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呼吸科 黑龙江大庆 1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感明显下降,舒适度和满意度明显增加。结论: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检查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心理干预;临床应用;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078-02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以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明确了许多肺部疾病的病因[1-2],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3%,较严重并发症约为0.1%,死亡率约0.01%[3],故我科对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12月在我院首次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44±7.5)岁,肺部感染、肺切除术后、气管异物和气管切开16例,支气管结核28例,肺部肿物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0例)。
1.2 方法
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前签署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知情同意书,向患者解释检查的方法、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是一项有创侵入性检查,因大多数患者对此项检查缺乏了解,故患者常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内镜室的医护人员耐心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方法、检查的目的、术中配合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注重向其详细介绍检查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1.2.2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内镜室医护人员可通过接触、握手等身体接触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关爱,随着检查的进行讲解出现的一些轻微不适是正常现象,鼓励患者放松,平静接受,从而积极地配合检查,在操作过程中如出现意外,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积极进行处理,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的分泌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不时鼓励、安慰患者,增加患者安全感,使检查能顺利完成。
1.2.3检查结束后,及时关心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嘱患者不要马上离开,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心理干预,避免患者紧张及剧烈咳嗽,以免加重咯血。
1.3 评价标准
1.3.1紧张、焦虑与恐惧程度,按Ⅰ、Ⅱ、Ⅲ级标准评价。无恐惧感或仅轻度焦虑、紧张和不适为Ⅰ级;有恐惧或焦虑、紧张不适、说话吃力评为Ⅱ级;明显恐惧、焦虑、紧张或心悸、肢体抖动评为Ⅲ级。
1.3.2依从性判断,患者能顺利完成检查为依从;患者因各种不适导致不能完成检查为不依从。舒适度的确定:检查后通过问卷调查,包括咽喉不适、憋气感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后紧张、焦虑、恐惧程度比较,观察组Ⅱ、Ⅲ级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舒适度比较,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咽喉不适、憋气感、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电子支气管镜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顺利完成电子支气管镜的检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就医患者的心理问题 越来越多的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充分的心理干预使患者在依从性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疾病能更好的诊治,并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心理暗示,启发、说服等方法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患者减轻负面情绪反应,以顺利完成检查。总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时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干预是保证患者配合检查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郑莹.心理护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4,33:4533-4534.
[2]蒋海珍,张剑.心理护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医生,2015,6:84-85.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气管镜学组.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3):134-135.
论文作者:陈郴,焦赫,王晓光,郭园园,臧凤雷,柳济成,刘鸿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3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支气管镜论文; 电子论文; 不适论文; 焦虑论文; 紧张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