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峥嵘[1]2003年在《毛泽东、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为民的探索》文中提出为响应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向全党提出努力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历史任务的号召,本文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为民的探索经验。本文第一部分提出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在长期探索中,充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在事实上指出了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规律。并分析了执政为民作为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原因。本文的第二大部分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为实现执政为民而探索出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是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第二,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的物质需求,这是执政为民的物质基础。第叁,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人民的政治需要,这是执政为民的政治基础。第四,必须认请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矛盾,这是执政为民的方向问题。第五,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为民的能力问题。
王晓青[2]2006年在《中国共产党叁代领导核心执政为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执政为民思想是执政党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叁代领导核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同时又结合时代发展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执政为民思想。执政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自己的执政行为,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执政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叁代领导核心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们党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宗旨,并把这个宗旨表述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共产党人,提出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前提。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叁代共产党人,提出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反复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文旨在对中共叁代领导核心的执政为民思想进行全面的理论概述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用科学的方法对执政为民思想进行全方位透视。探讨中共叁代领导核心关于执政为民思想的形成背景及主要内容,找出其内在的相同点及差异点,努力挖掘叁代中央领导核心执政为民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以期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拓展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进一步研究,目的在于切实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特别是用它来指导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尽快实现。
汪涛[3]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其全部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执政党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方面整体考量,以及为了实现其执政理念而制定和实施的相应的执政方针、具体的执政措施,采取的执政手段等方面的总体把握。它建立在对执政规律认识基础上的党的执政宗旨和指导思想,是用以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执政理念”是胡锦涛同志2004年6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举行的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的。它与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一起构成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并在执政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没有先进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有可能是随意的,其执政能力和水平也不可能很高,不可能得到受其执政对象所真心拥护和接受的;不能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执政理念,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就可能会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发展的方向,进而危害其执政地位,削弱其执政基础,严重的甚至丧失执政权。正确的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执政理念,有其产生的深刻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就其理论渊源来讲,马克思主义及其关于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人类发展的终极方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直接理论来源;同时,对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吸收,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尤其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权、民生等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思想资料。就其实践基础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足于中国革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发展演进和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时期执的局部执政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全国执政中不断发展和实践自己的执政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武装斗争党建立了局部政权,通过加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动员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等方式方法开始局部执政活动。党的局部执政活动不但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为党的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为为广大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的理念也从革命党的革命理念向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转变。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党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活动方式和领导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考验。在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什么是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一历史性课题,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将党的这一根本理念全面付诸于各项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的全面执政既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党执政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依据当时我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任务,对党的执政理念作了全面的新的探索,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执政理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执政新局面,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十叁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重大问题,对党的执政理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始终代表最广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和发展,使党的执政理念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发展,怎么样发展”的新课题,进一步深化对21世纪党的执政理论的认识和研究,紧紧抓住“民生”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和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指针,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成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始终坚持为民执政。执政为民是建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探索和结晶,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和权力观,最生动地反映了党的执政目的和执政理念,最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同其他国家政权的根本差别和不同原则。因为坚持执政为民是跳出历史周期率“考试”合格的评判依据,是党的科学执政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求党的全部责任就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因此,赢得群众的信任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维护百姓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责。经过建党九十年的探索和建国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党的执政为民理念日趋成熟,并逐渐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当中,成为指导我国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基本思想理念。同时,我们党找到了一条执政为民的正确途径,这就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执政为民的宗旨理念、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理念、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权力运作理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的价值理念、以及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杰出贡献。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进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及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智慧。随着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要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创新执政理念。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正确处理国家政权机关即立法机关的关系;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只有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执政规律,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切实做到问政于民,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使我们党跨越历史发展的“周期律”,永葆青春,充满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永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金宇[4]2010年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文中指出2004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在谈到党的理论建设时提出“执政理念”一词,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从那时起,“执政理念”成为一个在党建研究中广泛热议和日常使用的政治学理论上的新概念。本文以我们党新中国60年执政历史为背景,以党在新世纪的执政理念创新和实践为主线,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对执政理念探索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和依据,全面系统论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实践,简约评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执政理念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的论证结构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执政理念的探索历程,分别阐述了毛泽东对党执政理念的探索,即奠定了执政理念的根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和邓小平对执政理念的探索,即确立执政理念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论述在新世纪党的执政理念创新的内容,具体包括党的执政理念在新世纪不断创新的现实需要,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核心执政理念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叁项具体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第叁部分简约评析研究党的执政理念在新世纪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在总结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执政意识,迎接执政挑战,使我们党更好地汲取智慧、凝聚力量,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
谭金娥[5]2007年在《毛泽东、邓小平执政理念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灵魂和旗帜。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对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良好的执政效果是以正确的执政理念为前提的。加强党的执政理念研究,继承并发展体现执政规律和时代要求的执政理念,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其执政理论和实践中提炼出的执政理念对于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探索合乎时代潮流的先进的执政新理念,对于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执政理念的一脉相承、执政理念的特色凸现、执政理念的不同原因分析、对毛泽东、邓小平执政理念的比较给我们党执政的启示四个部分。毛泽东、邓小平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执政为民。两者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都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执政理念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毛泽东、邓小平的执政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执政理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从国家富强到民富国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前者的主要经济内容是实行计划经济,后者则适应时代的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不太重视法制到依法治国,前者未超越人治,后者则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重视法制,使我国逐步走上法制道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者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后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执政理念中所表现出来了一系列的不同特点,这一定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毛泽东、邓小平执政理念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代特点的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两者面对的国际国内背景不同;两者面临的国内主要任务的差异也是造成其执政理念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毛泽东执政期间国内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国家政权,邓小平执政时期主要任务是使广大人民富裕起来;党的执政方式的不同,毛泽东执政采取了政治动员的方式,邓小平执政时期改变这种状况,转而采取法制手段;毛泽东、邓小平个性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影响两者执政理念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受传统思想负面影响太深,过于理想化;而邓小平则注重实际,是实用主义者。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启示,执政理念必须适应环境、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坚持发展的执政理念,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总之,上述分析有利于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探索合理的科学的执政理念,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巴明祥[6]2016年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演变探究》文中指出执政理念从根本上影响着执政党执政时间的长短和执政活动的成效,是判定一个执政党性质的主要依据,贯穿于执政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项活动中,在对执政方向的正确指向上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执政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可以说在政党政治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个缺少灵魂或者灵魂有问题的执政党是一个蹩脚的政党,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政权、随时都有可能丧失生命活力的政党。党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两大历史性重任,在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围绕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主动抑或被动的接受着马列主义的指导,并结合当时的实践需要,对执政理念进行持续的探求,取得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关于执政理念的论述对于我党执政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这种指导是零碎的而不是系统性的,尽管我党自建党以来从未停止过在各个历史阶段、根据现实需要,对执政理念进行积极的探索,甚至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理论成果和现实成就。但是,这些认识却难以适应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与新时期、新阶段我党对自身能力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远不能满足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达成党的战略目标所应具备的本领。十五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标志,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执政理念帮助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而执政能力提升最显着表现就是执政理念的成熟与升华。正是如此,才需要我们在原有理论成果的积淀上,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加强对执政理念的深入研究,将其巨大的指导促进作用发挥到极致,形成与执政成果的良性互动,帮助我们达成所期望的目标。党的执政理念是具体的、发展的,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而变化的,是以当时党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的,动静之中,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本论文通过梳理党的执政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演变历程及其内在联系,以期得出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观点,为党的自身建设而服务。
曹梦晗[7]2012年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创了执政为民发展的新局面,开辟了执政为民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发展与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提高是伴随进行的,执政为民思想也随着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因此,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有助于厘清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创新的历史轨迹,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有助于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历史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精华和实质,凸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独有魅力;有助于人们理性透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对执政为民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的执政为民发展提供思想指南。本文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发展切入,对其基本内容、价值与启示进行了深入全面地探求。首先,述评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演进的历史过程,完整地理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其次,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较好地把握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深刻内涵;最后,公允客观地解读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价值的现实启示,较深刻地透视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规律与厚重底蕴,做到了全文的自然回归。本文构架由前言和正文的叁个部分组成。前言。解读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选题的重大意义;综述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概述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说明了本文所体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发展。这一部分部分主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生成来由和发展过程出发,为透视新时期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与奠基。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是执政为民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执政经验的正确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又是其生成的现实动因。也就是说,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是历史与现实相作用的必然结果。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顺序,通过系统梳理党的领导人、党的文献等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论述,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叁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基本形成、丰富发展和开拓创新,此部分主要从动态上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部分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其基本内容的构成,这是本文的重点之处。本部分着力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战略目标、基本要求、和重要实现路径叁个方面来阐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力求将微观把握与宏观审视结合起来。文章主要归纳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总体目标、价值目标、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实现执政为民的重要路径,并着力从宏观审视与微观把握两个层面,揭示执政为民发展的方向问题、途径问题和原则问题,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执政为民理论的发展。第叁部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与启示。这一部分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客观分析与评价,是全文的精华所在,亦是本文的归宿和落脚点。本文主要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经验启示两方面入手,着力探析这一思想的重大影响和意义。其重要价值体现在: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指导了并将继续指导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实践的发展。另外,本文详细阐述了执政为民思想的叁条重要启示:一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执政为民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二是完善党的执政体制,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制度保障;叁是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执政为民水平。透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现实启示不仅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为了深化对执政为民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执政为民实践的发展。本文在借鉴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在写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运用了文献解读、比较研究、历史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其主要创新点是:一是通过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发展历程,不仅对执政为民思想进行了纵向的整体性把握,而且注重对各个历史阶段执政为民思想的个性分析,体现了时间上的继起与空间上的并存,做到了对执政为民思想深层次、多角度的透视,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二是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本文虽重在研究执政为民思想,但新时期党的执政为民思想是该阶段党执政为民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涉及到执政为民实践层面上的内容,其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该时期执政为民理论的发展,这是本文的第二个亮点。叁是本文所论述的叁条重要现实启示,主要是“更加坚定党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执政为民启示的透视,以期探求更多完善执政为民实践的方法途径,这在此问题的研究方面并不多见,是本文的又一个创新点。
李香周[8]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过程中,对其全部执政活动的总体认识和经验总结,是一个执政党对自身执政本质,以及为了实现执政本质而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执政理想、执政准则和施政纲领等方面内容的理性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开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88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这88年不断探索和奋斗地历程,也是其执政理念产生、发展与逐步完善地过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执政实践的基础上都对执政理念做过积极地探索,各自形成了极具代表性、时代性、创造性的执政理念,总结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变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叁次大的转变,即从夺取政权的革命理念向执掌政权的建设理念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理念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转变,从传统的发展理念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为自己执政理念的理论源泉,科学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根据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实现思维逻辑起点的转变,以此来推动党的执政理念的演变与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演变与发展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是其演变与发展的理论指南,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其演变与发展的科学依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其演变与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梳理发展历程,概括发展脉络,分析发展动因,提炼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中国共产党必定会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执政精神状态,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执政理念,推进其具体的执政理念不断向纵深发展,它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梁婷[9]2009年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及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推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其科学性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新理论、新创造都凝聚着党的集体智慧,都体现着我党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回顾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对我们认真把握党的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都有着切实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执政与理念的概念进行分析,力求对执政理念有基本的了解。其次着重论述了党的执政理念创新的意义,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是时代发展和执政条件新变化的需要,优化党的执政环境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是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是完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回顾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应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新考验。再次归纳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创新的内容,它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创新,我们的国家,我们党才有生机和活力。最后(作者以上海市为例)解析了上海市执政理念的实施,进一步论证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实践分析。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的历史进程表明,党的理论创新与政党发展及其事业密切相关,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一条重要规律。
冷小青[10]2006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后的根本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作为一个关系到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的紧迫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党政工作部门,都对此问题做了深入探讨。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帮助了作者的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充分消化、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自己清晰的研究思路。 一 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的转型。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党角色指的是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用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的办法来夺取政权,执政党角色是指已经执掌了政权。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也曾有局部执政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85年的历程中,以1949年为界,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但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真正转型,还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程。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国共产党执政57年可以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历史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短短叁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随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和中央及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急于求成,导致“文革”前的十年,背离了党的八大路线,犯了“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随着“左”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又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文革”后又有两年徘徊期。以上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全国执政,但并没有实现从革命党的角色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型,因为仍然是沿用民主革命时期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办法搞建设,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执政方式上,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朝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迈开了一大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由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转型上有了良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执政为民的探索[D]. 罗峥嵘.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中国共产党叁代领导核心执政为民思想研究[D]. 王晓青. 河北大学. 2006
[3].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D]. 汪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4].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D]. 金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 毛泽东、邓小平执政理念比较研究[D]. 谭金娥.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演变探究[D]. 巴明祥. 山东财经大学. 2016
[7].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研究[D]. 曹梦晗.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
[8].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 李香周.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9].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及实践研究[D]. 梁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09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 冷小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执政为民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执政能力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