把身边的人和事饱含深情地描述出来,用善良去体察善良。
其一,拓宽取材范围,唤醒学生向生活取材的意识。在教材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学语文,向生活要素材。链接材料1——本校人物通讯报道“活雷锋编写的活教材”,让学生明白 “活雷锋”们没有惊天的壮举,用大爱做着小事。每件小事透着责任和爱心。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素材,唤醒学生向生活取材的意识。
其二,生活在现如今的学生很少参加过关注社会小人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身边“老王”这一群体很陌生。有些学生本身就是弱势群体。通过链接材料可以使学生对他们有所了解,养成细心观察生活、关注身边人的习惯。提升学生善待自己、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境界。
其三,资源链接2——一首“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的赞歌。朴实的土家山民谭用之、杨兴梅夫妇无怨无悔地照顾残疾哥哥40年。14700多个日子,给哥哥洗漱、做饭、上厕所等都成了习惯。通过这些感人的善举促成学生感悟到普通人身上折射出来的底层光芒所照亮的人性美,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养的渗透。
论文作者:谭林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老王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人文论文; 善举论文; 教师论文; 巴东县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