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儒家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及其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生哲学。自西汉时期,儒家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思想理论一直统治着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刻,延续时间最久的(杜维明,2001)。有学者认为儒学尤其是孔子及其《论语》在塑造、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李泽厚,2004)。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学派先后经历了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等几次发展,虽然诸多思想理论与阐释几经嬗变,但是其核心精神依旧贯穿始终,其中就涵盖着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生进取精神的基本观点。
2进取精神的概述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成就了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进取,就是上进。进取精神就是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它是人的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以及较高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创造能力等在学习或事业上的集中表现。进取精神常常与人的成就欲望相联系。成就欲望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通常也被称作"野心"、"事业心"等,表现为自觉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努力争取成功。简而言之,进取精神是人达到人生目标,获得人生价值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3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特点
3.1儒家学说具有阳刚之气
《周易》作为儒家的代表作,其生存智慧主要表现在人格力量上,为传承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旨在为君子当效法天道,拼搏进取,努力奋斗,自强不息。本质上,儒家的大同思想,内圣外王之学,成己成物、正己正人的理论,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无不体现着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这种阳刚进取的思想,对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骆卡娜,2018)。
3.2儒家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同样是儒家积极进取精神的表现。儒家积极入世、阳刚进取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心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孟子曾说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仍是以在朝廷为官作为依托而忧国忧民。总之言之,儒家学者们均以天子垂询,身居高位为荣。在孔子看来,君子的使命便是"谋道",孔子的思想就是主张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
3.3儒家鼓励现实人生的意义
儒家思想主张,生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生目标和生命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伟大人格的塑造,孔子一生都为追求这个目标而奋斗着。我们从儒家学者们身上,从《论语》里学习和领悟到许多对自己生活、生命、对自身修养有意义的,正是来源于儒家学者伟大的人格和卓越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若是能做到凡事不愧于心,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4儒家关于积极进取获成功的条件
4.1切磋琢磨。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都必须经历一番磨炼(谭大友,2006)。正如子贡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使再好的玉石,也需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美玉;禀赋再高的人,也要经过后天的磨炼方能成材。当子贡悟出这一道理时,孔子表示十分高兴,认为子贡是可造之材。但是当孔子面对"朽木"宰予的时候,有时也会很失望。不论是朽木或是栋梁,其实最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复子书》中曾提到:"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如果一个人能历经磨炼,并从中获取正性的经验教训,那么他才能朝着自己的目标、理想迈进。
4.2发愤努力。人若想获得进步,取得成功,不仅要发愤努力,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孔子尤为不喜欢宰予和冉求,因为宰予不知刻苦学习,白天睡懒觉,浪费了大好时光;而冉求喜欢找借口,逃避学习之苦。相反,孔子赞赏的是那些能做到"发愤忘食"的人,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最终也只会功亏一篑。成功没有捷径,全在于自己是否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是否能做到脚踏实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皆是一筐土一筐土地累积不止,一点一滴的积累,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成功的。
4.3齐贤自省。古今中外,成贤成圣者,必须都会具备这两点:向贤者学习和深刻反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从思想深处所提出的高要求高标准。贤者就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一种榜样。只有如此,你方能达到"贤者"的高度。他们就像是一面生活的镜子,从镜子中我们能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不断警醒,不断学习,时时反省,才能达到新境界,才能与贤者并驾齐驱。
6总结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中有关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事的一些阐述,并联系现今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及我们的生活阅历进行了反思。不可置否,儒家思想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作为社会人,儒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提倡的许多思想,其本身是符合人类共性(鞠楠,2008)。生存智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提供了源头活水,指引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演变轨迹,经过历代君主文人的阐释、倡扬与改造,逐渐成为深人人心的思想理念,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国民品质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智慧的给养与润泽。
【参考文献】
[1]郑虹.松迎霜寒 兰避幽谷--从孔子与隐士的分歧看儒家进取精神[J].海峡教育研究,2018(01):20-26.
[2]Du Wei ming. The East Asian values and multi-modernity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1. 120, 132.
[3]Li Ze hou. The explanations of Analects. Beijing: San Lian Press (in Chinese), 2004. 1~ 2.
[4]骆卡娜.《论语》中孔子的生存智慧[J].文教资料,2018(27):83-84+86.
[5]华军. 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生存论意蕴[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10(002).
[6]谭大友.老子的生存智慧[J].青海社会科学,2006(05):65-68.
[7]山长宝.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121+126.
[8]宗宝琴.荀子的生存智慧[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05):40-41+50.
[9]王洪燕. 先秦儒家自强思想的德育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鞠楠.儒家自强不息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155.
[11]李祥俊.儒家价值体系及其根源性转化[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33-40.
论文作者:叶舒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儒家论文; 孔子论文; 精神论文; 思想论文; 智慧论文; 儒学论文; 论语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