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观察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经局部注射无水酒精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应用于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其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关键词】胃镜;高频电凝;上消化道息肉;临床观察
上消化道息肉属于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由于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产生病变。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上腹隐痛,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出血、梗阻等情况[1]。因其早期病症不明显,常常被患者所忽视。但上消化道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常被临床应用于上消化息肉的治疗中,其临床疗效甚佳。本次实验主要观察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对比常规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接收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中选取80例,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本次实验,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4.26±1.23)岁;其中有8例为食管息肉、23例为胃息肉、9例为十二指肠息肉。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45.12±1.16)岁;其中有7例为食管息肉、22例为胃息肉、11例为十二指肠息肉。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均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以此判断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局部注射无水酒精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后,给予插镜;②当找到上消化道息肉后,将消毒过的注射针送到活检孔3-4cm处;③将注射针头部分充分暴露出来,避免针尖接触胃壁造成损伤;④排尽针管内气体,并调节操作旋钮和抬钳器,致使针尖刺入息肉顶端;⑤给予注射,根据息肉大小情况给予相应的注射点、注射量,一般情况下,小息肉1-2点、大息肉3-4点,注射量控制在1-4ml,能够清晰可见注射无水酒精区域白色不断扩大。观察组患者实施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具体措施如下:①校对PSD-10型高频电发生仪,用以XQ30型胃镜进行常规上消化道检查;②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大小选择对应的高频电凝切指数;③将电圈套器插入活检孔,套住息肉;④缓慢收拢圈套器并向上方拉起,此时明显观察到息肉颜色变深,逐渐成酱紫色;⑤高频电凝切控制在3s左右时间,并收紧圈套器,将息肉彻底切除;⑥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对切除息肉部位进行止血。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注意事项:用以高频电发生仪尽量保证功率高、时间短、创面小,减少对患者神经、局部组织的损害。并且叮嘱患者术后相关注意事项,保持充分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出血、腹痛、穿孔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结束后,所有相关信息均录入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相关数据执行卡方检验,以p<0.05,判断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差异化,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仅出现有1例腹痛,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其中有3例穿孔、3例出血、7例腹痛,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目前起发病机制尚处于研究之中,不过起息肉分为单发者和多发者,约60%以上发生在胃窦部,其次多发生于食管、胃部以及十二指肠。胃息肉在病理上又可划分成增生性和腺瘤性,据临床相关数据显示,腺瘤性癌变率高达(30%-58.3%),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的患者其息肉癌变率更高[2]:①瘤体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②属于绒毛状腺瘤;③异型增生Ⅲ度以上。因此,针对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需要在治疗前进行或组织病理鉴别,从而确定适宜的治疗手段。
常规的治疗方式经局部注射无水酒精[3],但其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极易引发并发症,其预后较差,身体恢复过慢,住院时间过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上消化道息肉的确诊率,实现早发现、早确诊、早干预的治疗准则,减少恶变几率的发生,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一般不会发生穿孔情况,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出血情况,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次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治疗总体有效率达到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仅有1例患者出现腹痛情况,对照组患者则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其手术效果甚佳,能够有效根除息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上消化道患者给予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不但能够有效根除息肉,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其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利明.经胃镜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治疗及护理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96-97.
[2]柴小萍,刘淑妮,何若琦.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29):91-92.
[3]王九裕.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9):50-51.
论文作者:肖义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息肉论文; 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胃镜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切除术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