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迈向市场的优抚安置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推进优抚安置工作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九五”期间,湖南省攸县通过推行优抚安置社会化,使得优抚对象中享受社会优待的优抚对象达到了500人次,享受县财政、卫生、 民政减免解决医药费、得到及时治疗的重点优抚对象1800人次;在妥善安置了910名城镇退役士兵的同时,还向县外单位推荐安置485人,并向县外单位推荐安置了90名城镇退役士兵,选拔了920 名农村退役士兵充实到农村村级基层班子;安排了470名农村退役士兵到乡村企业工作; 鼓励扶持了2750名农村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其中158 人兴办了私营企业。优抚安置工作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和雏形。
关于必要性的认识
优抚安置社会化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和组织,广泛发动和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的社会大行动,以建立国家、社会、群众相结合的优抚安置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
通过这些年来优抚安置工作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优抚安置工作必须走社会化的路子,这是因为: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来看,优抚工作必须推行社会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有着3900万优抚对象的大国,仅享受国家长期抚恤补助的重点对象就有440万人,从综合国力来看, 这是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难以承载的负重。虽然建国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基本建立和完善了各种优抚制度和优待政策,基本上保障了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由于优抚对象多,加之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绝大部分已经年老体弱,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部分人甚至已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靠财政负担解决全部问题已极不现实。因此,亟需探索一条依靠社会力量来共同做好优抚工作的新路子。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看,安置工作必须推行社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以市场为激励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的经济运行体制。我们现行的城镇退役士兵的安置主要仍依赖指令性安置,以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为安置去向,依靠行政手段下达指令性安置计划,国家包揽安置分配的方式为主。可我县原有的71家县属企业,到目前为止,已全部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实行了股份制、租赁等形式的改革、改制,其用人用工制度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企业所需与指令性分配安置就业的做法发生严重冲突和抵触。同时,机构改革又使得我县这些年占安置量55%的安置主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样一来,现有的优抚安置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角度来看,优抚安置工作推行社会化的条件已成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有做好拥军优属的社会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热爱自己的军队,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这为优抚安置工作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我们已具备做好拥军优属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为优抚安置工作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均纯收入增加,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就业门路增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既有热情,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此外,健全的县、乡、村三级优抚安置服务网络也为推行优抚安置工作社会化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关于社会化方式 内容的认识
要实现优抚社会化,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着力点应放到提高广大优抚对象的自我保障能力的建设上,并结合正在推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把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险纳入国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
安置社会化的重点是建立以一次性货币补助为主干的,以安置就业、扶持就业和自谋职业为配套的具有市场配置性质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安置工作社会化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进行过渡式的安置社会化,即在近两、三年内,继续推行“重点安置”、“均衡负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移补偿”、“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对于自谋职业的安置对象,地方政府给予其一定的扶持资金,走计划与市场、指令性安置与经济调节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士兵安置路子。第二步是到位式的安置社会化。要初步形成安置一元化、城乡一体化、安置补助一次性货币化。对于退役士兵的安置,全面实行安置补助一次性货币化,补助标准按当地社会成员人均纯收入水平和服役时间发放,适当提高立功、伤残军人的补助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新的退役士兵保险制度,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完善和规范退役士兵的培训制度,以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并制定和完善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的保障制度和各项优惠政策。
关于资金的筹集
要推行优抚安置工作的社会化,涉及的最关键问题是资金筹集,我们认为,要筹集优抚安置社会化保障资金,可以从下述方面考虑:
1、国家开征国防税,在全国范围内均衡负担。
2、地方政府以县级为单位统筹拥军优属保障资金。
3、中央和地方政府将优抚安置保障资金列入专项财政预算。
4、在就业安置中,向不能按任务量接收退役士兵的机构、 企业收取安置任务转移金。
5、国家在农村“费改税”后, 设置的“公益事业建设税”项中明确“优抚安置保障资金”的比例,由县以上民政部门统筹使用。
6、在发行社会福利彩票时, 按比例提取部分福利资金作为拥军优属保障资金。
7、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赠和个人赞助的方式筹集拥军优属保障资金。
此外,健全优抚安置社会化服务网络,健全各级拥军优属的服务组织,明确各级服务组织的服务职责,健全服务制度,同样是优抚安置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如各级团组织要利用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为优抚安置对象的服务活动;城市街道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要设有专门的拥军优属服务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完善帮工、代耕等拥军优属基层服务组织,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各方面帮助,等等。在推行优抚安置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以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安置难到底难在哪里
安置工作难在哪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至少碰到四个方面难题:
一是接收难。士兵入伍时,都是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出发。而退役时,大多是冷冷清清的个别行为。入伍时的轰轰烈烈与归业时酸酸楚楚形成强烈反差,从接收之时起,退役士兵心情就开始失去平衡。
二是管理难。士兵退伍到安置上岗大都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安置对象成了无人管理的社会待业人员。他们中的一些人党团组织关系无处接转,正常的组织生活无法过。按相关法律规定,安置对象在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费,地方政府必须按规定发放,但一定数量的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均难以兑现。
三是计划难制定。安置计划是安置工作的基础,安置计划必须以当地政府的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在工作中,安置计划的制定涉及到经费、人事和所有接收任务的子系统,难度不小。此外,有了计划,安置单位也难协调。安置难,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没有人愿意接收安置计划。这样,协调、沟通就成了安置部门的主要任务,甚至为了一个退役士兵安置登门请求几十次。
四是计划难落实。工作中不少单位以种种借口推辞,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就是勉强接收了,他们要上岗还花费不少时间,而岗位多数是一线较差的工种。而对退役士兵来说,也是满腹委屈,有的甚至不愿去报到,有的不愿上班,把矛盾重新交回了安置部门。
现实的安置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国情和需要制定的,为何在执行中越来越难?笔者认为至少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新旧管理体制交替带来的困难。改革开放前,退役士兵安置按指令性计划进行,没有出现困难局面,最可爱的人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人。但随着计划体制逐渐退出用工领域,指令性计划安排的做法,已很难行得通了。
法规和政策尚在完善中带来的困难。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我们现行的安置工作是依据《兵役法》和《安置条例》进行的,但这又与现实及目前的人事制度发生矛盾。如行政单位,正在进行机构改革,退役士兵无法进入;又如在企业,也是与相关法规不尽吻合;《企业法》、《公司法》、《劳动法》都对企业用工制度做了规定,大都规定了自主用工,不得强迫用行政命令进入,接收单位、部门按相应的法规、政策,是有理由不接收退役士兵的。法律和政策完善过程中的矛盾,给安置工作带来了难度。
退役士兵自身素质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带来的困难。我国的义务兵役制度规定,士兵服役期为二、三、四年,士兵入伍时,多数还来不及掌握一技之长和具备某一专业知识。入伍后,由于诸兵种承担的任务不同,士兵在部队主要学习掌握与担负特定任务相关的技能,以满足国防、战略的需要,适应面较窄。随着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所有用人单位,都以岗位定人,以岗进人,凡不能满足岗位设置要求的,一般不会接收。供需矛盾,也是造成安置难的又一因素。
社会新增就业压力带来的困难。党政机关自上而下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从“铁饭碗”转向聘任制,扩招的大中专学生也逐步进入就业期,这些新增的就业压力,也无疑给安置退役士兵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要改变安置难的现实,非改革不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尽快制定《安置法》。目前我们在安置工作中执行的法规都是80年代颁布的,施行近2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进行多次变革,因此,尽快出台《安置法》,用专业法律来规范和调整安置这一社会关系。
因地制宜地执行好现行安置政策。在新的法规未出台之前,过渡时期仍要严格执行好现行的安置政策。在严格执行安置政策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地拓宽安置渠道:双向选择、供需见面、鼓励自谋职业是带有改革性质的有效灵活措施,最终使退役士兵安置从计划完全走向市场。
探索有偿转移安置的路子。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做法,而目前正在推广实施的最有效的做法是有偿转移安置,即凡不愿接收安置对象的单位都要出钱补助安置对象。有偿转移安置要有配套措施,至少要健全优待金和各种保险机制,以确保有偿转移路子能实施贯彻。
强化培训和提高退役士兵的就业技能。努力提高退役士兵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也是改变当前安置难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