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观的演进与国家语言战略的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战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语言观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实质,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认识的深化,也表明语言功能的拓展和语言地位、作用及价值的空前提升。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国家语言战略,以跟进时代发展,掌控语言及相关领域主导权。这应当引起我们有关方面的思考和重视,并积极应对。
一、传统的语言观
所谓语言观,就是对语言的基本看法。它大体上回答两个主要问题:语言是什么?语言有什么作用?前者是本体观,后者是功能观。本文主要说的是语言功能观。
语言观与语言的属性、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社会发展、文化心理、科技水平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语言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且不同的人往往也有着不同的语言观。
1.神灵观
在人类的早期,人们认为语言是神授之物,甚至是与神同在的万物本原,具有神的灵性和无穷的魔力,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世间和宇宙的一切。因此,对语言充满畏惧和崇拜。《约翰福音》说:“宇宙被创造以前,道(word)已经存在。道与上帝同在,道是上帝……上帝借着它创造万有……道就是生命的根源。”(word有字、词、言语、诺言、命令的意思)奥古斯丁说:“天主,你怎样创造了天地?……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忏悔录》)古印度人认为语法是由“自在天”神(婆罗门教主神,万物主宰)传授给波尼尼的,并称波尼尼为“仙”①。古阿拉伯,口念“芝麻,开门”之类的咒语,就能使石门为开。(《天方夜谭》)我国自古产生的巫术通过念念有词来驱赶妖魔、祛除灾祸病患;祭祀祈祷也通过念念有词以求福祈佑;祝英台对着梁山伯的坟墓祷告而坟墓劈裂,唐僧念念有词则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就收紧……如此种种,尽管神化语言的说法不同,并且荒诞不经,但实际上都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昭示语言的魔力,既表明了那时人们对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也反映了那时的人们已在利用或假借语言的功能为自己的某些目的服务。
2.工具观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拨开了语言的神秘面纱,对语言有了理性的认识。尽管看法千差万别,但主导的认识是一致的:语言是工具。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认知工具。正是有了这个工具,使人有别于动物,成为万物灵长。恰如先贤所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也正是由于有了语言这个工具,人类才能够表述世界、认识世界。因为“正是言语的一般符号功能赋予物质的记号以生气并‘使它们讲起话来’,没有这个赋予生气的原则,人类世界就一定是又聋又哑。”“在这个人类世界中,言语的能力占据了中心的地位。因此,要理解‘宇宙’的意义,我们就必须理解言语的意义。”(卡西尔《人论》)尤其是对于人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宏观事物(比如宇宙深处等)和微观事物(比如基因等)以及未来的一切,人们只有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来认知和阐释。所以洪堡特说:“语言不只是呈现已知真理的简单手段,而是在更大程度上解释尚未知晓的真理的手段。”(转引自兹文金采夫《语言和语言理论》)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了这个工具,人能够相互传情达意,能够协调事务,协同行动,使人类构成一个鲜活有序并生生不息的社会。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工具。也正是有了这个工具,斑斓陆离的人类文化得以保存、传播、传承和发展。
也有人把语言作为战争工具。无论是世界殖民者掠地伴随的“殖语”的做法,还是都德的《最后一课》所反映的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境况,或是日本占据我国台湾和东北强行推行日语的事实,无不表明语言被战争工具化。这也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才智对语言功能的演绎。
正是由于人们主要视语言为工具,所以过去人们就更多地在理念上按照工具的要求来思考语言问题,制定语言政策,进行语言规划,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语言这个工具好用。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过去实施的以规范语言文字本体和使用为主导的语言政策,实际上就是与语言工具观相适应的语言战略。
二、语言观的新发展
语言固然是工具,这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对语言的主导认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推进,语言功能空前拓展,语言价值不断提升,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语言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具,应该以全新的观念、广阔的视野来对语言进行更全面更深刻的审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语言的如下属性和功能正在凸显;
1.语言是资源
这就是说,语言是我们人类很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开发和利用。这并不是语言学家的职业自恋,而是日益彰显的事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语言是兼具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属性的最基础的资源。一方面,人类借助语言建构社会,系连人际,语言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并能产生社会效益,尤其是,语言作为关键要素促使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而推动知识、财富的创造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语言还是承载其他社会资源的资源;另一方面,语言系统及其要素作为物质存在,可以无限充分地被开发利用,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科学技术方兴未艾,语言应用领域迅速扩张,各种语言产品及与语言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最具活力、最具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领域,语言已经进入到经济和高新科技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语言作为资源的性质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其资源价值越来越显著,因为在高度信息化社会,在物质、能源和信息这三大资源中,信息是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利用率、安全性、处理能力等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言自然也就成为重要资源。上述所有这些,都无不日益彰显着语言的资源属性、资源功能和资源价值。可以说,语言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其潜能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释放。这方面,陈章太(2008)、李宇明(2003、2005)、邱质朴(1981、2000)、黄行(2000)、张普(2006、2007)、孙宏开(2006)、徐大明(2007)等已有很好的论述。
2.语言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最具活力的生长点
语言和机器的结合诞生了计算机和网络,改写了科技史,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而且也把语言与语言学推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和核心地带,这也就奠定了语言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的发展,都必须利用语言资源,解决语言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要突破,关键就是要解决自然语言的机器识别与理解问题;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与提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过滤技术、语言文字的复制技术、语音合成技术等要进一步发展,都要倚重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和语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上语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所以语言领域也就成为当代高新科技的矿床和最具活力的生长点之一。
语言的功能还延伸至众多科学技术领域,例如,语言与生命科学的结合,衍生了以研究语言与神经的关系、语言生成的生物机制、脑损伤的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神经语言学;语言与医学的结合,衍生了以研究失语症的康复、智障和聋哑人的语言能力治疗、口吃校正等为己任的病理语言学等。
语言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与交叉更为强劲。例如,法学领域的法律语言研究与应用、语言侦破技术、笔迹鉴定技术,军事领域和安全领域的语言情报分析、语言心理战术,工商领域的各类商贸信息的挖掘与分析技术、品牌命名,传播学领域的语言广告,心理学领域的语言疏导治疗技术,经济领域的语言经济、语言产业等。
3.语言是软实力
可以说,语言既是个人的软实力,也是国家的软实力。
为什么说语言是个人的软实力呢?这是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切素质的基础与核心,对人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一,语言是唯一的思维工具,人的思维要靠语言,只有对语言有深刻的领悟、准确的把握和得体的运用,思维才可能敏捷、发达,才能富有智慧和才能。譬如一台计算机,无论多高的硬件配置(犹如人的物质大脑),如果没有高版本的软件(犹如语言)与之配合,它就是一堆废物,就不可能有高智能的运行。其二,语言是最重要的表达工具,人的思想智慧和感情愿望都必须依靠语言来表达,只有对语言有深刻的领悟、准确的把握和得体的运用,才可能最得体地表情达意。经常有人说:“这个问题明心不明口”、“这个意思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原因就是语言能力不及!可见,再好的思想和发现,也需要运用语言把它思考清楚、表述出来,否则就无法为人所知、无法实现其价值。其三,语言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无论什么人,不可能不与人交际。要实现与人的成功沟通、交往和协调,必须要掌握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四,语言具有无比的征服力,因为它可以征服人心(这比武力征服更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人,时刻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诉求,需要别人理解、支持和帮助,这就需要使用语言。只有准确而得体的语言,才能使人明白,才能让人接受,甚至能沁人肺腑、令人倾倒、摄人魂魄,从而使自己的诉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可见语言对于人的重要性。
语言也是国家的软实力。有学者将软实力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实力,而且也需要强势的文化实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而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国家的标志,是文明程度的象征,显然语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语言文化凝聚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民族国家力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软实力也要靠信息传播来发挥作用,只有当一国的文化与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时,才能称其为软实力,而语言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媒介和手段,因此可以说,语言不仅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软实力的基础、最重要载体和无可取代的传播媒介。正如李宇明在《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一文中所指出的:“语言的强弱与语言所属社团的强弱盛衰呈正相关……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②可见,语言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4.语言是新产业、新职业的母机
由于社会的信息化等因素,语言的功能正以强劲的态势深入到科技、经济、社会生活等众多的行业领域,因而一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产业和职业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以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的语言科技产业(如方正、联想、汉王等)、语言资源产业(网络是其代表)、语言教育产业、语言翻译产业、广告业、网络搜索引擎商、计算机字库研发商、命名公司、数字化语言资源开发工程师和程序员、语言文字速录师、语言治疗师、配音师等。语言产业、职业的兴起,不仅创造了无限的就业机会,而且正在形成效益巨大的语言经济,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语言产业、语言职业在西方发展更为迅猛。据我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09年11月30日发布的消息称:“据欧盟网站(europa.eu)公告,欧盟委员会近日委托完成《欧盟语言产业规模》研究报告。语言产业涵盖笔译口译、定位联络、字幕配音、语言工具、多语会议和语言教学等活动,2008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总额达到84亿欧元,未来若干年将每年至少增长10%,语言产业因此列入若干最高增长产业之一。预计到2015年欧盟语文产业营业额将达到165亿至200亿欧元。”③又据调查显示,美国1985年命名产业的产值是2.5亿美元,而到了1999年则升至150亿美元,占同年美国广告业总值的6%④,可见语言产业和职业发展的迅猛及其无限的前景。
5.语言是民族的血脉和纽带,是国脉之所系
美国语言学家雅可布逊曾指出:“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只有语言和遗传密码是人类祖先遗传给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第十届国际语言学家会议录》,布加勒斯特1969)可见,语言是融入人的血脉和灵魂的东西(所以唐代诗人贺知章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语言是人际认同的重要因素(所以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尤其是在异国他乡),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纽带、标志和象征,因此,各个民族都非常珍视自己的语言。
例如法国人对自己母语的珍视可以通过都德的《最后一课》略窥一斑:普鲁士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人们的悲愤和爱国热情,法国人民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因此他们把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写得真切感人,催人泪下。又据报载,在一次欧盟会议上,法国商会负责人在大会上用英语讲话,法国总统希拉克立即起身退出会场,法国的其他部长也随之而出,以示不满。无独有偶,1999年欧盟在芬兰举行部长级非正式会议,因按惯例只安排英语、法语和芬兰语的口译服务,德国要求增加德语,主办方不同意,德国政府便拒绝参加会议,后来芬兰迫于压力只好又安排了德语。这无不表明语言与民族、国家的血肉联系。
也正是由于语言与民族的血肉联系,所以邪恶者也往往拿语言开刀来征服或分裂一个民族国家。上文提到的普鲁士侵略者如此,日本侵略者也如此。日本侵占我国台湾和东北时,强行推行日语,企图从语言入手征服中华民族。连麻烦制造者陈水扁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也拿语言文字开刀,实施“去中国化”,废除“国语推行委员会”、废止《国语推行法》,颁布所谓《国家语言平等法》,推行所谓“通用拼音”,推行“乡土语言教育”,把“河洛话”(闽南话)和英语规定为“第二官方语言”等等,目的就是要割断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搞台独。而历史上因语言引起的纷争也时有发生。这也从反面说明,语言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可谓国脉之所系。
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语言往往神圣不可侵犯。尤其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维护民族语言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和保护语言权利已成重要话题。
由上述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语言的功能不断扩大,语言的地位和价值大为提升,语言观也与时俱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样适应这些变化来调整国家的语言战略和方针政策,确保国家利益,已是当务之急。
三、国家语言战略跟进的紧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从最初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到后来改组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基础薄弱、社会对语言文字认识不足等原因,语言文字事业推进缓慢,尤其是在应对新的形势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国家对语言文字问题虽有某些战略性的举措,但颇为零散,而且只限于某些方面,有的甚至较为片面,较少从“发展”的高度,进行系统的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似乎还未曾出台过全面的具有前瞻性的国家语言文字发展规划。
第二,观念跟进不快,社会对语言文字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一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工具观上,没有关注语言功能的巨大变化。语言文字工作由于传统惯性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职能局限,更多地还是局限于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国家已有的语言战略实施推进困难。且不说国家语委近些年适应新的发展推出的一些的新的举措,就连国家实施了几十年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也不尽如人意。
第四,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职能和辖域有局限,更缺乏应有的权威和力量,工作推进十分困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对语言问题的战略思考、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滞后,在关涉语言的众多领域已显被动,并且吃亏不少,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1.汉语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在数字世界十分弱势。巨大的“数字鸿沟”表现出的语言的不平衡,伴随着信息资源的严重不公,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在教育、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竞争和发展,也制约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2.作为信息科学技术核心的语言科学技术我们重视不够,尤其是缺乏国家统筹规划和协调,致使我们在这个重要前沿领域优势不多,甚至出现了某些失误。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手机的汉字处理核心技术被外国抢先,致使手机汉字输入法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这不仅导致我国每年要为此向国外公司缴纳数亿元的专利使用费,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包括手机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数字键盘汉字输入法产业的发展,丧失了潜在的巨大的经济等利益,并带来了其他的不利的连锁反应。这已是深刻的教训。
3.语言安全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且直接关涉到社会安定、文化安全、国家安全、民族兴衰大局。这在国民教育领域、信息技术领域和文化域问题颇为突出。
4.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出现的语言问题,协调不同层面的语言关系,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迫在眉睫。
5.正是由于语言的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力度开发语言资源,发展语言产业,并且向外强势扩张,形势十分逼人。
6.语言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向外推广自己的语言,并且形成了压倒优势。这也对我们构成了多方面的威胁。
7.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已有的国家语言战略的基础上,纷纷提升战略层次,拓展战略视域,加大实施力度。例如美国提出“语言武器”理念,制定了《国家语言安全行动计划》,接连推出“国防语言工程”、“关键语言计划”等等重大举措;欧盟提出了《促进学习多种语言的战略计划》等,这都是明证。
8.与语言相关的法律支持薄弱,有很多法律空白。因而一方面面对国外有关质询、诉讼和责难常常处于被动,另一方面对我们自己的语言资源权益、语言产品尤其是高科技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
诸如此类的问题和挑战事关中华民族利益、国家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计,形势十分严峻。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寻找对策,积极应对。
四、关于调适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面对语言观的演进和诸多问题与挑战的冲击,我们该怎样应对?我觉得,关键是要跟进发展变化,迅速调适发展战略,尤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基本理念的调适
要转变传统语言观,充分认识语言的功能与价值,不再视语言为“问题”,而把语言当宝藏。从而从充分开发利用这个宝藏出发去积极谋划国家语言发展战略。
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注重前瞻,争取主动,避免滞后。
与此相应,在语言生活上努力改变过去单纯追求大一统的理念,树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理念,维护丰富健康的语言生态,建设和谐的语言生活。
在工作理念上,由过去的督察转向服务,注重语言的规划、组织、协调、引导和支持。
2.规划视域的调适
如上所言,语言的功能空前拓展,因而语言规划的视域和触角必须延及语言发挥作用的任何领域和角落。不仅要关注语言本体、语言运用,而且还要关注语言教育、语言科技、语言经济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不仅要关注中国的语言生活,还要关注世界的语言生活。要在全球大平台上和全方位的语言生活中定位我们的语言战略和语言规划,把一切关涉语言问题的领域全部纳入国家语言战略视野。
3.发展目标的调适
要突破部门局限,把语言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之中,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制定语言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国家利益、国家需求和国家意志。在目标上,突破领域和地域的局限,把语言发展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结合起来,以构建世界和谐语言生活,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最高追求。
4.战略重点的调适
根据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和迫切需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之内,我国语言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语言是潜能无限的资源,不保护就会流失,甚至会被掠夺;不开发利用就浪费,就落后。
就保护而言,就是要维护我国的语言安全,保持我国语言的健康发展,避免语言资源的衰减、流失和被侵。
就开发利用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语言科技(尤其是汉语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扶持语言产业,开拓语言职业,搞活语言经济。
(2)各种语言关系的协调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各个方面的语言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因而做好语言协调十分重要。通过有效协调,促进语言和谐,实现良性发展。重点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协调:
其一,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协调。
其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协调。
其三,两岸四地的语言文字的协调。
其四,全球华语的协调。
其五,母语与外语的协调。
这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语言问题,这些语言问题的有效协调,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有利于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有利于信息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3)语言地位与语言权力的争取和维护
这也是过去忽视的问题。应该强化公民语言教育,自觉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正确行使应有的语言权力。尤其要极尽一切可能,在国际组织、跨国集团、国际会议和多边交往等一切可能的场合包括网络虚拟空间争取使用汉语汉字的机会。力推汉语国际化,争取汉语话语权。与此相应,应进一步加大汉语国际传播的力度。
5.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适
由于语言功能的空前拓展和语言价值的迅速提升,我国现行的语言文字管理体制已经显现出一些缺陷,不能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也显得力不从心。主要问题在于,现行体制是在传统语言观影响下,基于过去的语言生活现实和当时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定位来构建的,明显表现出条块分割、缺乏统筹、口径狭窄、职能有限等问题。而当今的语言触角远非传统的狭隘圈子,已经广及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众多领域,因而必须设立一个能够统领全局、更具权威的机构,以全面规划、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及相关事业。
在运行机制上,应采取依法治理、多轨并行的做法,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所谓依法治理,就是注重语言立法,包括制定各种国家标准和规范,以保证语言文字工作和有关事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运行、良性发展。
所谓多轨并行,就是在国家宏观战略和统一规划指导下,允许不同的语言文字工作和相关事业实行不同的体制和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包括海外的力量,共同推进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和相关事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国家语言战略的调适迫在眉睫、任务艰巨,有关方面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
注释:
①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
②李宇明:《光明日报》2004年7月28日。
③http://de.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911/20091106644233.html。
④贺川生:《美国语言新产业调查报告:品牌命名》,《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