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音词的繁荣_柳永论文

长调词的勃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长调词指篇幅较长的词,是对小令词、中调词而言的。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时推翻了宋本《草堂诗余》分春、夏、秋、冬四景,节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饮馔器用、花禽七类的编排体系,而依小令、中调、长调重新分类。清康熙十八年(1679),查培继辑编《词学全书》中所收毛先舒《填词名解》沿用此法,并确定“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号称此乃“古人定例”。这种划分方法,只从字数多少着眼,对曲谱、段落、内容、风格等的特征全然不顾,因而出现不久就受到人们的批评。康熙二十六年(1687),万树《词律》问世,他在《凡例》中说:“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曰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子》,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曰中调乎,抑长调乎?”康熙三十年(1691),朱彝尊《词综》刊行,他在《发凡》中说:“宋人编集歌词,长者曰慢,短者曰令,初无中调、长调之目,自顾从敬编《草堂词》,以臆见分之,后遂相沿,殊属牵率。”建国以后,人们又陆续提出了一些新的标准。如1958年,王力《汉语诗律学》出版,他在第三章中说:“我们以为词只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六十二字以内的小令,唐五代词大致以这范围为限;第二类是六十二字以外的‘慢词’,包括《草堂诗余》所谓中调和长调,它们大致是宋代以后的产品。”1987年,杨海明《唐宋词史》出版,他在第四章中说:小令、中调、长调的分法“完全属于‘人为’而缺乏科学根据”,自己“大致以百字以上为慢词长调而把百字以下的小令、中调合并为‘令词’”。笔者认为,词既可按照曲谱分类,也可按照段落分类,还可按照内容、风格、时代、地域、作者等分类。在曲谱失传的情况下,按照段落分类过于粗疏,按照内容、风格等分类又不足以体现其体制特征,按照字数分类倒未尝不可。它不仅简便,使人一数便得;而且没有歧义,不像令词可兼指四均拍与五十八字以下的词,引、近可兼指六均拍与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的词,慢词可兼指八均拍与九十一字以上的词;更利于人们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词。万树的《词律》,虽然不分小令、中调、长调,却按词调字数由少至多次第编排;王力的《汉语诗律学》、杨海明的《唐宋词史》,虽然取消了中调而改称小令、慢词或令词、慢词长调,却依然按照词调字数多少分类。由此亦可见按字分类这种方法的生命力。既然按照字数分类,就总难避免“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的现象。毛先舒的规定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毕竟已在相当范围内约定成俗,因而此处姑沿其说。

小令、中调与长调,体制不同,也就各具特征。清人沈雄说:“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停匀,忌平板;长调要操纵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厉语,尤见错综。”〔1〕他所说的“言短意长”,与宋人张炎的“大词之料, 可以敛为小词”〔2〕,清人沈祥龙的“曲折含蓄”〔3〕是一致的;他所说的“操纵自如”、“错综”,与宋人沈义父的“铺叙”〔4〕, 明人俞彦的“尤为亹亹”〔5〕, 清人邹祇谟的“一气流贯”〔6〕,谢章铤的“转折矫变”〔7〕也是相通的。前人考察词调特征,每每以诗类比。清人沈祥龙说:“词之体格如诗。小令,诗之五言也;长调,诗之七言也。小令贵工整,贵超脱;长调贵动宕,贵沉郁。然亦贵相通相济。”〔8〕其实,长调与歌行是不同的。 清人陆蓥说:“词有长调,犹诗有歌行。昔人状歌行之妙云: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是真善言歌行之妙者矣。余谓歌行以驰骋变化为奇,若施之长调,终非正格。王元美云:歌行如骏马蓦坡,一往称快;长调如娇女弄花,百媚横生。二语真词家秘密藏。”〔9〕可见, 长调又较小令与中调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复杂,风格也更突出。

长调与小令、中调大约是同时产生的。敦煌曲子词中的长调《内家娇》(两眼如刀)与小令《谒金门》(长伏气)、中调《献忠心》(时清海晏定风波)就大概都作于盛唐时期〔10〕。但是,它们的发展却颇不平衡:唐代的文人词,小令独放光彩,中调只存一首,长调却是空白;五代的文人词,小令已经成熟,中调始放光彩,传词五十五首,长调只存两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文人写词遵循着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外,还因当时文坛存在着追求篇短字少、偏重凝炼含蓄的审美时尚〔11〕。

现存最早的民间长调,是敦煌曲子词中的《倾杯乐》(二首)、《内家娇》(二首)。与一般敦煌词相同的是,它们的形式比较稚嫩。如《倾杯乐》(忆昔笄年)计二十句、一百一十字,而《倾杯乐》(窈窕逶迤)则计十八句、一百一十一字;《内家娇》(丝碧罗冠)计二十一句、一百零四字,而《内家娇》(两眼如刀)则计二十句、一百字;句式也多不同。与一般敦煌词不同的是,它们的内容比较狭深,如描写女性,抒写恋情;风格比较婉约,如刻画细腻,语辞华丽。

现存最早的文人长调,是五代前蜀尹鹗的《金浮图》和后唐庄宗李存勗的《歌头》。它们的形式已趋规范,李词还被誉为“长调之祖”〔12〕;内容始有拓展,尹作虽写艳情,李作却咏四季景物;风格偏于婉约。

(二)

唐五代只是长调词的初生期。长调词的勃兴,还在北宋前期,标志是柳永等人的出现。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为文甚多,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13〕除残篇外,存诗三首、文一篇,存词二百一十二首〔14〕,接近冯延巳存词的两倍,其前宋人存词的五倍(《全宋词》收柳永以前词作四十六首)。

柳永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词的形式。温庭筠和李煜丰富并完善的是小令间中调,柳永则丰富并完善了长调。现存柳词,共有十七个宫调,一百五十六个词调(调名同而宫调异者别作一调);其中,长调达九十九首,共用十五个宫调,八十六个词调。长调数量、宫调和词调分别约占存词数量、宫调和词调的47%、88%和55%。柳永之前,自盛唐至宋初长调只存十首,累计仅占柳永长调的10%。无论就同一作家长调所占词作的比例看,还是就此前作家所存长调的总量看,柳永都是空前高、空前多的。柳永以他的艺术天才“变旧声,作新声”〔15〕,开辟了长调的新天地。刘禹锡、白居易的《浪淘沙》,温庭筠的《女冠子》、韦庄的《应天长》等,本为小令;唐五代民间词《送征衣》、杜牧的《八六子》,薛昭蕴的《离别难》等本为中调;柳永扩其体、增其量,衍为长调。有许多长调首见或仅见于柳词,当多系其所创,如《黄莺儿》、《玉女摇仙佩》、《雪梅香》、《尾犯》、《早梅芳》、《昼夜乐》等等。他创作的三叠词作《戚氏》长达二百一十二字,是宋代最长的词调之一(超过它的,只有《莺啼序》和《胜州令》)。

柳永运用长调的形式,进一步深化并扩展了词的内容。恋情是词的传统内容,也是柳永长调的主要内容。作者在劳动妇女、贵族妇女之外,刻画了歌舞妓女的形象。如《合欢带》描绘了一位“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的妓女,表达了恋人“莫道千金酬一笑,便明珠、万斛须邀”的愿望。在男尊女卑、宫怨闺思之外,表现了平等相爱的生活。如《雨霖铃》描绘了一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人,表达了他们“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惆怅。在深深庭院、重重画堂之外,抒写了离别相思的情景。如《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描绘了一位“凝泪眼”的游子,表达了他“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的悲伤。这类作品,不仅较敦煌恋情词有了长足进步,也比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煜等人的恋情词更加曲折,更加动人。景物是柳永长调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作者久居汴京,又多次漫游,行迹所至,咏诸词篇。如《倾杯乐》(禁漏花深)之咏汴京,《永遇乐》(天阁英游)之咏苏州,《望海潮》(东南形胜)之咏钱塘,这类作品,刻画了秀丽的风光,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是柳永的新贡献。范镇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16〕羁愁是柳永长调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如《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抒发了作者“觉客程老,年光晚”、“旅魂乱”的羁苦,《安公子》(远岸收残雨)抒发了作者“游宦成羁旅”、“不如归去”的幽怨,《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抒发了作者“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的“凝愁”。这类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飘泊之苦,也展现了封建文人的不幸命运,是柳永的又一个新贡献。陈振孙称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17〕,是很有见地的。柳永还有部分咏物、咏史、游仙的长调。其咏物长调不同于韦应物、温庭筠、牛峤等人咏物词作的借物起兴,而是以体物工致、寄慨深沉取胜,如《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之咏莺等。其咏史长调较薛昭蕴、欧阳炯、孙光宪等人的咏史词作容量更大,思致更深,如《双声子》(晚天萧索)之咏夫差等。其游仙长调以《二郎神》(炎光谢)最为著名,“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表达了作者对人间幸福爱情的诚挚祝愿,一向脍炙人口。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化并扩展了词的内容,在词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柳永开创了“铺叙展衍”〔18〕、“多近俚俗”〔19〕的新词风。所谓“铺叙展衍”,就是铺陈叙述,扩展敷衍。它有利于反映复杂的生活,抒发丰富的感情。如《戚氏》:“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蓑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词分三叠,依次而写:前叠写傍晚悲秋的情绪,中叠写深夜绵长的幽思,后叠写拂晓宦游的感慨。但又曲折变化,动荡开合:有晚秋的景致,有宋玉的遐想,有孤馆的苦况,有红楼的欢乐,有迅景的无奈,有利名的伤叹。可谓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虚实相间,气脉连贯。对于此词,前人评价甚高。宋人王灼说:“前辈云:‘《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20〕明人沈际飞说:“插字之妥,撰句之隽,耆卿所长。”〔21〕清人蔡嵩云说:“用笔极有层次。初学词,细玩此章,可悟谋篇布局之法。”〔22〕柳永长调中铺叙展衍的成功之作还有很多,如《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就被称为“大气磅礴,铺叙尽致”〔23〕,《望海潮》(东南形胜)则被称为“用词体写的杭州赋”,《雨霖铃》(寒蝉凄切)又被称为“带有叙事性的剧曲”〔24〕。它们形容曲尽,开合起伏,善用景语,长于点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谓“多近俚俗”,就是接近民间,多用俗语。它有利于歌曲的广泛传唱,市民的普遍接受。他的《抛球乐》便是词调由唐代教坊曲来,内容写清明赛球活动,通篇用明白如话语言,是一首成功的俚俗长调。这类作品还有许多。柳永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因而他的长调甚至中调和小令都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语言也多采用口语和方言,呈现出“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25〕的特征。有的学者曾经作过统计,在柳词中,“恁”字出现了五十八次,“得”字出现了四十九次,“争”字出现了三十六次,“处”、“成”二字各出现了二十多次,“怎”、“了”二字各出现了十几次。此外,“恼”、“孜煎”、“怎生”、“端的”、“无端”、“人人”、“忒煞”、“则个”、“抵死”、“故故”、“特地”、“举措”、“无那”等词语出现频率也较高。它们取自在民间,鲜明生动,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柳永由于出自于一个书香门第,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他的长调在俚俗之外又有高雅的一面。也就是说,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时常互见。仅以语言为例:《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俗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却“是古今俊句”〔26〕;《二郎神》“抬粉面、云鬓相压”是俗语,“过暮雨、芳尘轻洒”则被称为“柳家一句最著题”〔27〕;《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被斥为“俗极,亦不检点之故”〔28〕,“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甚至被苏轼称赞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29〕。正是由于柳永长调“近雅而不远俗”〔30〕,才能够既赢得帝王文人的倾心,又深受三教九流的好评。

(三)

长调词的勃兴,柳永当记首功,却也离不开其他词人的启迪或响应。现在可考的宋词作者,当以后唐入宋的和岘最早〔31〕。其传世词作只有《导引》、《六州》、《十二时》三首,都是开宝元年(968 )南郊的“鼓吹歌曲”,内容无甚新意,却都属于长调,开创之功,不容抹煞。此后,有聂冠卿的《多丽》,张昪的《满江红》,关詠的《迷仙引》,刘潜的《六州歌头》,苏舜钦的《水调歌头》,解昉的《永遇乐》,沈唐的《霜叶飞》,杜安世的《合欢带》,刘几的《梅花曲》,元绛的《映山红慢》,司马光的《锦堂春》,韩镇的《凤箫吟》,阮逸女的《花心动》,王安石的《桂枝香》,王观的《天香》,王安礼的《万年欢》,曾布的《水调歌头》(七首),王仲甫的《永遇乐》,王诜的《花心动》等等。它们或系旧调,或属新声,丰富了长调的形式,扩展了长调的内容,也发展了长调的技巧。

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先以及欧阳修、晏几道的长调。张先的长调只存十六首,远远不能跟柳永比。但是,在苏轼之前,他的长调又仅仅少于柳永。其中,《山亭宴慢》、《宴春台慢》、《喜朝天》、《剪牡丹》、《熙州慢》、《泛清苕》、《劝金船》、《塞垣春》、《山亭宴》等词调首见或仅见于张词,当多系其所创。张先与柳永齐名,也“多为官妓作词”〔32〕,词集亦按宫调编排,有的作品形式相似,内容相近,风格相类。例如同咏钱塘胜景,柳永《望海潮》云:“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张先《破阵乐》云:“四堂互映,双门并丽,龙阁开府。郡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台霏雾,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近黄昏,渐更宜良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昼,暝色韶光,几许粉面,飞甍朱户。和煦。雁齿桥红,裙腰草绿,云际寺、林下路。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尽朋游、同民乐,芳菲有主。自此归从泥沼,去指沙堤,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但是,柳永的九十九首长调只有三首加标题序,张先的十六首长调却有十五首加标题序;柳永的长调除景物外,以恋情、羁愁为主要内容,张先的长调除景物外,则以宴饮为主要内容,柳永的长调多以铺叙、俚俗取胜,张先的长调则多以含蓄、典雅见长,近人夏敬观手批《子野词》称其“慢词亦多用小令作法”是合乎实际的。宋人晁补之称“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33〕,原因大致如此。欧阳修以小令和中调著称于世,长调只存七首。但《御带花》、《凉州令》(一百零五字体)、《摸鱼儿》(一百一十七字体)、《鼓笛慢》(一百零二字体)、《看花回》(一百零一字体)五个词调(体)却首见于欧词,也似其所创。这些作品以写恋情居多,亦有写景、咏物之作。晏几道也以小令和中调斐声词坛,长调仅存五首。不过,《泛清波摘遍》、《满庭芳》(九十五字体)两个词调(体)首见于晏词,也似其所创。这些作品主要写恋情,亦有表现羁愁之作。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优秀的词人之一。虽然他的部分作品包括长调气格不高,词语尘下,缺乏韵味,但他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词的形式,深化并扩展了词的内容,创立了“铺叙展衍”、“多近俚俗”的新词风。他及同时期其他词人的作品既显示了长调的勃兴,又标志着词体的全面成熟。所以宋人称其“不可复加”〔34〕, 元人对其“看无休歇”〔35〕,明人评其“词之正宗”〔36〕,清人叹其“北宋巨手”〔37〕,“堪称曲祖”〔38〕。近人薛砺若说得好:“假使中国词学,不经柳氏的改造,则充其量,仍不过模仿温、韦、冯延巳等人的作品罢了。其势亦成末流,必致陈陈相因,黯然无复生气。则中国词学,不独无北宋之雄奇瑰丽,照耀古今,且早入于没落衰歇之时,不待南宋中末期以后了。”〔39〕。

注:

〔1〕《填词杂说》。

〔2〕《词源》卷下。

〔3〕〔8〕《论词随笔》。

〔4〕《乐府指迷》。

〔5〕〔12〕《爰园词话》。

〔6〕《远志斋词衷》。

〔7〕《赌棋山庄词话》卷二。

〔9〕《问花楼词话》。

〔10〕依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

〔11〕参见杨海明《唐宋词史》第六章。

〔13〕宋周辉《清波杂志》。

〔14〕依姚学贤、龙建国纂《柳永词详注及集评》。

〔15〕宋李清照《词论》。

〔16〕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引。

〔17〕《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18〕宋李之仪《跋吴师道小词》。

〔19〕宋黄升《花庵词选》。

〔20〕《碧鸡漫志》卷二。

〔21〕《草堂诗余正集》。

〔22〕《柯亭词论》。

〔2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24〕俱见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四章。

〔2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26〕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27〕宋沈作喆《寓简》卷十。

〔28〕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五。

〔29〕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

〔30〕元陆辅之《词旨叙》。

〔31〕依唐圭璋编《全宋词》,下同。

〔32〕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3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34〕胡寅《题酒边词》。

〔35〕王重阳《解佩令·爱看柳词遂成》。

〔36〕王世贞《艺苑卮言》。

〔37〕冯煦《蒿庵论词》。

〔38〕李渔《多丽·春风吊柳七》。

〔39〕《宋词通论》第一章。

标签:;  ;  ;  ;  ;  ;  ;  

长音词的繁荣_柳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