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选路”作为整顿落后支流的重中之重_三农论文

要把“选路”作为整顿落后支流的重中之重_三农论文

要把‘选路子’作为整顿后进支部的重头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把论文,后进论文,重头戏论文,路子论文,支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在整顿后进党支部过程中,必须把“选路子”,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头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

一、必须从战略高度去认识“选路子”的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农民的富裕问题、前途问题、利益问题。不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使农民从根本上找到出路,我们就会在农民面前失信。长此以往,很难设想他们会永远跟着我们党走下去。为此,我们必须把“选路子”工作作为农村党建特别是整顿后进支部工作的重点,抓出成效。

第一,把“选路子”作为重点,这是由农村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党在农村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农村小康建设,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方面改革引发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农村相继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使农民心态出现不平衡。另一方面有为数不少的后进支部、后进村虽然几经整顿,但改造转化的难度较大,发展较慢。这些村子不仅距小康目标十分遥远,甚至还过着贫困生活。因此,必须坚决而有效地贯彻落实好围绕小康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小康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切实帮助后进支部、后进村选准并走好发展经济的路子,真正通过小康目标的实现,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农村,没有路子,就没有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小康,就很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然影响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

第二,把“选路子”作为重点,这是由农村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从我区情况来看,到本世纪末达小康,解决好后进支部、后进村起步上路奔小康的问题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一是后进村所占的比例大。就我区情况看,全区17个县市,有10个贫困县;3372个行政村中,有480 个村人均收入在400元以下,有40万贫困人口;同时全区还有275个后进支部。二是后进村小康建设难度大。小康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后进村大都基础差、底子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文化落后,人员素质低下,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小康工程,困难之多,是可想而知的。三是后进村消极辐射作用大。这些村,尤其是一些边远偏僻的山庄窝铺,至今人们仍然过着驴拉磨、肩挑水、点油灯、住破窑的生活,有的仅仅能够维持温饱,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四是小康建设任务紧迫。就我区情况看,我们的目标是“提前三年翻两番,提前一年达小康”。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抓好后进村的小康建设,何等重要,何等艰难,又何等紧迫。

第三,把“选路子”作为重点,是农村党建工作实践的选择。在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中,提出“选路子”的问题,是实践的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选路子”这一做法是农村小康建设实践的真实反映,如浮山县到1994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2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128%和68.3%。他们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整好班子选路子,走好路子促班子”的整顿工作指导思想,把帮助后进支部选准走好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路子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头戏,使全县后进支部所在村的经济有了较大变化,我区其它地方的情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选路子”问题的提出,是各级党组织对几年来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进行审视、反思的结果。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以往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之所以出现“年年整顿年年后进,年年扶贫年年贫穷”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整顿工作中没有帮助后进支部所在村选准并走好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路子,致使集体经济实力得不到壮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整顿的成果得不到巩固。因此,在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工作中,建设一个好班子是关键,选准一条好路子是中心。

二、必须从本地优势出发,去把握“选路子”的问题

县、乡两级党委怎样帮助后进支部、后进村选好路子?总结我区农村党建和小康建设的实践,我感到目前必须重点解决好两方面问题:

第一,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路子。我认为,产业就是路子。但这里所说的产业,不是传统的“小而全”自然经济产业,而是指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经营。即从产品到商品、到服务、到市场,要系列化、集约化。所以,检验一个地方是否选准了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路子,至少有三个标志:①有无主导产业;②主导产业是否形成规模;③能否形成可观的效益。只有达到产业、规模、效益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找到了发展经济的路子。

第二,在“选路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三条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三条原则:一是选路子必须着眼于选那些千家万户能干、并能出效益的产业。也就是要选能够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二是要选能体现“先富效应”、能人牵头领办,多数群众能够参与并受益的产业和项目。三是要选能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具有长远效益的产业,通过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疑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的关系。许多地方长期落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是因为只知道地下矿藏是资源,不知道地上的土地、荒坡、水面、山林等也是资源,看不到自己的人文资源。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帮助有地下资源地区充分发挥优势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地上与地下资源优势互补,才能从传统产业的格局中解放出来,才能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二是要处理好开发利用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的关系。资源也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现在不称为资源的,将来可以成为资源;当前不能利用的条件,今后也可能是一大优势。因此,我们一定要具有开发、培植新资源的眼光和意识,引进资源进行开发的胆识和气魄。通过培植和引进,不断发展自己。三是要处理好产品开发与科技开发的关系,打破传统格局。构建新的产业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产品,才能赢得用户,占领市场,取得效益。因此,帮助后进村确定主导产业,选择致富路子,必须立足开发新产品,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根据市场的需要定项目。有些地方之所以许多项目有产品、有规模,但效益不佳,正是忽视了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的重要性。

三、必须从使命感和责任感出发,去落实“选路子”的问题

能不能帮助后进党支部选准走好一条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路子,最根本的问题是落实。

1、责任要落实。去年省委以晋发(1995)24 号文件印发了《县(市、区)委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及考核奖惩办法》,明确提出了县(市、区)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责任、主要目标及考核奖惩办法。各级党委都应按照省委的要求建立所属基层党委党建工作责任制,把以“五个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任务通过目标责任的形式真正落实到乡镇党委。如果责任不清就不可能奖优惩劣、赏罚严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整体合力,必然要影响到各项措施的落实,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要把落实责任问题上升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认识,上升到党性强不强的高度来认识。

2、规划要到位。我认为,大帐好定,小帐难算。 实现小康有一条主要的标准就是80%的户达小康,才算小康村;80%的村达小康,才算小康乡;80%的乡达小康,才算小康县。而80%的户达小康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从现在起,各地都应该从下到上,从户到村到乡认真地算一笔帐,既要算产业开发的投入、产出、规模、市场的帐,又要算每家每户从产业开发到受益的帐,真正使产业开发同人均收入同步增长。尤其是后进支部所在的村,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只有这样,后进党支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督查要见真。在这方面, 我们的做法是:将定期督查和经常性督查相结合,督查与调研相结合,督查与指导相结合。通过日常监测和动态管理保证工作任务的落实。督查的办法是由下往上查,就是让群众讲党员、让党员讲支部、让支部讲乡镇党委、让乡镇党委讲县市委,发现问题就地研究,就地指导。对督查调研结果,好的表扬、奖励,差的批评、帮助,检查一次通报一次,推动面上的工作。对考核为“好”的县市,地委要通过一定方式表彰县市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对考核为“中”的县市,县委常委要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制定相应的措施;对考核为“差”的县市,要对县市委书记和分管副书记进行批评教育,不得提拔重用,个别不称职的要调离岗位,直至降职使用。

标签:;  ;  ;  ;  ;  

要把“选路”作为整顿落后支流的重中之重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