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质量观的转变_学校管理论文

论学校管理质量观的转变_学校管理论文

论学校管理质量观的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管理质量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作用结果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注:孙绵涛等著.学校管理哲学—现代学校管理观引论.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3.)学校系统要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就必须改变固有的看待学校的方式,必须挑战长期以来学校管理所基于的一些信念,并且重构学校管理质量观念。要实现学校管理质量观的转型,我们必须从学校管理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加以剖析和反思。

一、学校管理的观念层面:“外控管理”的质量观向“校本管理”的质量观转型

当前的学校管理范式强调的是等级制度、上级/下级关系、控制、命令、由上至下的沟通、分工、授权、权威、岗位职责和个人负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现在处于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教育环境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学校管理质量观的定位特别重要。传统的“外控管理”哲学基于以下的假设:一个理性的行政管理科层结构是必须的,从管理的策略讲也应当如此;集权化乃至于权力统一在中央或者中心机构是在所难免的;机会均等是基于平均地给予各组织应有的资源。鉴于现代学校结构的复杂性,“外控”的学校管理哲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校本管理”哲学基于以下假设:学校及社区应被给予更大的权力,去管理其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学校管理的策略应注重“权力下放”、“授权”等概念;应该根据社区和学校本身的特点,分配学校教育资源。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一些校长和学校的中层领导认为,“外控管理”模式里外在的学校质量目标以及严格的衡量标准、规章制度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员的管理能起到强有力的作用。在他们将这种观念付诸实施之后,发现其确实有效,便愈发坚信这种观念的正确性、不可怀疑性。究其原因,他们的这种观念,是根据一般的经验常识得来的。严格的规章制度确实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屈服,然而,长期如此下去,恐怕会造成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敌对关系,进而影响学校的气氛和下一步的发展。对于从理论上思考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思考规章制度与学校气氛之间的关系,他们则很少去涉足。他们认为,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措施取得了成效。可见,他们思考问题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地解决问题,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工具主义的色彩,难以自觉的建构学校自身发展的质量观念。

“把效率和效用作为组织的元价值,就使组织失去了价值意义。”(注:克利斯特弗.霍奇金森 刘林平.领导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3.)8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等国改革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外控管理”模式,推行“校本管理”,即以学校为基本决策单位,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实施的自主的和有效的管理。因此,关于学校管理质量,以及涉及学校根本利益、长远目标、宏观调控等战略问题上,学校无法再依赖上级,只能自己谋求发展。从宏观上看,“校本管理”立足于分权背景;从微观上看,“校本管理”强调参与决策。“外控管理”对学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不高,仅限于依照条例规划行事,学校管理质量评估倾向于上级片面的指标参数,忽视学校过程管理和发展,难以帮助学校改进工作。而“校本管理”则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内部过程改进”,它要求学校树立鲜明的学校管理质量观念,强调学校外部和内部的组织文化观,要求学校管理者具有综合素质。(注:谌启标 柳国辉.美国中小学校本管理改革探略.比较教育研究,1999(5).)

二、学校管理的制度层面:“单维质量观”向“多维质量观”转型

就“教育质量”而言,有战略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往往不再坚持操作管理下的“单维质量观”,而是坚持“多维质量观”。所谓单维质量即由质量保障机制实现的质量。“质量保障”是由专家群体决定标准和方法以及审查或评价实际上达到这些标准的程度的过程。它不能敏感地反映环境的变化和要求。而多维质量除由质量保障实现的质量外,还包含“顾客需求质量”,即由学生与社区其他成员提出要求,管理者再从适合或超过他们的要求出发确定的质量。这是一种连结环境需要与学校需要的质量,是多维度质量。

我国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制度,主要体现出学校管理的“单维质量观”。我国教育部1991年颁布的《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提出了由四大模块组成的评价体系:办学方向、学校管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细目来看,它将学校的投入(人、才、物)列入了办学水平之内。由此可见,其所关注的教育质量着眼于学校教育外化的“物”的因素,至于学校自身管理的成效(学校效能)问题则关注甚少。1997年对其修订之后,虽然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其评价的着眼点,仍更多的是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学校质量保障的“管理质量观”,适合其评价出一定等次的需要。

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和发展处“蓝带学校”评估,蓝带学校的申报标准有定性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包括入学率、巩固率、参加公开考试的分数等,定性指标是根据国家评论专门小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的。1999-2000年中学的定性指标评分指南国家评论专门小组把所有申请评为蓝带学校的等级分为:模范、优秀、合格、薄弱和不适当。《指南》将“以学生为中心和对学生的支持”设为首要条件。模范类:目标、任务与学校和学生的需要相符,反映所有学生的需求。学校力求做到优秀和公正。实施一个统一的方案网络、辅助课程和服务设施,用以支持学生能达到学校的目的和要求。全体教师调整课程,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升学和转学。方案中的等级评定、案例和服务表明,学校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确保学生的成功。(注:资料来源:http://www.ed.gov.)这种学校管理评价体现出“学生本位”的“多维质量观”。

组织效能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作为组织的学校,其质量评价也应具有多维度的标准。关于“好学校”的评判,涉及到多个利益群体,如学者、父母、学生、教师、政治家、政府官员、纳税者和雇主等。教育委员会成员可能强调教学设备的充分利用或者预算过程;教师可能关注教学方法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能;纳税人和雇主可能更关心教育的产出和毕业生的价值。学校的中心使命是,所有学生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因此,学校管理质量的核心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的评判。学校管理的理念应着眼于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和道德需求。从学习论的观点出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包括:知识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从知识目标而言,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说”将学习目标划分为具有层次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无疑成为学生个体学习的预期教育目标。这也是“多维质量观”在学生个体发展方面的重要体现。

三、学校管理的技术层面:片面的学校管理质量观向全面的学校管理质量观转型

90年代以来,学校管理的质量观发生深刻的变革。片面的质量观、没有效益观念的办学观受到批评,全面的质量观得以提倡。学校管理质量观要从片面的质量观转向全面的质量观。

片面的学校教育的质量观表现为,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德、体、美全面发展;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选拔教育,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做法,如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等均反映了这种片面的教育质量观。许多学生家长也把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便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高,学校的办学效能就高。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菲根鲍姆(Feigen-baum)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能把企业各部门在设计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要遵循“三全一多样”的要求: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所采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全面的质量指产品的技术性能,服务质量和成本质量。全过程的质量指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使用质量。全员的质量指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转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种教育质量观中有三点十分突出:一是由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二是由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体、美、劳各省的片面教育转向不仅重视智育而且重视德、体、美、劳各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由压抑学生主动性的被动教育转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主体教育。这种全面的素质教育质量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统一的观点,克服把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平均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错误倾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观点,彻底转变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错误导向;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与重在培养能力统一的观点,克服只重视知识,忽视培养能力,片面追求高分的做法。研究者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这三个方面的标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准。它对制定素质教育质量的新标准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质量观而提出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质量观。从全面管理质量观出发,有学者总结形成高效能学校的基本因素:(注:Japp Scheerens & Roel J.Bosker,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Pergamon,1997.)(1)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有序的环境;把学生成就视为学校全员目标;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教职员工具有凝聚力;教职员工参与学校决策;强调学校范围内的积极行为。(2)重视学生核心技能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时间;重视学生对核心学习技能的掌握。(3)对学生的进步予以监测。(4)追求学校领导卓越:积极遴选和解聘教师;经常监测学校活动;积极进行学校改进活动;支持教师;一流的教学领导。(5)重视家长参与。(6)有效的教学安排和实施。(7)对学生寄予高期望值。(8)其它可能的相关因素。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教育质量观选择的结果,应试教育的质量观以内适的教育质量为标准,尤其是以学科评价为重点的相对的评优性评价为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是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它运用全面的教育质量标准评价教育质量。全面的学校管理质量观应予以关注学校教育对象的全面素质发展以及相关管理因素。如何按照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教育质量标准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实现全面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校面临的一种挑战。

标签:;  ;  ;  

论学校管理质量观的转变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