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性同体”与“双规”战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_学校管理论文

实施“双性同体”与“双规”战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_学校管理论文

实施“双性”“双规”方略增强学校管理效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效能论文,学校管理论文,双规论文,双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管理系统和社会其他管理系统一样,其系统内各种要素既互相连结,又在不停地变动着,这种动态相关性,决定了学校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具有流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同时,学校工作和学校内各类成员又有不同于其他系统的自身所固有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学校系统在管理行为中,一方面要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随机调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另一方面,又要运用非常规性思维,突破成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做到刚性与弹性(以下简称“双性”)、常规与非常规(以下简称“双规”)的有机结合。

“双性”管理方略

一、对人的“双性”管理

构成管理系统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最为复杂,特别是学校的被管理者是知识群众聚集结构,其个体的主体意识更为鲜明强烈,加之学校工作自身固有的特殊性,使学校系统的管理行为显得更加高深莫测,错综复杂,其难度可想而知。在一段时间里,不少学校采用了泰勒的管理模式,使得刚性过强,忽视了人的因素,一度陷于“没有人的组织”的死胡同。人们往往习惯于走极端。随着刚性管理的挫败,很多人又全盘否定了泰勒模式,走进了以杜威为代表的民主人际关系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过分追求人际关系的平衡,单一侧重人情因素,弹性过强,刚性全无,又使部属成员步入“没有组织的人”的误区。我校在管理实践中,注意把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通过“双性”管理,力图达到刚柔并举、刚柔相济的管理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根据教师劳动成果群体性、劳动方式个体性的特点,在对人的管理上,采取个体优化与群体优化并行,以群体优化带动个体优化的方式方法。

2.根据教师显性劳动与隐性劳动时空形式并存的特点,在劳动纪律的管理上,采取严格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3.根据教师工作政绩校内效果周期较短,社会效果周期较长的特点,在教师政绩的考核上,既注重各种教学成绩评价的统计结果,又注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整体工程中的教育思想、导向力度以及对学生成长影响的估计。

4.根据教师自尊、社会荣誉和成就感强的特点,不仅对教师工作政绩有严格的刚性要求,而且积极鼓励其自学、进修、深造。

二、对“评价”的“双性”管理

构成学校管理系统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些要素,在此种条件下是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在另一种场合,则可能是以另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因素有时能发生作用,有时则不发生作用。因此,人们对于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要想百分之百的正确,百分之百的符合规律也是不可能的。相反,对客观对象的评价存有偏差和疏漏则是必然的绝对的。学校管理者要做到不因为分析认识上的缺陷而影响对客观对象的评价与判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科学管理学说——“量化管理”,其中分数、数字、计算即“三大构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很强的刚性。在科学管理盛行时期将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等,列入学校是很自然的。就目前来看,一定程度上还被应用着,特别是我国学校管理仍然在为效率而奋斗,这样不少学校不但在采用,甚至在不断加大着力度,把这种管理方式做为典型经验来介绍和交流。但是,一切事物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作为量化管理来说,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在量化管理中,就要遇到一次量化和二次三次以至多次量化的问题。比如学生成绩、入学率、巩固率、优秀率、及格率,可直接计算,这是硬指标,可用一次量化。另一类,象学生品德素质、心理因素等软指标,必须通过二次三次乃至多次量化才能转换为数字表示,中间的转换,势必造成不同程度的失真,这就很难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对于这一类事物就需要定性分析。所以刚性很强的量化管理和弹性较强的定性分析,恰到好处的结合,才是学校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出路。

二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校系统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如果仅仅依据终结性评价就一锤定音的话,不仅不合情理,而且有违科学。道理有二点:

1.较好的过程,不能绝对保证最优效果。一个系统的总体效应,不是由系统的优势环节所决定,也不是由各环节的平均能力所决定,而是由个别的薄弱环节所决定。如果只重收获,不问耕耘,一旦管理行为的全过程中遇到一个或几个薄弱环节或薄弱点,就可能产生“瓶颈”效应,影响到管理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须重视过程管理,使刚性较强的终结性评价与弹性较强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有最佳的过程,才会有最优效果。影响管理行为的因素很多,从哲学的角度讲,一是必然因素,二是偶然因素。偶然性变动因素在管理行为中随时、随地、随机地出现。对于这类因素,尽管我们不可能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发生,但是我们能够预料它一定能发生。如果在过程管理中,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并随着变化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决策和计划,从而使系统的优势环节、优势点永远保持优势,而薄弱环节、薄弱点向优势方面转化,这样就能使系统的管理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确保目标的理想达成度。

三是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的“双性”管理相结合。

我们在教工的管理上实行个体优化和群体优化相结合的“双性”管理。怎样才能形成过程中的优化呢?这里有一个激励、制约的导向机制问题,这一机制就是刚性较强的个体评价和弹性较强的群体评价实行最佳结合。如果过分强调个体优化的重要,由于竞争机制的导向,那么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文人相轻、知识保守等弊端,形不成拳头握不成团,到头来也终将造成“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局面。如果注重群体建设,以群体评价为导向,就会使个体形成强烈的合作氛围,形成年龄、能力、知识的互补性,并使“竞争中的合作”变成“合作中的竞争”,出现1 +1〉2的效应。

三、对规章制度的“双性”管理

学校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既有规范性又有严格性,在制度面前,人人都要认真遵守、执行。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刚性管理。这样的管理行为对于规范教工的行为,严肃学校的法纪,创设稳定的环境,形成有序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应当看到,以规章制约调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管理行为,而最佳的、全面的管理行为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兼,相得益彰。特别是对于知识含量较高的学校管理系统更是如此。这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者 F·杜拉克在其名著《有效的管理》一书中所说:“知识工作者,是不能加以严密监督的,也不能给以详细指导的,我们只能加以协助而已。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引导自己,引导自己朝向绩效和贡献。”他的论断,尽管强调的动态含量过多,但说明学校管理系统中必须有动态机制,不然的话就会管死。在规章制度的管理中要有“死”有“活”,该“活”的一定要“活”起来,而且要“活”的恰当有度,该“死”的一定要“死”,要做到“咬住不松口,抓住不撒手”。

四、对管理目标的“双性”管理

在充分论证后形成的总体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是一定要实现的,不实现就要受到惩罚,这是刚性的一面。由于偶然因素的作用,导致管理行为具有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是预测预见具有不可靠性的特点,因而在预测与预见的基础上的决策与规划目标会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因而,在管理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多留一手。在管理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有应争措施予以调整。必须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

“双规”管理方略

一、学校决策中的“常规性”与“非常规性”思维与运作

决策按其目标的实现有无前例可循,大致可分为常规性决策与非常规性决策。常规性决策所处理的问题是比较规范的同类问题,在此之前经常遇到,有一定程式可以遵循,其目标实现的把握性比较大。例如,77年恢复高考之后,20年来,高中学段在迎考中都是以三轮复习的模式运作的。从思维方式上看,是采用了习常性思维方式去分析处理问题的。当然,如果有成功的先例可循,那么习常性思维方式和常规性决策,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偶然性因素的作用,任何管理行为都具有不确定性。去年的经验,今年可能就不好用,甲校的经验,对乙校可能就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所以,人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不可能都是先前碰到过和解决过的问题,即使是老问题,也总是要发生新变化,因而习常性思维和常规性决策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奏效。

非常规性决策则是没有先例可循的,面临的或者是一些全新的问题,或者是用新方法去处理一些老问题。进行这类决策,就需要独辟蹊径,另探新路。例如,莱州一中,仅就高考而言,常胜不衰,稳中有升,好的年份如此,生源差的年份仍是如此,其中的奥妙在于把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相结合,在遵循常规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灵活适时地运用“非常规”决策。面对变化了的生源,调整了复习方式,由原来传统的三轮复习变为两轮,第一轮搞全面复习,综合训练;第二轮抓巩固落实,取消高难度的考练,使学情、教情和考情有机结合协调起来。非常规决策和创造性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常规决策中所碰到的无先例可循的新情况、新问题,旧问题中的新变化都要靠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分析和研究。一个领导者的创造力、胆略、见识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在非常规性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的。

二、学校管理中的“常规性”与“非常规性”的思维与运作

“正合奇胜,奇正相生”,这里所说的“正”,通俗而言,即指“常规”,“奇”指“非常规”,“奇”、“正”关系的实质就是“常规”与“非常规”的辩证关系。一个精于此道的管理者,若能娴熟地掌握“正”,即指导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常规管理,并能灵活运用“奇”,即指导工作的特殊规律的非常规管理,而且凡事尊重客观,讲究实际,善抓时机,集中力量,乘势而行,那么就可以达到“合”、“胜”、“相生”的管理效果。

1.教工管理中的“正”和“奇”。明智的校长要开创一代严谨求实的治学校风,就必须在“正”上即常规管理上狠下功夫。然而,一味追求“正”,只在“常规”上做文章,却难以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一支主体意识强烈、锐意开拓进取的骨干分子组成的教师群体。学校的教工特别是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为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自尊心强,思想敏感,习惯于以理服人从而不服权势,喜欢自由支配自己。对如此富有个性特点的教师,一定的常规管理是必不可缺的。但同时也决不可缺少“非常规”的指导。我们的作法一是正确对待教育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师。这类教师,很富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对这类人物不要管的太严,不然的话就会把人管“死”。二是以非常规方式在女教工中进行“成功训练”。我们认为主体性是人类文化的人格化。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人所具有的这种“势”或“潜能”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鲜明,而由此构成的内化和外化的双向互动的功能,也更为强烈。只是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和世俗陋念压抑女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女性自身认识上的封闭、僵化、保守和信心不足。如何激活这种半死的沉睡状态,使之恢复女性的本来面貌和风彩,这是学校管理行为中的大事,于是我们在80年代初,便响亮地提出了“女教工成功训练”的口号。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科研开路,以措施强化,使这一活动硕果累累:女教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大大提高,一批批女教工在“成功训练”中脱颖而出,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其他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学生管理中的“正”与“奇”。如何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协调性,如何正确处理体现国家意志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要求,与学生之间基础、智力等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的矛盾,这也同样能显示出学校的管理功能,显示出能否正确把握“正”与“奇”、“常规”与“非常规”的辩证关系。

我们坚持全面发展,不搞平均发展。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办学育人的基本规格要求。它要求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等,此乃“正合”者也。然而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环境和影响,不同的遗传素质和教育条件,因此,每一个学生自然也会形成不同的兴趣、个性和资质等。如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种模式,一种要求,去教育所有的学生,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发展,进而也会防害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鼓励教师在贯彻全面发展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别具慧眼不拘一格育人才,在时间、空间和精力上确保特殊资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教师跳出“常规”教学、思维模式的老框框,敢为人先,敢于探索,以“非常规”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材施教,此乃“奇胜”所在。莱州一中在学校管理中,较好地体现了“正”与“奇”的辩证关系,在十分注重上述作法外,还特别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处理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与校内外多种渠道的关系;处理好常规教学手段与电化教学的手段的关系,为落实高中学段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特长,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夯实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标签:;  ;  ;  

实施“双性同体”与“双规”战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