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元智能论文,理论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3年,美国学者加德纳(Dr.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当时流行的认知理论观点——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进行了质疑,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因而,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他指出,这组能力主要有7种,后来又增加1种,共8种: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观察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认为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供一个试图在高中一年级地理教学中进行多元智能培养的案例的实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课题:月相及其变化
教学形式: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了解学生在初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情况(高中才入学,还没来得及组织课外活动小组),计有文学组、计算机组、讲演组、科学组、乐队、美工组等。教学以这些小组为基础分组,没有参加活动小组的同学按自己的爱好分到各组,适当照顾人数较少的小组。
教学过程:
师: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也是到现在为止人类除地球之外到过的惟一的天体,所以受到人类的关注。当我们观察月球时,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月相及其变化,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为什么会有月相的变化呢?
生1:因为月球不发光,我们看见的是它反射的太阳光。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我们就看到不同的月相了。
生2:补充两点。(1)月球是不透明的也要强调,否则,我们或者看不见它,或者看到它总是一个明亮的圆盘;(2)日—地—月系统的关系和运动虽然复杂,但也是很有规律的,所以我们能看到周而复始的月相。
师: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规律,即月相变化的规律。(展示与教科书第9页图1.10相同的大图)读教科书第9页的这个图,考虑月相变化的成因,可以用球(教室右后角放着班级的足、篮、排等球十多个)演示,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生3(美工组):因为月球不透明,又没有什么东西挡住它,所以它总有一半被太阳照亮,有一半是黑的,前一半对着太阳,就像图中间一圈画的那样。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就是被照亮的那一半的部分。随着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就是按图中蓝色箭头的方向的转动,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就依次显示出图外圈的样子,就形成了月相。
师:好!从太阳光照的角度来看,这是月相的本质。
生4(文学组):从图中间一圈向内,是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的结果,看地球图,应该是在地球北极的天顶上,地球按红色箭头指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自转,可以看到同学3讲的阳光照耀月球的情况。而图的外圈则是在地球上向天空看月球的结果。如果我们飞快地从天空降到地球,再由地球飞上天空,就可以看到,情况的确如此。
师:也很好,注意到图表示的空间性质,很有想像力,也注意到描述的语言。
生5(计算机组):具体些说,在地球上看,当月球与太阳在同一侧,并且在同一方向上的时候,太阳照亮的半个月球正好背对地球,从地球上看不到月球,就是图中“新月”的情况;当月球公转到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有了一定的角度,在地球上就看得见阳光照亮的一部分月球,这一部分一开始很小,就是图中的“蛾眉月”;月球继续公转,当两个连线成90°角时,正好可以看到有亮光的半个月球,即“上弦月”;月球继续运行,两连线的角度越来越大,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有亮光的部分越来越多,就是“凸月”;当月球运行到两连线成180°角,即太阳月球在同一方向上,但分居地球的两侧时,太阳照亮的半个月球正好对着地球,于是,在地球上看到“满月”;然后月球的运行使两连线的夹角超过180°,实际上两连线开始越来越接近,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越来越小,在经过“凸月”、“下弦月”、“蛾眉月”之后,又回到“新月”的情况。
师:好!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分析。
生6(音乐组):还要注意阳光的方向。“蛾眉月”和“凸月”都有上下的区别,从“新月”开始见到的“蛾眉月”是“上蛾眉月”,经过“上弦月”向“满月”过渡的是“上凸月”;而在由“满月”经“下弦月”向“新月”运行时,与前面对称的是“下凸月”和“下蛾眉月”。接着再来新一轮的变化。
师:很好。注意到月相的对称和韵律。到这里,同学们对月相的成因有了正确的多方面的认识。进一步,我们应该注意,对月相的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背景,现在结合教科书第10页的图,讨论一下什么时候在什么方向能看到什么月相。注意充分利用图(展示与图1.11相同的大图)。仍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生7(乐队):上面的图表示傍晚所见月相。此时,太阳从西方照射月球,从农历初一到十五,依次出现图中从右到左的月相。
师:不错,能不能进一步详细表述一下。
生8(讲演组):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新月,则将与太阳同时出现在西方地平线上,即马上要月落西山了;接着出现的是上蛾眉月,开始是很小的月牙,在离西方地平线不高的地方,日落后不久也落山了,蛾眉一天天“长大”,并且一天比一天落得晚,图中的上蛾眉月应该是初四或初五的;上弦月日落时正好位于中天,半夜才落山;接着月相由半月渐渐“胖起来”,成为越来越大的凸月,落山由下半夜越来越推向清晨;到了满月,日落时月亮升起,第二天日出时才落山。下面的图表示的过程与上述正好反过来。
师:语言表述非常好,推理也很清楚。我们想想看,能不能把月相的成因和月相的变化两图结合起来考虑?那样是不是能得出另一种理解?
生9(科学组):可以把教科书中的图1.10与图1.11对照看,现在,正是日落时,阳光从西方射到月球上,于是出现了前述那些月相。
生10(美工组):那么,地平线在哪里呢?
生11(科学组):我们使教科书垂直与地面,水平方向即AC线作地平线行不行?此时在天空看到的就是前述的各种月相。
生12(科学组):我们把图1.10倒过来与图1.11下面清晨的月相相对应。此时,阳光从东方照射月球,仍以水平线为地平线,就会看到图中所示的各种月相。
师:非常好,按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能提出地平线位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思考的深刻性。我们还可以接着考虑:半夜会出现什么样的月相?把自己的考虑表述出来——可以用文字、图画、动画、语言、模型、观察记录等,然后大家交流一下。
简评:能注意到按学生的爱好分组讨论,并能在教学中对不同的智能发展作初步的提示;在组中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组间交流,对培养人际交往智能非常有益;学生的表述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当然,也应该指出,这个教学探讨还是初步的,许多方面有待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