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信息网络技术融入语文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技术论文,语文学习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正在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而融入了信息网络技术的语文课完全能够成为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场地之一。
一、信息网络技术融入语文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拓展知识面
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影视、三维动画等功能,可谓是人脑的延伸;而国际互联网的存在,更可谓是人类智慧的联网,它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这种优势让语文课的原始阅读和写作学习方式也不得不“为之动容”:只要能有效地将信息网络技术融入到语文学习中,首先带来的就是信息的量多面广和查找的快速便捷,其次还可利用下载等方法节省时间,这是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也是以往一般的语文阅读所无法相比的。
2.有助于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改变了原始阅读的枯燥单调,将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由于信息量的无限扩充,将带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可以让他们针对某一专题内容,在能够利用的各方面条件的情况下,自行制定单元计划,设计内容编排,使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按自己思考后的意愿有效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将有益于培养独立倾向性的能力。
再者,由于当前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学生在有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后,将会比以往大大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自然会改变原先依赖性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态度,形成一种主动探究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方式。
3.有助于培养合作共存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60年代提出“学会认知”,70、80年代提出“学会做事”,90年代提出“学会生存”,2001年9月更是在前三者基础上提出“学会共存”,这也正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环境要求。诚如杨振宁博士所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而这种互相合作、彼此尊重的态度都能在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后的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当面对大量信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筛选、分析、处理时,势必要求学生更多地相互协作、共同切磋,能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整个过程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由此可见,由于信息网络技术自身所存在的种种优势,决定了它一旦介入浯文学习,必将产生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信息网络技术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
1.专题确定
考虑到首次尝试应简单、易见效,我选择了高二语文课本所涉及的八位文学大师(苏轼、辛弃疾、欧阳修、鲁迅、朱自清、曹禺、莎士比亚和普希金),他们都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本国乃至世界的文坛,搜索他们的资料相对较为容易,而学生对他们也不算完全陌生,这样就有了具体操作的基础。至于专题具体该包含哪些内容,我和学生们在共同商量之后决定分为两大板块——“其人”和“其作”,“其人”部分包括介绍生平、个性、轶事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其作”部分包括介绍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鉴赏和学生的独到评价。
2.组合优化
一进入高中,学生们就开始了《信息科技》的课程学习,掌握了上网、下载、网页制作等基本技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他们的熟练程度必定存在着差异。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我将全班40人分为八组,每五人一组中至少含一位使用电脑熟练的同学,一位上网条件成熟的同学,和一位语文成绩优良的同学,并且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平衡。之后,每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组际交流。
3.搜集信息
在课余,学生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设备,浏览Internet这含量庞大的信息资料库,组员们各有侧重地利用搜索引擎帮助自己自主地搜集资料。但他们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有时找到的内容量极大,而阅读时间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既要有全局观,又要具备筛选材料的敏锐,但若一时的确难以取舍,他们便会先下载目录,同时注明其出处,一来方便其他有兴趣的同学查询,二来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有时所需的资料会很少,同学们除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外,还想出在相关的网站留言请求帮助,并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的办法;有时许多作品、许多事情学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参透,就必须学会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困惑和感受,以便与别人交流时共同解决,等等。在整个阅读、归类、发表见解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注重交流、切磋,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权,这显然有别于大班交流的小面积发言。
4.网页制作
先是将那一大箩筐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学生的筛选编排多是从自身兴趣经验出发,我也强调对形式和内容的选择能体现个性特色,不求千篇一律,如此才能促进交流。但我希望他们对内容的处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至于下载的有关的音频、视频的信息,同学们则按需取舍,安排详略。如制作莎士比亚的网页,他们利用精彩的电影片段作为导入,随后再简介,可谓声像效果俱佳。
然后网上的信息并非绝对正确无误的,如何评价网上素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对于有疑问的材料,经常会有许多讨论在这群意犹未尽的学生之间进行,有的人竭力寻找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有的人则对其抛出一大堆的反对意见。但有一点大家都显然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尽管大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然正确的答案决非只有一个。例如,面对大量评论鲁迅作品的资料,同学们在筛选出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意见后,还思索分析了产生这些意见(有的是相左意见)的批评者原因和时代原因,以及深远影响,随后整理成文。并且还链接了相关的网站,注重搜集当今文坛对鲁迅的看法,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深度。
5.成果共享
大家把完成的网页都挂到了班级主页上,然后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机房“成果共享”。正如学生自己所说:“看到主页上自己制作的内容在供大家参阅,真是欣喜万分,还颇有成就感!”“繁忙的学业让我们不可能一个人去查阅那么多的课外资料,但这次活动却把我们眼中的精华部分集中了起来。既省下了时间,又得到了最好的。”
三、对语文教学未来的展望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应当更加重视人们对社会化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专题选择还可以加大开放度,而不只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遗产。
使信息增殖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所以若自由探索、平等讨论的民主氛围进一步加强后,必能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研究潜能,这种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个性,对“学会生存”有着极大的意义。
让我们与时共进地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更多地来体现信息社会知识发展的新特征吧。
标签:语文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