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与发展哲学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1999)03-0013-16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这里仅就近年来有关发展观与发展哲学方面的讨论情况作一综述。
一、关于发展观
发展观就是人们对世界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根本看法。目前哲学研究的倾向是社会发展观,将发展观作社会发展观狭义理解。如邱耕田认为,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1.关于发展观的演变。不同学者依不同的方位和标准划分了发展观的各种形态。一些学者将发展观的演进分为若干个阶段:卞谦认为,当代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1)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 这种增长观以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主要目标。(2)有限制的发展观。其特点在于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人类只能走自我限制增长的道路。(3)满足基本需要的发展观。此发展观意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 发展包含着多维内涵。应注重对人们非物质需求的满足。(4 )可持续发展观。武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观有三种历史形态:(1)经济增长观。(2)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观。(3)经济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全面、持续的发展观。谢练高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史提出我国社会发展观念经历了三种形态:(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发展观。(2)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3)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
洪成友、翟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作了概括,认为它经历了三种形态:(1)矛盾发展观。(2)系统发展观。(3 )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同生态学直接联系,它所研究的对象涵盖了实体世界和信息世界,拓宽了时空。这种发展观基于20世纪人类的实践,要求人们以创新、超前的意识审视发展。但是把它概括、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形态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一些学者还把发展观分为两大类:旧发展观、新发展观。旧发展观亦即传统发展观把视点集中在单纯的经济增长上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有重大缺陷。它以物为中心,在主体、客体两极中指向客体一极,忽视了人作为现代化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忽视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的相互作用。传统发展观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1)发展是经济的增长。(2)以物为中心。(3 )人与自然关系上持对立论。
对于新发展观的特征有不同观点。邱耕田认为新发展观具有人本性、整体性、协调性、适度性、内源性、开放性六大特征。卞谦认为,新发展观有以下特征:(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平衡。(2)发展是整体、综合、内生的。(3)发展以人为中心。 武晟认为新发展观的特点是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三个方面。阎顺利认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一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二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三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四是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统一。五是过去、现实、未来的统一。六是价值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关于发展观的中心与基本问题。学者们是从新旧发展观的对比中来辨识发展观中心的。普遍认为旧发展观的中心是物,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新发展观以人为目的,通过物的发展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这涉及物我关系,从而导致发展观基本问题的提出。有的学者明确提出,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应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笔者以为,这种认定还缺乏全面性。发展中有两大关系,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两大关系构成了发展观中的两类基本矛盾,显然两类矛盾相互规定,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因此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才是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二、关于发展哲学
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哲理。邱耕田认为,发展哲学是将人们的发展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简言之,发展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
1.关于发展的动力机制。传统哲学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审视发展,就一般意义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和根本动力。就社会发展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其中又有着作用不尽相同的主次因素。流行的说法有:(1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3)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历史人物等被认作是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许第虎提出传统的因果学说未能具体区分事物发展的原因,对于事物的发展应把握影响其进程与结果的四方面原因,即(1 )作用性质各别的规范性与推进性原因。(2)作用载体互异的主客体原因。(3)作用地位不同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原因。(4 )产生空间不同的内外部原因以及这些原因的相互关系。发展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一切事物的现实发展总是人的目的体现,通过目的规定,主体便对事物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何谓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黄秀文、黄德良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 )物质生产力的突进有赖于精神生产力的突破。(2 )社会制度的优化有赖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3)精神生产力改变和优化了人类自身。 所谓精神生产力就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力量。
2.关于发展的尺度。社会发展抑或社会进步有无统一尺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一个包含众多子系统的巨系统,具有多向度性和具体历史性,因此对不同的社会层面或每一特殊社会领域会有不同的发展尺度。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运动过程,因此,社会发展又有宏观的统一尺度。
一种观点认为,评价社会发展的尺度是生产力尺度。其主要根据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本身具有内源性冲动,又是一种客观的既得力量,作为尺度它又是客观的,作为标准它本身又有“刻度”(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尺度。主要理由是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再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上两种观点相左,并力图否定对方,都存在着片面性。实际上两种尺度既对立又统一,二者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有效性和绝对性,它们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视域,在各自的视域内都是第一位的。故此不能用一种尺度否定另一种尺度或代替另一种尺度。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是人与物,由此规定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所表现的类型是:(1 )相互排斥型的统一。(2)相互混杂型的统一。(3)相互矛盾型的统一。
3.关于中国的协调发展。有的学者提出,协调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经济发展要注意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相结合,一是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承载力。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由经济、资源、生态三个最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经济发展处于中心地位,社会发展是目的,生态发展是条件,三者相互协同。科技、教育是协调发展的动力。目前发展的重点应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4.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唯物辩证地阐明了世界发展的图式,特别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1 )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四个子系统。(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邓小平发展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求实性、独创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基本内容包括:(1 )发展中心论。(2)发展阶段论。(3)发展动力论。(4 )发展环境论。(5)发展机遇论。(6)发展代价论。(7)发展非均衡论。(8)发展协调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