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战略调整中的内地市场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用论文,外贸论文,内地论文,战略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本世纪末,我国外贸发展将处于经济转轨和结构转型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建设速度在加快,与此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企业制度、运行机制、宏观调控手段等会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外贸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范和国际经济的通行规则,实现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有序化。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其中包括“复关”带来的市场冲击,进出口贸易会面临严峻挑战。能否保住国际贸易中已取得的市场地位,不出现大范围滑坡,亦是转轨过程中必须加倍注意的问题。在外贸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动力、外贸依存度直线上升的情况下,如何在有序中求得稳定发展,超强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乘数作用,将是未来6年市场经济交响乐中一段重要乐章。必须适时适度地调整国际贸易战略,发挥中国大市场的综合优势,实现贸易结构的重置和优化,取得比较利益。
因为进出口贸易的大头在沿海,它在国际贸易中的任何沉浮都会从供求两方面影响国内市场。所以战略调整主要是对沿海而言。为了保持沿海的出口强势并实现层次进级和结构重置,扭转出口滑坡和效益下降问题,内地的市场作用不可少,其地位会变得比以前突出。必须适时发挥内地的经济优势和出口贸易的后续部队作用,产生外贸发展的第二推动力,实现内外市场的相贯,以新的姿态进入第二竞争阶段。
沿海面临的贸易困难和战略调整趋势
沿海作为最先开放的地区,一开始就立足于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原则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一定程度上抛开了国内需求,抢先打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轻纺工业品的比较利益,实现了经济腾飞。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使经济比较优势从农业转向轻工制造业。可以这样说,沿海经济发展主要是与世界市场连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原有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出口贸易格局正在调整之中,支撑沿海经济和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各种经济条件已经或将要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出口产品成本上升。首先,劳动力成本随着沿海工资水平的提高呈年年增长的趋势①。虽有内地和农村低工资劳动力的补充,平均工资水平仍然高出亚洲某些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其次,原材料价格已经放开,通过计划分配低价吃进原材料的情况已不多见,在市场求大于供的条件下必然高价买进,加大成本开支。同时,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经营性支出增加,提高了生产费用。出口导向产业原有的技术水平并不高,近几年在出口总量和出口生产企业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总体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提高,出口产品的单位技术含量和价格水平也没有明显增长。所以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行情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靠低工资、低成本、低技术生产大路出口产品的阶段已成过去,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二)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由于国家政策的优惠,沿海企业普遍享有较大的出口权、较多的出口配额和高比例的外汇留成,有引进外资、发行证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方面的优先权。有土地批租、转让的便利条件。加上各种渠道的财政补贴、退税及高通货膨胀高汇率,使得沿海企业得以维持低价竞销的出口方式。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和“复关”带来的国际协议约束,必须建立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平等市场竞争环境。政策倾斜被鼓励竞争所取代,低价竞销的财政支撑力将会下降。为保护资源,国家有可能以高额征税或其它环境保护法令防止某些矿产掠夺性开采出口。为防止因低价竞销造成的巨额财富流失,国家会从多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通货与汇率也将通过金融体制和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趋于稳定。依靠政策优惠和投机性经营的路也难以走通。(三)竞争环境和供求结构的变化。从供的角度看,许多出口产品已打破了原有的独家生产独家出口的局面,包括沿海地区在内的同类产品生产厂家风起,生产能力迅速膨胀,出口量早已超过国际市场需求量。加上后发展国家的崛起,原有的出口产品体系已呈相对饱和状态。从求的方面来看,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是轻纺、初级原材料、小型电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轻纺工业出口又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市场。客户需求是低工薪阶层所需的浅层工业品,需求范围和市场容量有限,弹性系数较小。发达工业国家经济的复苏,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抑制了对浅层工业品需求的增长。国际市场对初级原材料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多种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因此,任何超需求的供给必然是低价贱卖,破坏市场,这是近几年我国出口到发达工业国家的纺织品在配额限制下,仍然经常受反倾销制裁的重要原因。
按目前的贸易结构,我们在市场开发方面不能说已经走到了极限,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比如,通过市场多元化,加强对亚洲、东欧、中东、南美、非洲市场的开发。但这些地区的市场容纳力也是有限的,且难以保证应得的贸易利润。如果继续满足现状,怕要失去未来的市场地位。当前必须依据内外市场发展态势,转向战略调整升级阶段。首先,必须改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在出口产品质量、品种、结构上下功夫,上质量、上档次,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强化市场竞争力,实现升级换代。在保持出口数量适度增长的情况下,力争轻纺工业品进入高一级的竞争层次。其次,开辟新的出口生产领域,力争机械、电子、重化工、高科技产品占有一席之地,走出单纯依赖轻纺工业品的贸易状态。同时,拓宽劳务输出、技术出口、服务出口领域,增加非贸易外汇收支规模。
沿海外贸发展需要统一的市场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有两种选择:一是全力推进沿海发展,使沿海继续参与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资本技术构成,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升级转型。二是在推动沿海外贸战略升级的同时,启动内地市场,形成以内地出口贸易振兴为标志的沿海与内地优势互补,内需与外贸相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外贸发展的第二推动力,摆脱沿海孤军深入的外贸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呈直线上升的趋势。1992年,外贸依存度达到38%,出口依存度达到19.5%的高水平。②这种高依存度证实了像我们这样的后发展大国可以摆脱供给短缺和内需过热的矛盾,③走以贸易牵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但在外贸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两个显著的弱点:一是内需与外贸脱节。国内市场的发育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没有相应地跟进。内需与出口、内需生产与外贸生产、沿海市场与内地市场反差过大。国内需求跟不上容易产生市场断层,一旦出口受阻将会给出口导向型企业和出口导向型地区经济造成惨重损失。前几年多次出现的贸易大战,已经有过这样的后果,有过这样的教训。近几年因出口不成而停产倒闭的企业也开始增加。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由于出口贸易对沿海经济发展牵动力度远远高于内地,造成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拉大。内地市场长期启动不起来,既影响需求,又影响供给。需求不足影响沿海生产规模经济效益,而供给不足则是沿海出口生产成本长期降不下来的原因之一。同时,差别是带来富裕地区对落后地区、城市对农村剥夺的重要条件,因此容易形成区域间的贸易壁垒和经济封锁。这种状态虽然还没有达到人们关注的程度,也已有不少的苗头。发展下去对国内市场统一和内外市场接轨不利,潜伏着巨大的危害性。当前,我们一方面要防止外贸高依存度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应保持沿海出口导向产业的生产连续性,扩大需求范围,不出现市场断层问题。因此沿海必须腾出一只眼睛看国内市场,将多余的生产力转向对国内市场的开发,走“先国际,后国内”的市场开发道路。使沿海经济由侧重于国际循环转向对内外的全方位开放及市场选择的多极结构。
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市场范围和容纳力相当广阔。国内市场的统一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财富,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经济共同体”,是我们参与竞争的比较优势。欧洲单个国家市场小,所以他们要搞共同市场;美国经济能量巨大,所以要搞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亚太经济合作。我们必须发展国内市场并利用这一优势,形成内贸与外贸相统一的市场开发体系。沿海经济越发展,对国内市场的依赖性越大,对国内市场统一的要求就越高。必须防止新的区域壁垒现象出现。“复关”以后,内外市场趋向统一,更不允许国内市场的分割。对内地市场,国内企业不占领,就等于让给国外商家。对沿海来说,内地市场是零关税的“国际市场”。不拓宽国内市场,不启动内地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后续部队作用,将会加大外贸向纵深发展的难度。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沿海与内地应进入共升、共荣、共振的发展过程。
优势互补,奋力启动内地市场
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成熟,社会分工越细,单位生产的比较优势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前15年的发展过程中,沿海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比较浅,一厂一户即可完成出口生产任务。加上计划体制的约束,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分工体系。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出口贸易和生产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工是经济主体的直接见面和利益关系的扭合,并在自主基础上多方选择的结果。便于发挥产业、企业、技术、个人的单元积极性和单元优势。分工会通过市场信息、价格、利润、技术专业化、供求关系等多方导向作用,向多层次、多渠道、多重结构方面深化,实现优势互补,改变社会化进程。
所谓外贸发展的第二推动力,是以节约社会劳动为目标,通过分工深化和专业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要素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及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出口贸易生产力。这种新的生产力一方面表现在先开放地区贸易结构的进等升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后开放地区外贸的振兴方面,即两者的合力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工将同时为先开放地区和后开放地区注入强大的经济活力。从国外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及我国沿海发展的实践证明,后开放地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实现经济腾飞。内地必须抓住当前这一有利时机,走沿海的发展道路,实现“贸易立省、立市”。在外贸战略调整和沿海结构升级过程中,内地的市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扩大需求,消化沿海过剩生产力。目前,我国的产品供给结构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过剩的是部分消费品和少部分生产资料;短缺的是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少部分消费品。由于沿海出口导向产业发展过快,其过剩生产力一时难以找到出口市场,因此急需一个“出口转内销”过程,将这部分多余的生产力维持下去。另有一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为保住市场还必须忍疼贱卖,其利润损失也需要以内贸盈利得到补充。而内地由于消费观念和市场供给结构问题,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消费水平。这就需要一种机制把沿海的过剩生产力与内地不足的需求衔接起来。沿海厂家应通过宣传、广告、赊购等手段,改变内地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增加购买力。政府应通过增加对后开放地区的转移支付、投资、贷款,扩大有效需求。
2.利用比较成本原理,实现部分出口产品生产西移。由于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内地工资水平大大低于沿海,内地又是能源原材料的主要产地,沿海某些因成本上升而失去竞争力的产业或产品可以通过市场转移到内地生产,以达降低成本、节约运输费用、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对于那些技术低、设备落后、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也应有计划地加以淘汰,向原材料生产地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提高效益,净化沿海环境。将节约下来的能源用到支持有出口竞争潜力的生产方面去。
3.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出口生产力。内地多数省区的经济结构呈二元状态,即现代工业、现代科技与自然经济并存。由于技术反差太大,二元经济的区内联系并不密切,分工与合作往往要在区外进行。加上大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多为国家所有,受条块分割约束,二元经济优势不能通过分工合作得到充分发挥,往往造成大量的生产力闲置和浪费。市场放开以后,沿海在商业、服务业、资源深加工方面,已通过市场导向将要素渗透到内地产业之中,填补了内地某些出口产品生产空白。内地的工业技术、高科技、原材料也从多渠道参与沿海产业之中,推动了沿海产业技术的升华。在石油化工、纺织、电子方面形成了新的出口生产力。目前,通过合作可挖掘的出口生产潜力还相当大。应积极地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充分挖掘这部分潜力。
4.加强技术改造,挖内地出口生产潜力。除了与沿海合作挖潜以外,内地还有独立的出口生产开发潜力。有些方面的资本规模和技术构成已经相当成熟,并占据能源、原材料的产地优势,其总体生产能力并不弱,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为内向服务状态。改革开放中也没有像沿海那样通过积极的出口导向形成有效的出口生产体系,并建立起稳定的出口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内地必然会尽快摆脱出口贸易的惰性状态,运用乘数原理加大出口导向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这种趋势正从两方面反映出来。一是企业通过经营目标的调整,将原有生产体系适当改造,形成出口生产力。利用国内市场处于暂时疲软的机会,由内销促外贸。近两年西部的化工、有色金属、毛纺、丝绸方面出口量增加比较明显,就是利用现成的出口生产力的结果。二是利用原有的厂房、设备,通过吸纳外来的资本、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用于出口生产。这是通过引进,以较小的投入,形成较大的出口生产力的发展路子。近两年,外商投入内地资金、技术的速度比沿海明显加快。投资目标也由浅层加工业转向深加工业,由加工业转向基础产业。这种势头还在发展之中,短期内有可能形成机械、电子能源、基础原材料方面的出口优势。国际金融组织在西部能源、农田水利、环保工程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也取得明显的效果,改善了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环境。
5.增加对沿海要素供给力。前面提到,内地和农村低工资劳动力的补充是抑制沿海出口生产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条件。同样,在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零件供给方面,沿海也需要内地的补充。但应该注意,在内外市场接轨以后,沿海和内地都有内采外购两种市场选择余地,都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所谓国际循环完成某些生产周期。这就迫使内地企业必须在原材料生产方面加紧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这是支持沿海出口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
目前,内地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主要表现在中央投资减弱,地方财政拮据,企业改造资金不足,生产不景气,部分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困难,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下降趋势。当地储蓄和积累虽然较高,但有相当一部分流出区外,不能转化成当地投资或购买力。应通过多种经济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启动内地市场,刺激投资、消费、出口的快速增长。
注释:
① 《国际贸易论坛》1994年第2期第5页,佟志广语。
② 《国际贸易论坛》1994年第3期第15页,表2。
③ 这里所说的内需过热,是发展初期需求总量过热。后面所说的内需不足,是发展过程中因某些产品生产相对过剩而出现结构性失调。两者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