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效果论文_唐巧琪

唐巧琪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中医院 ,421500)

【摘要】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9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死亡率、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可提高救治效果,减少死亡率,并能增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与过度劳累、情绪过激、暴饮暴食等诸多因素有关。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等病理变化而造成心肌坏死,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发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质量对救治结果影响重大。本研究分析了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9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49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48岁~70岁,平均年龄(59.24±10.43)岁;体重54kg~86kg,平均体重(64.53±11.62)kg;发病至就诊时间1h~6h,平均时间(2.54±0.78)h。

实验组患者49例,包括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46岁~72岁,平均年龄(59.46±10.28)岁;体重55kg~85kg,平均体重(64.24±11.58)kg;发病至就诊时间1h~7h,平均时间(2.65±0.81)h。

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在性别、年龄、体重、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遵医嘱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药物治疗期间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报告医生处理。

实验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成立以病区护士长为首的循证小组,结合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护理实践中发现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情绪、饮食、排泄、病情监测等几个方面。再根据提出的循证问题查询文献资料,分析文献资料的科学性,并结合自身的护理经验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2]。具体内容如下:

针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在住院全过程中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注重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其情绪状态。分析引起患者焦虑、恐慌的具体原因。发现对预后、治疗费用的担忧是引起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通过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预期效果等。多与患者交流,耐心解答其疑问,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可获得良好的预后。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态度和蔼,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3]。

针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饮食不当的问题,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以低热量、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宜,以减轻肠胃负担,遵循清淡、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排便,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宜过快。鼓励患者戒烟戒酒[4]。

针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排泄问题,指导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营造良好的排便环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对发生排便困难者通过调理饮食、按摩腹部等方法促进排便,必要时适当使用缓泻剂。向患者强调用力排便的危害,以免加重病情[5]。

针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监测问题,入院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接受24h病情监测,观察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等。加强巡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准评估。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出汗、剧烈疼痛、反应迟缓、神志模糊、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及时准确的落实医嘱[6]。

1.3评价标准

患者出院时接受护理满意度调查,已死亡患者由其家属接受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仪表、服务态度、服务主动性、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护理操作技术等,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工作越满意。其中≥90分者为非常满意,70~89分者为比较满意,<70分者为不满意。

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分析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救治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复杂多变、进展迅速,如并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预后较差,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求较高,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及时、准确、科学的护理干预。

常规的心肌梗死护理模式虽然将病情监测列入重点护理项目,但受经验护理模式的影响,缺乏在科学证据指导下的全面综合护理能力,护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循证护理则以具体的护理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将文献资料与护理经验、护理对象的具体需求相结合,更具科学性,有效地克服了常规护理模式中被动式护理的局限性。

本研究中循证护理干预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者。上述结果表明: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可提高救治效果,减少死亡率,并能增进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吴美玲,许秋嫦.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9):150~151.

[2]王玉娇.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6(23):224~225.

[3]张兴菊.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46.

[4]莫薇.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0):155~156.

[5]冯红梅.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43~244.

[6]张丹,杨丹,李琤.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1):150~152.

论文作者:唐巧琪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效果论文_唐巧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