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降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观察论文_谭力权, 席明霞, 肖樱, 陈秋

长沙市中心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 将60例使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2012年10月—12月未经过针对性措施的为对照组,2013年4月—6月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之后的为实验组,分析2组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的资料。 结果 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降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护理干预;胺碘酮;静脉炎;效果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三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已经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但由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对机体血管组织的刺激性强,轻者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表现,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即使无药物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1】。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有文献报道,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为96.2%【2】,为了有效降低输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静脉炎发生后护理工作的难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我院心内科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使用胺碘酮治疗过程中采取了针对性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6月输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 45 例,女 15例,年龄 45 — 85 岁,平均年龄 65 岁。均在入院或住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根据医嘱需要输注胺碘酮治疗。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方法

1.2.1抽查并统计2012年10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输注胺碘酮的静脉炎的发生率。

1.2.2针对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分析总结得出,常见原因为:医护人员对胺碘酮药物知识欠熟悉,选用穿刺血管不当,输注前后未用5%GS充分冲管,预防药物外渗措施未落实,输液宣教、巡视不到位。

1.2.3预防静脉炎方法

观察组在输注胺碘酮前应用5%GS10ml连接穿刺针头进行穿刺,确认静脉管道通畅再将药物泵入。输注胺碘酮时,同时用新鲜马铃薯切成2—3mm厚的薄片外敷穿刺血管的上方,并用保鲜膜覆盖。每2—4小时更换。输注胺碘酮完毕后同样需用5%GS10ml进行脉压冲管,冲洗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对照组只采用硫酸镁外敷,50%硫酸镁溶液浸润纱布外敷于穿刺部位上方,每日更换2次。

1.2.4 评价标准

参照美国静脉炎输液委员会2006版输液治疗护理标准中静脉炎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Ⅰ级:穿刺局部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穿刺局部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Ⅲ级:穿刺局部伴有发红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大于2.5cm),有脓液渗出【3】。比较2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

1.2.5建立胺碘酮安全使用的护理指引;组织学习胺碘酮的药理知识和副作用;针对患者的安全措施,加强宣教和监督,并采取新鲜土豆片外敷血管。

2013年4月—6月输注胺碘酮均采用新的方法要求。

1.2.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干预前的66.6%下降至干预后的23.3%,下降幅度43.3%。2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情况比较(见表1)

注x^2=11.667,P 值0.009,P﹤0.05

3、讨论

3.1静脉输注前的措施

3.1.1加强医护沟通,合理配制输注胺碘酮。血液的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无论输入的药液偏酸或偏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引发静脉炎,而临床上常用的胺碘酮酸盐,其PH值为2.5—4.0,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4】,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临床上只能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不能加入其它任何制剂,单独静脉通道。

3.1.2静脉血管的选择。使用胺碘酮应首选中心静脉给药。由于中心静脉管腔粗,药液注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降低了药物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但在临床抢救用药过程中,医生更支持通过周围静脉用药,可以争取用药时间。输注时需选择上肢粗、直、无静脉瓣且易固定的弹性血管,不宜采用手背、足背末梢小静脉及下肢静脉注射,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穿刺时需选用留置针,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可首选行锁骨下静脉置管。

3.2静脉输注时的措施

3.2.1保证血管的通畅。在输注胺碘酮前应用5%GS10ml连接穿刺针头进行穿刺,确认静脉管道通畅再将药物泵入,输注胺碘酮完毕后同样需用5%GS10ml进行脉压冲管,能通过液体冲洗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减少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刺激,预防静脉炎【5】。

3.2.2准确控制输液泵的速度,尽量缩短静脉给药时间。使用胺碘酮时需要用微量泵严格控制给药速度,在保证准确的速度和剂量的同时,也缓冲了高浓度胺碘酮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由于静脉用药起效快,注射15min后其作用达到最大,以后的4h内逐渐下降【6】。故需静脉维持用药。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当患者心率复律时及时描记心电图,告知医生。医生根据病情早期停止药物泵入,降低对血管的损害。

3.2.3保护血管。使用留置针输注胺碘酮时,应同时用新鲜马铃薯切成2—3mm厚的薄片外敷穿刺血管的上方,马铃薯片用保鲜膜覆盖,每2-4小时更换一次,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马铃薯俗称土豆,属于茄科植物,含有大量的淀粉、维生素、微量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大量的淀粉及各种盐类具有高渗作用,维生素B12可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7】,维生素C 可促进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合成,促进细胞间质完整,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脆性,且马铃薯含有甾烷衍生物,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速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使药物渗出血管外的局部红肿、疼痛症状消失。使血管得到改善。马铃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消炎,促进损伤卒子细胞修复的作用,从而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3.2.4加强巡视。输注胺碘酮时,强化护士的职责,增加巡视的频率,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疼痛,并进行严格的交接班。

3.2.5加强健康宣教 ①告知患者胺碘酮的疗效及副作用。②留置管道时,防止贴膜潮湿,避免穿刺处肢体剧烈活动,避免受压。③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时,应及时告知护士。④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使其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3.2.6胺碘酮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排空注射器,尽量回抽皮下的药液,抬高患肢,早期给予冰敷24—48小时,并用2—3mm厚的土豆片外敷外渗肿胀部位,并同时采用喜辽妥软膏涂抹,每2小时1次,效果明显。因喜辽妥软膏具有抗感染、止痛以及防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快血肿的吸收及组织修复的作用。其结果与吕忠美等【8】提出的喜辽妥能明显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相一致。

4、小结

在胺碘酮使用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降低。临床工作中,要制定胺碘酮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加强巡视,重视高危药物的使用原则,合理使用静脉注射技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患者痛苦。

参 考 文 献

1、田红琴,胺碘酮致22例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3,6:135—136。

2、常芸,茅文辉,宋萍.44例胺碘酮相关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和防治【J】.现代医学,2011,39(5):569—571。

3、谢贞,美国2006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摘登(—)【J】.中华护理教育,2007,4(4):2。

4、郑伯文.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时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42。

5、李彦,刘海虹,王志钰。静注盐水加外涂烧伤膏,预防化疗性静脉炎【J】.青岛医药卫生,2003,35(6):421。

樊君娜,孔令雪,管胜华.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1B):2963—2964。

6、莫伟文,何赛琴.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20—21。

7、董永梅,张美分,张若,等..新鲜马铃薯片早期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9):780—782。

8、吕忠美,董梅.喜辽妥软膏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6):3031。

论文作者:谭力权, 席明霞, 肖樱, 陈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降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观察论文_谭力权, 席明霞, 肖樱, 陈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