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历史”的理论与实践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教学生学历史”的理论与实践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教学生会学历史”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理论和论文,生会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学生会学历史”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有一种观念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既然教会学习的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再拘泥于传授历史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都能获得。而教师的职责应转向学习方法的总结和运用,以及思想观点的概括和指导,即考虑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之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会学习”。而所谓“教学生会学历史”,无非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历史观点,去观察、思考和分析历史事实,以达到真正认识历史之目的。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步入一个全新的资讯时代——各科各类的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新形式日新月异地呈现在人类面前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如何有效地筛选、利用庞大的信息源为自身服务?正成为每一位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当代著名的“通才”学者奥本海默曾感慨:“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因为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量,学习者只有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才能有效地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而将之付诸实践。新的时代对教师的职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式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时代正在召唤着新型的、富有宏观指导意识的教师。他们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既有的具体知识,而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教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思路去分析、解决问题。

一、教学生总结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开展了“教学生会学历史”的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历史观点去观察、思考和分析历史事实,从而达到真正认识历史的目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实验卓有成效。

学习历史首先须明了什么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什么是历史人物的活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

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的相对独立的大事情。具有发生于某一或某一段时间,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基本结构为“时地人事果”和明显的情节性、过程性等特点。根据历史事件的上述特点,我们可总结出学习历史事件的方法,即了解一个基本的历史事件,可重点掌握“时地人事果”五个要素;而要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则要从原因、过程和认识三方面展开。当然,具体到原因,又有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等之分;具体到过程,又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果等;而具体到认识,又可包括性质、特点、成败原因、经验教训,以及影响和评价等等。

例如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若要了解它的基本情况,则只须掌握“时地人事果”五个要素,即1861年春;发生在俄国;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若要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则须从背景和原因、过程和内容、以及认识三方面展开。

1.背景和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

(2)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并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4)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封建农奴主的利益,挽救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过程和内容

(1)1861年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2)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取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或干涉他们的“自由”。②农奴在“解放”时,还可以出钱赎买一块份地,但具体份地的大小、价格的高低,以及土地的肥瘠由地主决定。

3.认识

(1)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影响: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评价:①进步性: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场进步的历史变革。②局限性:对农民进行大肆掠夺,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使俄国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步履维艰。

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事实在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和相互联系。历史现象是和历史本质相对应的。历史现象是历史事实的表象,而历史本质则是历史事实的内在因素。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的内在统一便构成了历史事实。相对于历史事件而言,历史现象往往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历史时期出现;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大多体现出同时期发生的、同类历史事实的普遍性。如世界近代史上出现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从时间上看,大都发生在17、18世纪,而其内容又大都隐含在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和奥地利的“开明专制”中。

由于历史现象大多体现出同时期发生的、同类历史事实的普遍性,因而其学习过程贯穿了一个从归纳总结到概括提炼的过程。虽然从表面上看,其学习过程也是从背景和原因,内容和表现,认识三方面展开。同样以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为例子,我们要从总体上全面系统地了解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状况,就要在全面分析并比较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和奥地利“开明专制”的原因、过程和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其普遍性,从而概括提炼出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共同原因、内容和认识。

1.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使欧洲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欧洲各国的封建割剧状态严重阻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并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2.内容

(1)政治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

(3)军事上,增加军费开支,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4)思想文化上,加强对教会的控制;重视科技发明;推广教育等。

(5)对外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加强殖民掠夺和争霸活动等。

3.认识

(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2)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作用: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即同历史事件的学习相比,历史现象的学习还有一个深加工的程序。

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或做出重大贡献,以及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活动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构成了历史事实的主体内容。但历史人物的活动要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及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学习历史人物的活动,应首先了解其称谓和简历,其次概括归纳其重大历史活动,最后结合其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应首先看其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并本着不要苛求古人的态度和公正客观、一分为二的原则,既肯定其进步的历史作用,也要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对拿破仑的评价,既要肯定其活动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同时也要指出其对外战争的掠夺性和争霸性,正是这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才决定了其作为悲剧性历史人物的必然命运。

上述过程表明,方法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传承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指导和训练掌握了学习的技巧提高了学习效率。古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

二、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分析历史事实

观点是人们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时所持的立场和所采取的态度。历史观点则是人们在观察、思考和分析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由于历史观点是在对大量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结论,因而对人们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起着指导作用。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认识者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和阶级属性等。正确的历史观点可帮助人们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事实;反之,则起误导作用。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关键,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只有较为系统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观点,才有可能深刻把握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才有可能运用这些观点剖析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那么,基本的历史观点有哪些?怎样运用这些历史观点去观察、思考和分析历史事实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此外,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特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甚至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起着根本的作用,他们是历史的最直接创造者;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潮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等等。这些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论,连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物质和意识、现象与本质、量变和质变、整体与局部、普遍性和特殊性、肯定与否定、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统一与分裂、单一性和多元化等),都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这些理论和观点,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上述历史观点展开学习,就能使学生逐步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经济发展史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物质需要,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然后指导学生就这一思想观点在经济发展中的体现展开思考。具体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教师可明确指出,在我国古代,一个王朝建立初期的首要举措就是调整生产关系,安定社会生产。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明太祖的“与民休息”政策;清初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无不贯穿了这一思想观点。当学生的思考深度达到这一层面时,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就会更加系统和深刻,从而更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具体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其应用则更加广泛。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一章,就可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教师在向学生阐明这一理论观点后,指出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教师可提问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它们又是如何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展开自学,并得出结论:欧洲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而在社会生产分工扩大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则导致了国内外市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中海区域、尼德兰北部,以及莱茵河畔等地先后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对当时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又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就会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经济上,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以及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政治上,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新教会;通过尼德兰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文化领域,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一套价值规范。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桎梏,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再如,学到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时,教师可就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作一概括说明,指出,科学技术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反过来,它又推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其对社会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在:它通过改变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引起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下面以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为例予以说明。

这次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力是生产技术的革新,是科学原理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即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导致了技术革命:首先“珍妮纺织机”等工具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引起了动力机的变革,即瓦特制成了改良型的蒸汽机,从而形成了机器生产体系,完成了劳动方式的根本变革,即由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大生产。而劳动方式的改变又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于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由此展开:两大对立阶级形成,工人运动兴起;城市化进程开始,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资产阶级走向世界,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等,这些都是工业革命引起的必然结果。

之所以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甚至于政权的更迭,都是通过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盛衰更替,就具体说明了这一历史观点。

学习时,教师可首先把上述历史观点传达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就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盛衰兴亡的原因展开思考、讨论: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逐步走向强盛;隋末农民战争摧毁了隋朝的统治,唐初统治者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学生通过对上述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就会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人民群众的确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当然,历史观点的总结和运用不能脱离历史事实,否则,这种观点便失去了指导学生学习的价值。同时,历史观点的总结和运用更要结合学生实际,注意深入浅出,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教学生会学历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务必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理解、去探索,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否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成只会汲取、储存知识,不会加工、变通的容器,从而丧失了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样做并非意味着教师已无用武之地,而是教师的职能应转向“教会学习”,即转向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历史观点的概括和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学生会学历史”的真谛。

早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文学家普罗塔戈就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我们用充满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们的创造之火吧!因为他们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标签:;  ;  ;  ;  ;  ;  ;  ;  ;  

“教学生学历史”的理论与实践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