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校园贷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_岳思思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校园贷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_岳思思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延伸,网上各种贷款软件、平台纷纷涌现。由于当前高职学生人数多,消费观念超前,辨别能力不强,许多贷款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市场逐步延伸到校园。本文通过对校园贷现象分析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贷;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校园贷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产物,各种APP信息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只要身份证号码注册,就能轻易的贷到几千至几万现金不等,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但有热切的消费需求,使各大互联网金融平台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有的校园贷款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在审核申请人的个人信息时故意降低申请资格的门槛和程序,大大增加违约风险。这样使得很多大学生在高额的校园贷偿还中越陷越深,随之带来的问题也让本应安全的校园变得不再安全,因此,正确分析校园贷现象带来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良性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一、校园贷现状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快,政府的配套监管政策未及时出台,造成了高职院校乱象百出,甚至出现了违法犯罪等案例。2017年3月某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小郑,由于迷上了网络赌球,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贷款高达60多万元,最后无力偿还。2018年12月,湖南某高校一女大学生,因过度消费,陷入“套路贷”中,最后只能退学。

网络贷款平台急于向高校拓展业务,打着虚假口号宣传,如“低利率”、“零利息”、“无抵押”、“马上到账”等诱导学生不理性贷款消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校在校生已超过3700万。参考之前支付宝透露的高校生消费统计表,如果每人每年有5000元的潜在消费需求,那么,校园信贷的市场规模或将达百亿级别。然而,由于贷款机构良莠不齐,“裸条借贷”、“暴力催收”、“高利放贷”等与“校园贷”相关的负面事件成为了“瓶中的妖怪”,让人谈之色变 。

校园贷的种类主要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P2P贷款平台、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和民间放贷机构和职业放贷人等。

校园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养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如攀比、超前消费、享乐、盲目追求时尚;贷款门槛低,诱导学生消费;网络贷款平台众多,为了抢占市场,一些平台对学生的偿还能力评估严重不足,甚至有些网贷平台只要学生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以办理贷款,诱导学生过度消费。

二、校园贷的危害以及原因分析

1.校园贷的安全性弱。校园贷款虽然简单,但具有相当大的风险。第一、个人信息随时可能被泄漏,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等;第二、高利率以及合同陷阱,贷款过程中产生各种费用,如利率、手续费、滞留金等,使得贷款利息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造成学生无力偿还,越陷越深;第三、有些贷款平台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手段进行催款,对大学生的人身健康带来了极大影响。

2.校园贷的危害影响大。如果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还款,不仅会产生滞留金,而且有可能会在产生信用污点,影响其学业和今后的事业发展。

3.校园贷的传播力迅速。通过网络进行简单操作就可以办理是不良校园贷的典型特征;一些机构在学生中发展“中间人”,专门撮合其他学生贷款,并从中收取费用,甚至有“中间人”利用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大肆骗贷。

4.“校园贷”是大学生安全、信用和理财教育的缺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校园贷”凸显出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高校也在教育这方面存在缺陷。例如,上诉案件中的小郑,先后利用28名同学身份信息,借了60多万元的贷款,最后无力偿还,虽然整个事件舆论高度关注,但案件后续处理却举步维艰。缺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防范,不真实个人信用,必然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高校教育中缺乏信用教育和借贷风险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在2015年发布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名大学生中,有90%的大学生自认为能基本或完全做到诚信,有60%的大学生对于信用知识不是很了解,近80%大学生没听过个人信用报告,有近40%的大学生曾发生逾期还款问题,有2%的大学生经常不按时还信用卡。无知者无畏,对个人信用知识的了解缺乏,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勇敢”选择网贷。使用“校园贷”的大学生,对于借贷的风险缺少深刻的认知,当违约后,平台催款人员会频繁地电话和登门暴力催款,或联系、威胁借款人父母,甚至会有意将违约事件在大学生的周围人际关系网中进行散播,严重扰乱了借贷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当大学生享受“校园贷”的时候,也意味着选择了更多风险。

如何正确看待财富、学会理性消费、规避财务风险,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财富观,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课。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理财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范围窄,学生们认识不到“钱”的价值所在,也不知道如何运用金钱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高校“校园贷”系列事件发生的根源。在我国,很多家庭的孩子一直被保护在温室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缺少基本的家庭理财意识与知识教育。理财能力的低下,不仅使学生不能宏观规划自己的消费,也很容易养成不负责任、不顾后果的非理性消费习惯。

三、校园贷的良性对策分析

1.建立“校园贷”监测和处理机制,保证学生信息及人身安全。

通过信息渠道定期调研排查学生参与校园贷的情况,及时发现校园贷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利用好新媒体等手段做好拒绝不良校园贷的宣传工作,并且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提醒学生注意防范校园贷;组织好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密切关注大学生异常消费情况,坚决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联合学校保卫处禁止相关单位和个人在校园内推广不良校园贷业务。

2.加强金融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加强学生信用理念。

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两微一端”推送不良校园贷案例,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对金融产品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信用的重要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3.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理财意识。

要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崇尚节约的校园氛围;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提倡理性消费,纠正超前消费、情绪消费、从众消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四、结语

“校园贷”引发的不良事件给高校和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它隐藏的风险也是无法预测的,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掌握基本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实现自我健康、和谐地成长和发展。另外,社会也要对“校园贷”加强规范和监管,使其真正回归其基本金融功能。

参考文献

[1]聚文惠.高职学生网络贷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0.

作者简介:岳思思(1986-),女,政工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工作,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岳思思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校园贷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_岳思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