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及其社会资源整合功能_科技论文

继续教育及其社会资源整合功能_科技论文

继续教育及其社会资源整合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资源整合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继续教育对社会结构的整合

继续教育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水平和结构,实现对社会结构的整合。这种整合可分为两种:一是消极的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动,按照社会结构的变动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各类人员。例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失去岗位的科技人员的转岗培训教育。这类培训是使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并逐渐达到新的平衡;另一种是积极调整社会结构,使之更为合理。如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许多科技人员主动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继续教育。教育有周期性的特点,如果按自己形成的社会结构需求来调节,教育显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教育功能就不能得到适时、充分的发挥。继续教育要想积极调节社会结构,必须首先预测社会发展的变化,根据对成人知识、能力、态度、行为等方面要求的不同,实施教育,力求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同步,例如上海的“双倍”工程就是为适应上海国际化需要,对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培养,使他们成为具备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对外交流能力的人才,进而有效地促使上海的发展。继续教育的社会结构整合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继续教育优化了政治教育形式。这是由继续教育的社会生活属性决定的。教育,特别是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班人的成人的继续教育,不但是经济生产的需要,也是政治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邓小平同志讲过:现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继续教育对政治教育形式的优化具体体现为:第一,继续教育使人有机会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增强紧迫感,树立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精神,增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决心,自觉成长为有理想有能力的劳动者和管理者。第二,继续教育能结合社会生活、行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成人进行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宣传贯彻社会行为准则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成人成为有道德的劳动者。第三,继续教育能按照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规则,对成人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之自觉维护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秩序。

2、继续教育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特别是进入科技时代,也就是现代工业社会以来,已经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都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继续教育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主要体现为:继续教育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的变化,培养造就了一批结构合理、专业合理的社会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调整生产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这种转变,除了要更新生产工艺、工艺设备和改革生产管理之外,最根本的在于使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转化为以智力劳动者为主的劳动者。继续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提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的技能,使其较快的成长和转变,以适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需要。

3、继续教育能优化生产结构。众所周知,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设备)、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这三个要素皆随着科学与技术发展而物化。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继续教育对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优化劳动者自身素质。继续教育能够把最新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劳动者,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劳动力。其二,提升生产工具及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继续教育能够把科学技术转化到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在生产工具设备里都物化着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活劳动,可以说,生产设备是科学技术与活劳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劳动者适应科学技术加工改造劳动对象的成果。劳动对象,尤其是现代工业社会(科技社会)生产的劳动对象,多是经过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设备进行勘测、加工和改造过的社会生产材料和自然界原有的物质材料。通过继续教育,劳动者及时掌握制造生产工具、设备和加工改造劳动对象的科学技术和设计施工方法,之后才能把科学技术应用于制造生产工具设备和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之中。其三,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促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生产相结合,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继续教育→现实生产力→经济生产→科学技术的周期循环上升。继续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包括科技人员)素质,不但能够加快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生产的进程,直接实现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且能够从内涵上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力。[1]

二、继续教育对教育资源的整合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教育改革尤其如此。继续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对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整合功能。

继续教育扩大了高等教育办学的主体。据考证,美国继续教育的主办机构,公司企业占50%,高校占24%,各种专业协会占20%,私人占6%。 德国主要是公司企业内部办学或委托大学办学。日本基本上是各企业自身承担办学任务。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高层次部分,办学主体的社会化,能克服普通大学教育的局限性,满足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继续教育将原来一次性封闭的高等教育模式,改变为连续、开放的模式。现阶段高等教育有许多弊端,而高等学校同大学后的教育分离就是弊端之一。兴办继续教育是促进学校同社会之间的联系,密切高校同毕业生之间的联系,密切高校同企业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在时间上,它把大学的专业教育和大学后再教育联系起来。在空间上,把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联系成为社会化的网络结构,从而构成了新的更加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

继续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促使高等学校进一步面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当今时代,要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必须使科技和管理人员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使他们能跟踪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在其中必须发挥关键作用。

继续教育对大学基础教育也有推动作用。它进一步沟通了高等学校和企业部门、科研单位以及整个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为教学和科研成果较快地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对师资水平的提高、在校学生的培养以及高校潜力的发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3]

三、继续教育对人生机缘的整合

学校教育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进入社会后,社会环境的激励和竞争会给人以强烈的发展推动力。除了参与社会实践外,继续教育也能帮助成人有效地学习,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成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新行业的产生,生产中的分工越来越复杂,现职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来适应变化。各类专业化的、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相应而生,一方面促使现职劳动者形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现职劳动者在参加社会实践中不断提供新的机遇。

教育对成人的再创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还应不断地塑造成人的新的人格,完善成人独特的人性品质,达到成人整体综合发展的目的。人格,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性格特点等生理性的多面综合。个性,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表现的人格的个体特征。人格与个性的形成,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环境及个性的教育程度有关。人进入成年期后,与青少年相比,自我意识、思想能力、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对周围环境的评价能力都随着年龄、知识、社会阅历等的增加而相对增强。随着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全球经济网络的形成,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对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需要更为强烈。继续教育对成人的塑造,不仅限于知识、能力的提高,而且应该为成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人格的发展、个性品质的完善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服务。[4]

四、继续教育对人力资源的整合

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作用大。这是相对于其它教育形式而言的。继续教育的这种特点,对国家造就高素质人才很有利,对于我们经济欠发达国家,就显得更有价值,更有必要。继续教育是一种活动过程,而且是需要经常进行的活动过程。[5]

通过继续教育,能有效激活各种社会资源。科技人员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专业知识的不断增长,参加的次数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多,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用到此处是非常适合的。对国家对社会的好处就更多:第一,节省资金。任何形式的办学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在诸多办学形式中,以继续教育最省钱。第二,活跃社会。我国每个省市都有成千上万的培训场所,如这些场所都能积极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既可充分发挥培训场所的作用,也可使社会各界的工作活跃起来。第三,培训人才。通过继续教育活动,可以广泛地造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第四,发展科技。我国已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方针。有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科技发展就有希望。第五,繁荣经济。人才素质高,科技发展快,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经济繁荣,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民富国强,国泰民安。此乃众望所归,实属皆大欢喜。

继续教育能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源效益。继续教育对开发人才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当前世界各国把经济竞争的主攻方向转向科学技术领域,科技竞争便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和核心。美国先后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22项高科技方面研究项目,其目的在于,利用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通过在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对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推动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使美国在21世纪的经济、政治格局中仍保持世界优势地位。西欧国家联合起来,确立了“尤里卡计划”和“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共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我国也研究制订了“新技术革命的对策”——“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旨在增强我国高科技的水平,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如果忽视继续教育,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第一流的科技队伍、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这个企业就不可能是高水平高效益的企业,也决不可能生产出第一流的产品,在世界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也就决不可能取胜。继续教育可以使专业技术人才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大竞争和科技大浪潮的时代,谁争得人才,谁就争得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就占优先地位。日本人认为,“企业就是人”,“人才开发一本万利”,“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活力之源”,“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一个公司或者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公司的骨干,其素质的高低、数量的多少,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成败。继续教育是一种收益最大的投资。人才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只有加强人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提高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能力,也才能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6]

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通过长期培养并成为长期起作用的本质条件时,才能成为人的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的培养途径也是多方面。一般来说,青年学生主要靠普通教育,企业职工主要靠成人教育,科技人员主要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在造就人才方面大有可为。接受继续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次二次,也不是一年二年,而是要经常进行,长期进行,这是因为世界上的科技知识是层出不穷,不断增长,日新月异。

标签:;  ;  ;  ;  ;  

继续教育及其社会资源整合功能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