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教育学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教育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比较教育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的颇有使用价值的学科,它通过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对国家、民族的教育、文化、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这门学科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学科,而且都在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使其得到迅速的发展。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采用了比较教育研究途径,学习先进国家发展教育的经验,使自己的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如日本、德国等,他们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仅仅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就变成了科学先进的国家,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他们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采用比较教学的途径,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科学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强国。
本文欲通过中外(重点为西方)教育的比较,探索我国当前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改革的途径、措施。这里包括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人才培养等,主要侧重于高等教育的问题。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起源和发展最早的民族,是古代先进的文明古国。西方欧美各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种种原因,起源较晚,当我国进入了使用复杂的生产工具的时代,人类才在欧洲大陆上出现。再者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曾为人类做出了很多发明。我国的科技发展在明代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在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就是有力的说明。
由于我国古代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外国来学习、取经者甚多,包括教育方面的探求者也颇多。最早是从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开始的,当时西方有希腊、埃及等,东方有日本、朝鲜、越南等。到中世纪之后,交往更为频繁,如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等。当时我国也向西方学习和引进了许多先进的东西。但是到了18世纪,由于清朝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和外国中断了往来,没有了交往,没有了比较,使中国处于闭塞、孤立、落后状态。西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却仍为封建社会。直至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才算打开了中国的封闭大门,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景色,看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也看到了西方的先进教育。19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由此通过比较,也认识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当时的爱国人士呼吁教育救国、科学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比较教育,改革了多年的陈旧的教育体制,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体制,如开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北京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当时建立的最早的大学。学位制设立了学士、硕士、博士;学衔制设立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在称之为教学职称)。“五四”文化运动的发起也是受了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这些都为中国的革命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
以当前我国教育与西方的现代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更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来我国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一些爱国志士已经从中西方的比较上认识到了救国之道,即以科学救国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当时执政者已有所认识,在行动上有所体现,但又遭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反动统治,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解放后新中国建立,教育也同样列入了兴国之道,从比较教育出发学习当时的苏联,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实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但后来又逢反右倾、大跃进、反修反苏、文化大革命等接连的运动,使科学、知识贬值,使教育受到了摧残(即“读书无用论”)。文化大革命之后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经验,教育也列入了治国之策,这是我国当前兴国之道的有力措施。从此,全国人民特别是知识界人士抱以极大的希望,渴望通过发展教育、发展科学,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地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是为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快地发展,同西方教育比较,有些问题尚需迅速加以改革。
(一)提高全民对教育的认识。既然教育是治国之本,那么让人民认识教育的重要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在长期的历史中,很多人把教育视为消费部门,认为对社会的生产力没有任何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也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时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谈到资产阶级重视教育的目的是“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忧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这说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依赖于科学,而科学的提高,其基础在于文化教育。因此,教育即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必须通过比较教育让全民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光靠“两只手”是富不起来的,两只眼睛只盯着个“钱”字,也不可能是永恒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开放,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引进先进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使我国尽快地进入现代化。
(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教育事业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则取决于教育质量,而教育管理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教育管理干部的素质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所谓“管理”即对单位工作通过一定机构、制度以及权威等执行组织、指挥、监督等职能。这只是管理的共性,是社会各种单位的共同管理的规律、形式、特点。而教育管理又有其不同于社会一般管理的自身特色,这就是要求学校领导不仅要具备教育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尚须有社会共性的管理能力。教育管理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政治、教学、科研等,尤其现在正热门的开拓性办学,涉及的问题就更为复杂,这就是所谓“科学管理”。这种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管理与老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区别是很大的,如果不进行改革,沿袭旧模式办学,就会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力,严重地影响了国家事业的前进步伐。所以校领导机构的科学管理是当前教育系统的燃眉之急的大事。有的学校迈步较快,已开始步入了科学管理系列,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教育系统改革的具体体现,使我国教育事业的面貌产生很大的改变。因此,科学地加强教育管理是当前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件大事。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是舞台上的主角,教师队伍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但是我国的教师队伍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是较低的,这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所处的历史地位分不开,即长期处于社会低等的不被人重视的地位。所谓“家有三斗粮,不作小儿王”就是历史的总结,即对教师职业的估价。教师职业既然如此低下,那么,自然就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工作,常有人想方设法离开教师队伍,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职,尽力创业问题。因此,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曾日趋下降,尤其近些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较普遍的特殊看法,即知识在人的心目中更加贬值,学生有的厌学,教师也趋厌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改变教师的处境和社会地位。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增强教学水平,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条件。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中国历史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八股调”,多是采取死记硬背的老格调,这是受历史封建制度的统治造成的。封建时代只是为了培养其封建统治的服务人员,而非培养为社会科学发展而工作的学术人才。所以它只能用死框约束,而不容越轨而行。今天不同了,尤其高校必须改变历史陈旧的传统教育,采用新式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教育,引进先进国家的科学教法,培养新型的科学人才。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说:“培养学生是教他自己去找路,而不是教师领着走路,更不是抱着走路。”实际上“教”只是引导,“学”却应该是基于自立。西方的先进国家现在流行一种“学导式”教法,教师只是从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即采取启发式、讨论式进行教学。学生以自学为主,多看资料,多作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提出自己的看法,多进行讨论,甚至对老师的以及教材的观点、结论也可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很好,也颇受学生欢迎,学生收获颇多。事实上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而且促进了教学相长,即教学密切联系,教师从中受益也匪浅。尤其对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促进起着很大的作用。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进行“少而精”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解决学生自己“走路”中遇到的困难,改变传统的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改变那种一刀切的机械教法。总之,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尤其高等学校,通过大学的学习,犹如教师给了学生一把钥匙,可以在知识的宝库中自由探索。
(五)高等教育必须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等学校要体现教学与科研结合这一问题已是世界各国早已提出的老问题,我国也曾提出多年。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极为重视大学的科研工作,特别在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美国向苏联学习,进行访问;美国很多大学都配备了科研机构,而且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这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科研成果累累涌现,科研人才不断出现,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也曾在60年代提出这一问题,即高等学校要贯彻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但是在办学中能真正体现者甚少。究其原因,一是认识问题,一是条件问题。有的人认为学校是教学单位,科研应该是研究单位的任务。但有的同志对高校教学欠经验,认为科研会占去准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认为有损于教学。因此,有人认为科研与教学二者矛盾,相互影响,造成“两败俱伤”。用这种思想进行教学,实际上又回到了“八股调”上去了。实际上,在高等学校要办好学,要培养出人才,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教学更无法离开科研。因为没有科研,知识就不能更新,教师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学校就无法向前发展,就会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所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美国的教育就非常重视科研,学校衡量一个教师水平的标准首先要看他在教学上的贡献,同时也要看他在科研学术上的贡献,看他的科研成果在教学上的反映,另外还要看他培养学生治学能力的水平。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他讲授的知识就广博、新颖,讲授也灵活自如,而且会有自己的见解,也有办法用自己的科研经验来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用自己的体会来启发和指导学生;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学就会死板、教条,也无力指导学生治学,对于培养研究生就更无能为力了。所以,高等学校必须教学与科研结合,两个中心协调,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六)多科渗透培养通才。本世纪20年代,美国曾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进行“通才教育”,即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的所谓“百科全书式”的人才。这一改革曾流传到了西欧和日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才教育”的实施是为适应时代的需要。20世纪迈进了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以至进入了“知识爆炸”的年代。即如果只有单方面或较窄的知识面是难以行得通的,也无法出成果,更无法在科学上进行创业开拓。我国的历史传统教育与西方相比,专业是较为单一的,即“文理不渗,理工不透”,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发展,适应不了当今时代的需要。因此,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通才,必须改革我国当前教育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西方发达国家施行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对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美国的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社会、自然各个领域里的知识,这是适合时代要求的。通才有开拓性、创见性,目光远大、思想活跃、创新力强,既善于独立性研究,又善于综合探新,这对国家科学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育改革上必须注意多科的渗透,必须重视通才的培养。
综观全面,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教育确为立国之本、兴国之道,国家的兴旺发达要依靠着教育。尤其在今天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教育水平上不去,民族的文化素质就不能提高,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国家就不能进入现代化。通过国际上教育的比较,观察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情况,即可明显地看出教育在兴国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不仅为国家的物质文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为民族的精神文明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因此,欲使国家尽快发展起来,就必须通过比较教育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更快地、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新型人才。只要重视教育、改进教育、发展教育,国家民族未来的兴旺之光就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