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发展之历史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奋战,终于在中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巍然矗立,本身就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的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的拼博奋斗,终于在中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党的十五大概括的邓小平理论的新体系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因此,新中国走过的五十年,本身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胜利发展的五十年。下面就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一简要分析和研究。
一、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的实践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中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际,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农村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这个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分析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学说,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地回答了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怎样正确认识国情、认识革命形势,以弱变强,以小变大,灵活大胆地进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 )指出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根本的条件。(2)靠着“社会主义必然在中国胜利, 星星之火必然燎原”的信念,毛泽东开创了一条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经过长期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突出的贡献。(3)提出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4 )发展了民族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5 )阐述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从而系统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过渡时期学说的思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胜利。
2.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新中国诞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创造性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全面系统回答和解决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客观可能性以及转变的关键形式、方法、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完整地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即在政治上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广泛吸收一切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人士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制度;在经济上没受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具体步骤:一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使其成为中国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把广大小生产者和私人资本引导到国家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这是毛泽东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压迫的特殊性出发,对民族资产阶级大胆争取的一大创举,在实践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早在40年代毛泽东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提出了长期允许资本主义存在,长期利用资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但由于当时处在国内战争时期,此时思考尚无条件付诸实践。
3.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艰苦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生前最终没有找到一条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即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初创时期是在当时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上和物资普遍匮乏的条件下,是在当时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以及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背景下开始的。特别是到了1957年年初国内出现了右派向党进攻的情况,1958年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开展了跑步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竞赛运动,这就促使毛泽东一代伟人不得不采取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迈进,抢先致富的“大跃进”战略。至于十年文革那也是出自于毛泽东要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战略思想的考虑而发动的。总之,分析造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缺憾的主要原因还在毛泽东过高地估计了社会主义的力量,由于对资本主义抱有一种偏见,所以过低地估计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实力,草率地打出“打倒一切资产阶级”的口号,热衷于“意识形态革命”,忽略了经济发展。这是造成毛泽东“一大二公三穷”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原因。
考察毛泽东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不难发现毛泽东一生,是始终不渝坚持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生,就是在晚年失误时期他都没有动摇过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中国胜利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毛泽东思想最强烈的主旋律,也是毛泽东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所在。毛泽东的这些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严谨的令人折服的科学真理体系。中国人民正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了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延伸。
二、邓小平在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基础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正是科学地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不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教条化,不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统的过死”的计划经济模式,大胆抛弃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冲破“左”的思想的禁锢,勇于改革、锐意创新,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一靠在生产领域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和“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对内搞活了经济。二靠大办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国外资金繁荣了对外贸易。三靠科教兴国,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有效地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终于找到了一条切实能让中国各族人民同奔小康,东西部地区共同致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民强国的道路。国际友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高度评价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二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亲手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邓小平的伟大在于他全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彻底推倒了“计划经济体制”,大胆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富了起来。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的思想,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现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准确地界定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阶级斗争力量对比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我党在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正是这个理论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最直接最坚实的基石。毛泽东始终没有给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而邓小平准确“定了位”,实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大声疾呼“必须立即停止文革中奉行的‘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及时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政治运动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在他亲自修改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以坚定的法律语言表达方式告诫全党“今后再不搞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要狠下心来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正是这个经济建设为中心构成了我党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核心。随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思路的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更加完备。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研究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
邓小平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就比毛泽东的改革动力论更具有全面彻底性,他要求不仅对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还要对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国防体制等都要进行改革,既提出了改革的理论依据、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改革的对象、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原则、改革的目标、改革成功的标准,又提出了改革的方法、步骤以及操作性很强的具体任务。邓小平的改革论主张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旧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而不是对旧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我们要实行两大根本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十五大更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纲领,为深化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不仅极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动态发展的学说,而且在实践上为国际社会主义事业走出困境迎来新生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改革,构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最大特色。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流的科学论断,在三中全会以后及时调整了对外政策。尤其是在苏东剧变之后,我党提出了“超越社会意识形态,同一切国家民族广交朋友”的外交思路,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倡导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坚持外交服从和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使我国的外交与内政达到了空前的和谐,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的外交战略策略思想的突出贡献,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作出了新的战略判断。对国际形势总格局走势判断正误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内外方针。三中全会以前的十多年里,我国领导人一直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过分强调了战争的危险,甚至提出准备早打,大打,打世界大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备战上。这种判断的失误,不仅使我们看不到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也严重干扰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新审视了国际形势,明确指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以前总是担心打仗,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关于总的国际形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好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既为我党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实行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前提,也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为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世界格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使我国外交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1 )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2)进一步重申中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从而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树立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和平形象。(3 )在国际关系中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努力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4 )提出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同时积极走向世界,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技术交流,实现了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格局,拓宽了我国外交的领域,丰富了我国外交的内容,使我国的内政与外交达到了统一与和谐。(5)提出了冷静观察稳往阵脚沉着应付, 有所作为的方针。邓小平认真分析了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的国际形势而制定的我国新的外交方针经过20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使我国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避害趋利,纵横捭阖,立于不败之地。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是非的六条标准的思想实质,突出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等。并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下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制定了有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思路、新对策,极大地丰富了科社理论宝库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原理、党建原理、无产阶级专政等原理。
7.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问题上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两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至此,邓小平为我国设计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基本完成,并为全党所赞同。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得到了具体落实。这次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至此,我国形成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个中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规划;这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运用、展开和体现。除此之外,邓小平还提出台阶式的发展战略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共同富裕的战略。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科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毛泽东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