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矿建筑勘察设计院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8
摘要: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防治城市内涝、缓解水资源短缺、加强雨洪管理的城市建设新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然而,由于这项工作在国内历时短,速度快,建设理念落后、规划碎片化、管理体制欠缺、技术经验不足等问题客观存在。本文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城市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生态水平。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增多,城市内涝愈发严重,我国城市不得不面对水灾,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们要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南方多雨城市的内涝,西北地区干旱,节约饮用水消耗,提升城市的生存环境。但海绵城市建设毕竟才刚刚起步,人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还不够了解,因此,在建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建设价值
海绵城市,即通过城市绿地、草坪、树林等“海绵体”的建设,在降雨时就近渗透、滞留、蓄存雨水,然后净化,在干旱需水时释放利用,以使城市能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雨洪管理,重点是通过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实现低影响开发,转变过去“末端集中、快速排放”模式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源头治理、缓排缓释”的新模式,将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起来。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价值即保护生态和防治内涝,其次,通过植物吸收、生态处理、综合利用,在降低雨水冲刷地表导致径流污染的同时,也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此外,“海绵体”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绿化面积,还具有景观效应。
2国内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海绵城市建设缺少国家政策法规支持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今年我国提出的一个新的城市建设目标,只是在一部分城市进行实施和试点,还没有实现全国海绵城市的统一要求。我国土地辽阔,跨度很大,每座城市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也不一样,政府提出的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法规政策需要一点点推行和完善,不断总结和归纳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就没有标准的硬性规定,还会因为无法可依出现管理的混乱,这样使得城市建设也会受到影响。
2.2建设理念落后,设计规划碎片化
长期以来,国内城市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面子”形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这种落后的建设理念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认识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局限于低影响开发,一味地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不重视与已有“灰色基础设施”的配合,事倍功半。部分城市则对自身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缺乏综合考虑,难以把控保护、修复生态的要旨,设计规划呈现碎片化,停留在支离破碎的项目上,陷入“唯工程”论的困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科研水平和技术较为落后
在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比较常见的城市规划,且国外有建设海绵城市的一系列规划,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比较晚,在该领域的技术又相对落后,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导,一直是政府在不断摸索和研究,因此,我们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它们先进的建设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更好地建设城市。政府部门对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资金有限,这也对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4城市暴雨灾害不断加剧
归根结底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是热岛效应。城市上空被热气笼罩,温度比郊区高上好几度,城区的上升热对流与水平方向的湿冷空气交汇,就会产生降雨;二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更多持续性暴雨;三是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大量地表被硬化,雨水难以下渗,地表径流增加,而城市排涝能力不足,其中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加之城市建设只注重地上,不投资地下,使得内涝灾害不断加剧,积水成灾;四是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城市排水困难,再加上大量湖泊被填满,水流调节能力降低。
3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问题的对策
3.1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要有章可循,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引导海绵城市的建立,使海绵城市的建立能够比较正规化。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出台硬性的法律法规,使各个城市都能按照规章政策创建海绵城市,最终把创建海绵城市当成终极目标,更好地实现城市化建设。政府要鼓励海绵城市的建立,缓解我国部分城市缺水的现状,让水资源能够很好的得以循环利用。
3.2转变建设理念,全面规划科学布局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借鉴欧美、英、日等国在雨洪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将“低影响开发技术”、“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水循环体系”等先进理念与国内“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相结合,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然后,根据城市地理条件、水文情况、排水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身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将已有雨水收集、输送、储存设施及城市排水管网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对新建或改建的包含雨水下渗或滞蓄设施的建筑物、生态公园、绿地草坪等科学布局,以求在保护、修复生态的同时,把城市“海绵体”调蓄暴雨径流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3.3教育宣传先行,学科融合革新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民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我国政府部门在推进海绵城市工程进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深大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中小学可以举办科普讲座;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课程,促进学科融合;科研院所则应加强相关科研活动,革新技术手段,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如从城市排水管道施工单方面来说,传统排水管道主要聚焦于管网和泵站这一小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管道施工上至原位减排(低影响开发),下接大排水系统(暴雨径流行泄通道),形成完整的一条工作链接;而从海绵城市建设整体着眼,只有排水管网GIS、供水调度系统、积水监测系统等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发挥防治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综合利用雨水的功能,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还需城建、园林、水利、环境等专业人士更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3.4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的土地大都被开发商占用,可用的绿地过少,我们要想使城市更好的发展,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减少城区楼盘的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绿色植物的种植。可以在马路上合理加大树木的种植,扩大绿化带面积,尽可能多创建带有大量植被的公园和风景区,尽量减少不透水的沥青路面,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一旦发生雨水较大或是城市内涝时,城市里的大量植被可以渗透吸收雨水,把这些雨水吸收起来,进行水资源的再利用。如果城市的绿化不能利用,我们还可以进行屋顶的绿化,这也是我们推行绿化建设的关键,它能够起到很好的蓄存雨水的作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我们要大力推行,实现更好的绿化建设。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立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想要建设这种新的城市体系,就要更好地了解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建立是城市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做好各项工作,处理好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人们要从思想上转变,国家要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社会各方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周建国.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2016.
[2]仇保兴.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8):11-18.
[3]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理论构想[J].山东建筑,2017,(36):5-7.
[4]宋芳晓,张海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99-104.
[5]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88-92.
论文作者:谷体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内涝论文; 雨水论文; 我国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