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助听器治疗慢性耳聋、耳鸣患者的临床初探论文_谢云波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中医医院 415700)

摘要:目的 探究配戴助听器治疗慢性耳聋、耳鸣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访观察2014月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慢性耳聋患者80例,部分伴有不同程度耳鸣,入院后完善听力学相关检查,确认听力损失性质、程度,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分析配戴后效果、社交能力、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以及心理障碍。结果 80例患者使用助听器至今,评估在噪声环境下,其语言识别能力在配戴助听器后上升(32.88±22.08)%;80例患者在安静环境内,其言语识别率在配戴助听器后上升(35.88±18.63)%;患者在配戴助听器适应3个月、末次随访时与佩戴前相比较,生活质量不同维度得分均优于配戴前,P <0.05。结论 慢性耳聋、耳鸣患者在配戴助听器后,其识别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以及心理障碍予以消除。受到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广泛欢迎。

关键词:助听器;听力;慢性耳聋、耳鸣 临床疗效

慢性耳聋在耳鼻喉科临床并不少见,多伴发不同程度的耳鸣,目前尚无根治措施,最常用的方法是配戴助听器。助听器是应用率很高,且是国际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无创听力改善设备,通过听力补偿起作用,能够促使其在不同环境下识别语言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改善其生活质量,消除心理障碍,治疗依从性也更高,有利于预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2]。现在相关领域研究课题多集中在婴幼儿及青少年的听力及语言的改善方面,但针对成人的研究并不多。为探析慢性耳聋、耳鸣患者配戴助听器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慢性耳聋、耳鸣患者,入院后完善听力学相关检查并确诊后,配戴助听器,听力得有有效补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现将随访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慢性耳聋、耳鸣患者80例,年龄25-80岁,年龄平均(52.50±5.22)岁;经听力测试发现,所有患者双耳听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听力曲线大多属于平坦型[2-3]。询问助听器配戴史发现,其中22例既往有配戴助听器史,剩下58例均未配戴过助听器。所有受试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1)年龄超过18岁;(2)意识清楚,无任何精神障碍,人格正常;(3)无感染性疾病,或既往无感染性疾病史;(4)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无血液系统疾病。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受试者均在门诊治疗,初次就诊接受听力测试及汉语能力测试,分别在安静环境下及噪声环境下接受测试,确认听力减退程度、性质以及言语感知能力。所有受试者均选择合适的中高档不同型号助听器;选配助听器及听力测试均在我院耳鼻喉科标准隔音室中进行,其中本底噪声不超过25dB A[4-5]。嘱咐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积极参与相关知识培训,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告知患者及家属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过电话联系,或复诊。其中,听力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具体措施如下:(1)配戴助听器20d内,需逐渐将佩戴时间从1-2h/d,增加至2-3h/d,并指导患者学会如何控制发音,以及他人在近距离内通过中低音方式交流;同时嘱咐家属尽量在与其交流时降低语速,并且不断重复、强调重要信息,与患者交流尽量保持耐心、良好的态度,医务人员需做好示范讲解及个体指导工作,并且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2)配戴助听器20-30d内,需将配戴时间逐渐延长至4-6h/d;督促其做好自我保健工作,如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避免身处噪音环境,禁止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适当耳部按摩等,嘱咐患者仔细阅读健康知识手册,如有疑问,耐心回答。(3)配戴助听器60d内,需逐渐将佩戴时间延长至6-8h/d,明确场景与音量之间的关系,并训练患者学会如何聆听、如何保证注意力集中,并且指导其适应感官交流,如肢体语言及读唇等。(4)配戴助听器90d内,睡眠以外时间均配戴助听器,督促及鼓励患者积极同外界交流,参加不同场合及活动,消除不良情绪,做好健康宣讲。此外,初次随访在7d内完成,随后每隔10d随访1次,直至90d后,每隔30d随访1次。随访时间6个月-12个月。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包括语言识别能力、生活质量以及耳鸣状况自评分数。其中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分析,共分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物质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以及心理功能,评分与生活质量呈一定的反比。患者在助听器配戴前及配戴适应90d后,末次随访时分别填写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比评分结果。耳鸣状况自评评分,分别在治疗前,配待助听器后90d,以及末次随访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自评,评估内容包括耳鸣声音大小,频率,是否对睡眠及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提示影响越大。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表示计量资料,以率(%)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施行t检验,当P <0.05,提示数据差异较大,能够获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语言识别能力

80例患者在噪声环境下,其语言识别能力在配戴助听器后上升(32.88±22.08)%;80例患者在安静环境内,其双音节识别率在配戴助听器后上升(35.88±18.63)%,详见表1。

2.3耳鸣状况

80例患者在配戴助听器后90d、末次随访自评分分别为(6.84±2.35)分、(1.12±0.49)分,明显低于佩戴前的(7.98±3.45)分,差异显著,P <0.05。

3.讨论

识别语言的能力是通过语言材料刺激源来对受检者的语言识别能力进行测试的听力学专业检测方法,可检测裸耳及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识别能力。目前国内多通过患者主观评估语言识别能力。本次研究中使用MSTMs软件(北京同仁医院研发使用版)进行测试,检测患者的语言识别能力,具有一定客观性,临床效果良好,而且听力受损程度与识别语言能力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本次研究支持此观点。

听力下降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促使其产生焦虑、恐惧、不安、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选择助听器改善其听力,鼓励其同他人交流,积极学习语言及交际技巧,有助于消除负面情绪,树立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患者通过持续3个月的语言及听力方面锻炼,并在医务人员及家人的鼓励下,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努力配合康复训练,在做好自我保健的同时,更加深入了解了相关医学知识,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次研究选择80例慢性耳聋部分伴发耳鸣的成人患者,经过听力测试后,确认听力受损性质、程度以及识别语言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助听器配戴后,结果显示在噪声环境和安静环境下,其语言识别能力、双音节识别率在配戴助听器后分别上升(32.88±22.08)%、(35.88±18.63)%,而配戴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评估生活质量分数,4个维度评分均优于配戴前,P <0.05。提示,助听器是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听力下降的基础医疗器械,听力与语言测试软件能够将患者恢复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便于比较,而听力及语言能力训练可促使患者更好地适应助听器所带来的“好处”,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减低患者及其家属的心心理负担,优化生活质量。

80例患者在配戴助听器后90d、末次随访自评分明显低于佩戴前,P <0.05;提示助听器及听力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耳鸣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预后。此外,本文撰写前对所有参加本次研究患者进行复诊调查,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80例患者佩戴效果均良好,比较满意。

总之,慢性耳聋耳鸣患者在配戴助听器后,克服内心障碍,同他们交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其生活质量、识别语言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受到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广泛欢迎,社会效益良好。也值得耳鼻喉科门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敏敏.助听器结合心理咨询改善长期严重耳鸣的疗效观察[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3.

[2]王硕,董瑞娟,Solveig Christina Voss,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后言语感知能力的评价[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3(4):578-582.

[3]银力,屠文河,高姗仙,等.耳聋与助听设备的选择[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05):23-29,63.

[4]陈秋坚,郑亿庆,邱泽恒,等.伴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的心理声学和听力学特征[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0):449-451.

[5]肖玉华,翁卫群,卢红建,等.多学科协作干预对老年性耳聋佩戴助听器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132-134,149.

论文作者:谢云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  ;  ;  ;  ;  ;  ;  ;  

配戴助听器治疗慢性耳聋、耳鸣患者的临床初探论文_谢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