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入手打造干群和谐的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干群论文,新局面论文,作风建设论文,干部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07)03-0021-03
干群和谐是国家公职人员同广大劳动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干群感情上应该是亲密且相互关爱,体现在人格上应该是相互尊重且诚信,体现在干群地位上应该是平等且互动,体现在干群共建社会主义事业上应该是同心且协力,体现在干群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分配上应该是公平且合理。干群和谐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推进,是社会和谐的“生命线”。
干群和谐,并不是说干部和群众之间没有矛盾。干群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里讲的干群和谐是要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干群之间的不和谐因素,以干群之间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实践证明,在解决干群矛盾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在干部。现阶段,对干群和谐破坏性最大的问题是干部的不良作风。本文试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入手,谈谈如何打造新时期干群和谐的新局面。
一、干部的情感要亲民
亲民是深藏在干部思想意识中的对群众的仁爱之心。党和国家干部爱护群众的这份感情,不是封建社会的“当官要为民做主”的感情施舍,而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国家的“人民民主”性质决定的。亲民是干部的天职。为了保证干部亲民的情感不被淡化,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中,《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条的“党员义务”中和第三十四条“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中,都对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作了硬性规定。世界各国执政党的历史经验以及我们党的执政实践都反复证明,干部不管是民选的还是委任的,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果不密切联系群众,早晚都会被群众抛弃,甚至危及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当前,干部做到亲民起码应当在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重民。即尊重群众的劳动,尊重群众的政治权益,尊重群众的苦难诉求,尊重群众的经济、文化利益。从思想上克服“官贵民贱”的封建意识,铲除“视平民如草芥”的帝王思想。干部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虽然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但在干部的情感天平上应有扶弱济困、除暴安良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立场,竭力防止在感情问题上傍款、媚官、压软(弱势群体)的恶劣倾向。
二是知民。即了解群众。干部了解群众,来自于干部同群众共同的生活体验。而现在我们的大部分干部的基本生活条件,就整体而言,比普通群众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基本的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解决起来都比一般群众要容易一些。有的干部自己自嘲说:“大小是个长,肚子交给党。”甚至有些干部处于“官无一日不宴饮,餐饮顿顿花公款”的养尊处优地位。更有少数贪官,连自家养的宠物看病、吃饭的钱也要公款报销。吃饭有人请,住房有人“送”,坐车有人“借”的现象已不是个别现象,连近几年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贵、上学贵、住房贵等问题,有些干部都很难体会到。连子女就业这样群众觉得天大的困难问题,有些干部也体会不到它的严重性。甚至社会上还出现一方面普通群众就业无门,创业无钱,处境无奈,另一方面在领导干部家属就业中出现“抢领导夫人”或“抢领导公子”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痛下决心,通过建章立制,恢复各级领导干部定期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党的优良传统,把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硬指标,使干部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从而,千方百计把干群关系中的“油水关系”恢复成“鱼水关系”。
二、干部的工作要务实
务实就是干实事,求实效。务实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干部行为中的贯彻,是科学发展观在干部工作中的体现,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法宝。
群众劳动是最务实的劳动,是进行直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这种劳动同群众个人利益和生存状态有直接的联系。农民的劳动如果不务实,粮食就会减产;工人不按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就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路和个人的收入;科技人员不务实,宇宙飞船就上不了天;工程技术人员不务实,就会出现塌桥和倒房;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不务实,投资就得不到高回报,甚至赔钱、倒闭。因此,劳动群众不务实,就必须承担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种风险。干部们的工作也是一种劳动,他们从事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是统揽全局、决策引导、协调整合、监督控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干部劳动的内容、性质、目标、任务、方式、方法都与直接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有很多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干部的工作与本人的生存状况和利益没有直接关系,风险性不像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主、个体户那样来得直接和残酷,这也就成为有些干部不务实的深层原因。干部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就要找到干部劳动与群众劳动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只有一个,就是干部劳动要以不断改善群众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既是干部务实的亮点,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亲和点,也应该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密切干群关系应遵循的规律之一。
干部工作务实应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干部做事要真实。必须从事和研究、讨论有关国计民生的具体工作,年年有目标,项项有落实,完成有表彰,失败有追究,责任有人担,赏罚要分明。这一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为全国做出了榜样。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对农民的“两免一补”政策,保护农民务工的合法收入,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措施;实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政策,帮扶“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的措施;在住房上实行扩大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积极组织、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多方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等。各级政府每年都公开和落实为社会、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的做法,普遍受到群众欢迎,大大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二是干部作风要踏实,讲求实效,不浮华。我们党自执政以来,吃了不讲实际、浮躁浮夸的亏,曾有过惨痛的血的教训,党中央已经下决心纠正这种不务实的作风。但是现在仍然有些干部,一天到晚泡在文件堆里,泡在会议桌前,泡在名目繁多的劳民伤财的检查评比、庆典祝贺中,泡在引进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源等危害群众的所谓招商引资中,泡在一任政绩十年窟窿,一任政绩十年骂名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中。
三是干部做人要诚实。这就是干部无论是面对上级还是面对群众,无论是面对成绩还是面对失误,无论是面对优点还是面对缺点都不要言过其实,文过饰非,不要隐瞒撒谎。现在干部中善于撒谎的人大有人在。比较典型的有前几年骗朱镕基的某国家粮库负责人,还有骗温家宝的某县县委书记。正因为有这样一些善于撒谎的干部存在,才逼得温家宝总理在下基层调查研究时第一句话不得不说出“你们一定要给我说实话”这样的原本不需要提出的要求。
三、干部处事要公正
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对社会的影响和支配的力量,是治国理政为群众办事的力量。社会离不开权力的作用。权力问题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核心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课题是为了提高党的各级干部运用权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运用权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围绕干部与群众关系中的干部运用权力处理事情公正与否展开。在公正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而进行追寻的同时,人们也往往把干部作为追求公正的代表和公正理想的化身去追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既存在着利益冲突的一面,也存在着利益一致性的一面。利益冲突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利益分配中能得到一个较大的份额;利益一致是因为合作能使所有的人比个人孤立地进行活动时生活得更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把社会资源、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的、公正的分配,并具体化为权利和义务,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希望所有的人去遵循。因此,法律和制度本身理应代表着公平和正义,某一时期的法律和制度理应是公平和正义在这时期的具体体现。所谓处事公正,就是干部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要做到公道正派。公道就是公平、合理,正派就是依法办事,光明磊落。实践证明,群众要求干部运用权力的公正性主要集中在两个焦点上。
一是利益分配公正。就是要把握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相和谐的原则。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主义提倡的美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二者都是干部带领群众通过艰苦奋斗去实现的理想。所以,在干部的价值取向中,应当把公平和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这个问题上,干部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现阶段宁要不公平的高效率,也不能要公平的低效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公平是社会的美德,宁要低效率的公平,也不要高效率的不公平。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实际上,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依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和调整的,在经济增长是社会的主要要求时,效率就被优先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认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党的十六大仍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意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分配的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各级干部都应当认真贯彻这个原则。
二是立法执法公正。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由此在群众中引发的法律纠纷总是大量存在,纠纷双方都希望冲突得到公正的解决。干部的公正性就表现在无论是诉讼、审判还是调解,都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无偏见地进行处理,类似的案件进行类似的处理,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不管远近亲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使赢者理得,输者心安。现在的问题是有许多不公正的问题,出现在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强化特权,淡化公正上,并且越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那里往往越容易出现不公正现象。
四、干部用权要廉洁
“廉洁”是与权力相联系的,是要求和评价干部作风表现的专用概念。与廉洁对立的行为是腐败。腐败本来是指物质的腐烂变质,引申到政治领域是指思想上、行为上的堕落,组织、机构、制度、措施等方面的黑暗和混乱。我们党把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违反干部行为规范的变质行为称为腐败。廉洁是对干部用权的基本要求,腐败是权力异化的衍生物。肃贪保廉是世界政治文化的精华,是古今中外一切有远见卓识的执政党、政治家为维护自己的政党和政府官员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而进行的政权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前我国的干部腐败问题在某些领域仍然比较严重。干部腐败的主要危害是失掉民心,从而危害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具体说,干部腐败会使党的政策和法令因变软而失效。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地位,主要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因为有腐败存在,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因受到私人利益的干扰或者为了保护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如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该治理的不治理,该严管得不严管,该改正的不改正,该惩处的不惩处,许多针锋相对的过硬的政策不能及时出台,给腐败留下可乘之机。即使制定了正确的法令和政策,也会由于干部腐败的干扰破坏,在贯彻执行中发生扭曲:对自己有利就执行,无利就不执行,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法犯法,徇私舞弊,包庇袒护等,使党和国家的法令失去严肃性、公正性、强制性。
腐败使干部在群众中丧失威信。人民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党将一事无成。而腐败干部正是利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使干部手中权力的使用方向发生逆转,使人民的利益直接或间接受到损害,使干部在工作中失去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是我们党领导的事业在大的方面给绝大多数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另一方面又因为腐败分子的存在,给群众利益带来威胁和侵害。腐败分子一般都比较隐蔽,政务又缺乏公开性,群众在一般情况下处于只有感觉而无真凭实据的无奈地位,但在内心却郁结着对腐败现象的愤恨和不满。这种愤恨和不满发展为对干部的不信任,甚至发展为把领导干部和腐败分子混为一谈的思想混乱现象。
腐败还会造成社会管理失控。因为有干部受贿,有些干部用手中的权力寻租,群众有许多事都要找干部去办,而且又有不请不送就办不成事的“潜规则”存在,社会上的人就抱着各种各样的个人目的,瞄准干部手中的权力,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腐蚀拉拢干部为自己办事。很多人是在对腐败的咬牙切齿中参与到行贿行列中去的。再加上腐败干部在没有暴露以前,与廉洁干部相比,在生活待遇、社会地位、个人利益各方面要优越得多,也会误导廉洁干部,导致其荣誉感失落,荣辱观扭曲,进而引起干部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的仿效,同时促使干部和群众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腐败现象还是社会动乱和社会不稳定的催化剂。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干群和谐是党群关系和谐的具体体现,也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为了促使干部廉洁从政,就要按照党中央制定的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正确使用权力为重点,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严厉惩治腐败,按照纠防并举的反腐治贪方针办事。特别是对于干部腐败在思想上要倡导“零容忍”,在手段上要抓住民主公开的秘诀,“阳光反腐,民主治贪”,进一步营造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