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认可国际化的新视野_国际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认可国际化的新视野_国际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认征国际化的新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新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认证国际化随着知识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新进展而在我国崭露头角。目前已经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展开,对它的合法性存在,人们众说不一,本文试图从学术规范、专业整合、质量保障、制度创新等方面为其正名。

一、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证的视野对学术进行规范

高等教育认证的国际化是在国际视野上对学术进行规范。随着知识生产的加速、文凭的泛滥,学术道德的下降,人们越来越感到学校生产出来的学历文凭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同一个层次上、等级下,所差悬殊。同等学力下,人们所具有的知识资本、道德资本、专业资本在进入人才市场时的价值相距甚远。这表现在:

一是知识的编码、评价的规范欠缺和不统一。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研发现知识和通过教学传播知识。在此其中形成了一些道德规则。这些道德原则是在知识领域指导有关行为判断的规则,这些原则是在法律所要求的范围之外对行为设定道德的界限。因此,每一个学科、每一门知识都有一定的伦理学含义,它是学科的所有者对学科知识权益的维护,对学者之间关系的真诚行为的规范。然而,在知识编码、评价的规程中,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却日益形成对学科和学术领域的分化和瓦解。这些行为表现在:引文不规范,使用证据欠真实、准确;对他人的思想和著作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为了证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而伪造数据;不容忍反对的观点存在;在评价别人的学术价值时,不能仅凭学术价值,而是与名誉、地位、权力相联系在一起,使学术价值失去真实性;不能把建立在道德和政治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人评价和与提出证据和分析分开;在接受了国家或者某些组织的课题后,不是尽义务,而是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来获取自身的利益,所以许多重大课题只见开题,不见结题;还有的利用自己教学和掌握学术权力的方便,来促进个人的财富、威望、权力的发展;对学生不尽义务,不能公平对待、有时甚至剥削学生。这些现象表明知识的规范和知识评价规范的欠缺。

二是知识的生产、传播规范欠缺。知识的研究缺乏规范,许多地方不能按照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原则对知识进行整合,保持严谨、缜密、秩序的态度;有的为了科研成果发表得快些,伪造证据,有些科研工作者由于有充裕可用的科研经费而花费在自家的建设上,而不是为了科研在理智上的挑战。有的宁肯去文献库抄冷饭,也不去所研究对象的实践中实证调查,造成现实的问题,从史料中获取答案;还有的学者仅仅使用容易统计的方法,而不去寻找翔实的证据,只图科研成果发表得快一些,而不顾成果的针对性如何,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喜欢用政策的陈述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探询,而不是解决客观世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规范,由于没有监督机制也很少受到科学和学术团体检查,又由于教学是面向学生很少受到同行的挑战,所以准备程度、文献查询、谁的观点更加不明确,有的一本专著、一篇博士论文支撑教学几年不变,使知识传承的创新性、科学性、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三是教师、道德规范欠缺。没有一个使大学教师严肃认真地承担他们在系科和学院的任务的考核标准,教师对校园以外的事情比对校园以内的事情更感兴趣。对学科比对学校更感兴趣。不能遵守学术道德准则;不愿意有效地参与共同的管理;不能保护学术机构不受政治破坏和暴力冲击;不能不为经济上的利益而利用学校或者学校设备的名誉。

上述这些缺欠需要建立统一的学术道德规范来弥补,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情况下,一国的学术规范相对落后、单一、僵化、封闭,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如果不与国际接轨,只能造成学术道德的进一步分裂、离散,所以需要进一步整合,需要在广泛的国际视野上建立认证体系。

二、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证的视野对专业进行整合

学科与专业在国际上从趋同到趋异再到重新趋同。这是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轨迹。作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专业在不同的国家受不同的文化影响,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在许多方面专业发展明显地表现为分裂的性质,缺少同一性。同一学科专业的学者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观念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专业的各项指标达不到统一的标准,随着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每一个领域,无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有自己的准则、规则、价值观,专业发展出现了四分五裂的现象。同一专业在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判断。为了将这些文化分裂的现象加以整合,必须有一个组织在千差万别中制定标准,把一个领域内的秩序整顿出来,把同一专业的专家联系起来。吉雷·加斯顿在一个关于英国高能物理学家的研究中提出了这样的原理,当角色开始分裂的时候,会出现一个角色,它的功能是把分裂的各部分组成内聚的群体。国际专业认证就是通过用标准衡量的手段将各部分进行整合。加斯顿得出结论,其它科学和所有专业,随着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必将会出现同样的过程。确实,在许多专业领域里,当学科专业产生距离相差太远时,就需要有同一的尺度来测量,使之达到相互接近的状态。国际专业认证的任务就是探讨程序或者灌输许多专业通用的重要观念。使专业分裂的离心力达到整合。国际专业认证具有极大的整合作用。国际上同一专业群体具有共同的高度自豪感和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忠诚,无意识产生的学术文化的标准化就是对操作层次分化的整合。专业认证对分裂过程有重要的反作用。专业认证所制定的条例,促进了价值观的整合,覆盖了操作层次广泛的个性。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在标准化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因素影响和形成程度上的差异,使同一专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有必要制定国际统一的标准。

目前,医学领域国际认证方面有世界医学联合会颁布的认证标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标准。包括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毕业后教育全球标准的9个领域:任务和成果、培训过程、受训者的考核、培训者、人员配备、培训环境和教育资源、培训过程的评估、管理和行政、继续不断更新。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开发和使用,其中包括几种国际性医学教育标准简介、开发和使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几个问题。

三、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证的视野对教育质量进行保障

高等教育国际认证的目的是在国际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标准,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达到国际最基本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国际认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国内教育评估制度的不健全、评估标准不完善的问题。仅以ISO 9000标准为例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不完善之处进行分析。

一是在认识上国内的标准存在着缺陷,由于我国教育评估制度开展得较晚,所涉及的领域有限,到目前为止,从理论层面上,教育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教学质量及其保障的较为统一的说法。现有的质量评价限于将学生的考试、考核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通过考试验证学习质量,以此作为升学和发文凭的依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来又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将升学率高低视作为市场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依据,还有通过民间大学排行作为检验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这些都是不全面的。而国际标准将高校的产品视作高等教育服务。用商业服务的眼光把培养的人才看作是生产产品,以此类推,学生就是被生产和加工的对象。因而,在思想上就降低了对学生这一“顾客”群体的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无法真正树立起来。质量问题也就没有放到制度层面上解决。

二是在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在管理制度上,高校现有各类规章制度主要强调了某一部门的职责及某项工作的操作规范,并没有突出教学质量管理在其他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与作用。因此,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校内全方位的质量监督制度没有健全。而ISO9000标准的高等教育国际认证正是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组成及目标、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运行程序及特点,是全方位的质量运作过程的管理。

三是在管理方法上的缺陷。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是分割与综合的关系,只有坚持过程管理,才能实现目标管理。我国高校目前所实行的学分制管理主要是目标管理而缺乏过程管理,即使有过程管理,也是针对几个主要教学环节而进行的,缺乏较细的过程管理。如对每次课堂教学、各种课堂外教育等,尤其缺少“学历后教育培训”等“售后服务”。而ISO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弥补了这一不足。

四是在监控、保障、评价方面的缺陷。目前,我国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主要是政府评价、学校自评这两种类型的评价,很少有对社会研究或中介部门的评价。更少有学生参加的评价。

五是在政策、制度、法规方面的缺陷。在我国相当多的高校中,研究成果和出版物成为教师评定职称和取得学术地位的主要因素,教学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支持,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ISO9000标准的国际认证内容:(1)产品实现的策划:策划使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各项工作,包括培养目标和方向、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设置、科研等。(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规划与学生家长要求有关的一切过程,主要涉及到教学过程、生活服务、学习生活环境等方面。(3)设计与开发:学校对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进行设计与规划,以学生的要求为主要依据,并制定阶段性评审以确定与目标间的差距。(4)采购:学校应确保招生工作、人才师资的引进符合要求,并有入学成绩和资格考核等记录作为客观评价的证据。

四、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证的视野对制度进行创新

高等教育国际认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评估制度上的缺欠。我国有一定数量的高等教育中介机构存在。但这些机构还不是认证机构。而且是地区性的,成员较少,涵盖范围比较小,权威性不足,影响力不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在于评估的标准和手段还不健全,得不到真正的国际认同使得评估与认证的有效性不足。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总的来说还是较为落后的。真正专业意义上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教育认证中介组织还没出现,也没有为大家广泛认可适应不同地区情况的认证标准出台。高等教育认证在中国的适应性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急切地需要国际教育认证。中国加入WTO后,在向WTO其他成员国开放教育服务市场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打开和进入他国教育服务领域的机会。想要进入他国教育服务市场的基础是提高本国教育质量,那么认识到自身与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何处,需要有一个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进一步说,在教育质量提高的情况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需要有国际范围内较为权威的认证机构进行质量认证才能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推销自己。目前,我国的质量体系认证——国际互认工作已经展开。1998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的中国质量体系认证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IAF)大会上首次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LAF/MLA),标志着中国取得CNACR认可的所有认证机构颁发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都取得了国际同行的互认,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战略目标。首批获准签署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的国家认可机构共有17个国家的16个认可机构:中国CNACR、日本JAB、澳大利亚-新西兰JAS-ANZ、加拿大SCC、美国ANSI-RAB以及欧洲的部分国家(荷兰RVA、德国TGA、英国UKAS、瑞典SWEDAC、西班牙ENAC、意大利SINCERT、丹麦DANAK、瑞士SAS、以及法国COFRAC、芬兰FINAS、挪威NA)。其中,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亚洲仅有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此外,作为亚太区域多边合作组织的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于1998年1月24日也首次正式签订了多边承认协议(PAL/MLA),首签该协议的国家认可机构为:中国CNACR、日本JAB、加拿大SCC和澳大利亚-新西兰JAS-ANZ。国际认可论坛和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的国际与区域多边承认协议首签仪式均在中国广州举行,我国质量认证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展开,全世界先后参加认证的有140个高校,我国的大连海运学院等学校已经经过ISO9000国际认证。随着形式的发展,国际认证必将进一步铺开。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保证我国的认证机构达到以下条件:(1)保障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在一个法制社会中,专业的作为中介组织性质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必然要求拥有一定的法律地位,需要法律保障。同时其认证行为与有偿服务必须是有法可依,从而达到合法认证。(2)拥有合格的教育认证专业人员。高等教育认证专业人员主要包括从事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专家和具有高等教育认证技术与经验的相关技术人员。这些专业人士将为认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认证的可信度。(3)建立整套规范的教育认证规程。规范的教育认证规程包括规范的认证规章、多样化的认证标准以及良好的认证运行机制和认证自律机制,是确保认证的科学性与公证性的基础。(4)促进建立国际教育“元认证”机构即国际认可机构。由于各国的知识和高等教育背景不同,所以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和学术标准不同,学术运作模式亦不同。高等教育认证国际化已经是必然的趋势,鉴于以上所提到的现状,具有公正性、权威性和服务性国际教育“元认证”机构的建立是迫切的。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发起与促进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国际教育认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国际高等教育认证标准、国际高等教育认证程序以及国际高等教育认证运行机制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趋势,要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抓住“后发优势”,把握本国的文化自觉,结合国情,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认证,引进和输出高等教育,达到文化的“共生”和教育的“全球化”。

标签:;  ;  ;  ;  ;  

高等教育认可国际化的新视野_国际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