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幼稚产业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发展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幼稚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格局下,部分加工行业的运行出现了较大的困难
199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8%, 而物价上涨指数也控制在10%以下。人们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达到了预定的控制目标。实际上,评价一个经济大国的经济形势的指标至少还要包括出口增长率和失业率。上半年的出口增长率是下降的。由于亏损加重,部分加工行业开工不足有减无增,潜在性失业是加剧的。在一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此消彼长的。大体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模式决定了:物价指数下降,是以失业率增加为代价的。这一点可以从机械工业的状况得到旁证。1996年上半年,机械工业实现的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42.5%;从总体上看,生产能力闲置大体三分之一。单这一行业就涉及到数百万人的潜在失业问题。
上述4 项指标正好揭示了下述强烈的反差现象: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指数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宏观层面还差强人意,而需求不足(包括出口下滑)和失业率却反映了大面积的微观层面的严峻性。
2.供给水平是症结之一
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能力上看,当前我国部分加工行业是供给有余,而需求不足。说得更准确些,是低水平产品供给过剩,而高水平产品供给不足。1996年上半年出口下降,从表层上看,是与政策调整有关,但根子是供给水平差(生产水平低)。1995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大于出口155亿美元也说明这一点。
当前,我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从总体上已下降到不足70%,其中机床工具行业在50%以内,而数控机床不到20%。计算机微机数以百万计的装机量,国产的占有率也在20%以下。与其相关联,这些行业的开工不足就不足为奇了。并由此造成某些行业的全行业亏损局面。1996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机械基础件行业、电工电器行业、重型矿山设备行业、机床行业都是全行业亏损。这一严峻的现实说明:自身的供给水平差,国际竞争力弱。不管人们怎样解释,从世界的发展水平看,我国的汽车、机床、仪器仪表、电子计算机等行业都是事实上的幼稚产业。
3.幼稚产业如何尽快发展
本来,幼稚产业是指正在成长中的国际竞争力弱的产业。然而,我国众多国际竞争力弱的行业却是一些老产品,不少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成长期,汽车、机床就是如此。
促使幼稚产业尽快成长的基本的推动力来自市场竞争。国产的电冰箱、洗衣机、21寸以下的彩电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3或2/3以上。其原因,这些产品已不比进口产品水平低,而价格却便宜1/4左右。 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推动力来自市场的优胜劣汰。彩电总装生产线曾经建设113条,电冰箱也近百条;然而,当前又如何呢?电冰箱、 洗衣机前10家生产厂国内市场占有率已在75%左右。然而,汽车的集中度为什么低呢?问题恰恰在于:发展汽车需要的资金集中程度高,中央不能集中财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厂,各省(市)分别上,谁的投资强度也不大,其起始点都低;再加上需求量大,低水平产品也有人要。结果是在低度竞争下发展。这正是这一产业长期处于幼稚阶段的原因之一。
利用外资建厂和采取较低关税进口都是促进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功效。如电梯、复印机,正是通过合资企业使产品水平一步达到了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并淘汰了一批小生产。
国家或政府的扶持是幼稚产业能够迅速成长的必要条件。这可以从国外某些产品的成长历程说明。“二战”结束时,法国的工业百废待举。汽车工业无力与美国抗衡。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单靠私人资本建厂,其成长期既是漫长的,也是难以抵御外国产品大量涌入的。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出资建了雷诺汽车厂。当法国的汽车工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国家股东才逐渐抽出,到80年代末期,已不足一半。欧洲的远程民用飞机(空中客车)也是如此。二三十年前,民航飞机,除苏联外,世界市场是美国的一统天下。由法、德、英、西班牙四国政府支持,共同联合研制,并采取扶持性的政府采购政策,使其很快地成长起来。目前,空中客车在世界市场已牢固地占据一席之地。考察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的幼稚产业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快速发展都是离不开国家扶持的。
4.利用外资加快幼稚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第一,我国贷款在国内建设的项目的设备采购问题。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外国政府给予贷款的初衷是推销本国企业的产品。贷款的条件是优惠的,必须购买他们的设备也是苛求的。对国内而言,接受贷款的部门或地区是乐于接受的,而生产同种产品的国内企业却失去了这部分市场。如果把国内市场看作资源,这无异于用资源换得贷款。从国家的全局来看,就就有一个合适与否的问题。第二种情况,外国贷款并未要求必须购买他们的设备,是国内接受贷款的一方要用外国设备。其理由是国产设备水平低、质量差。在一些情况下,这是符合实际的。但也有国内设备可以满足要求,而用户却偏好外国货。
上述问题在大型发电设备上较突出。因此,国家应制定这方面扶持幼稚产业的政策,即规定使用外国贷款也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国产设备。外国就有这样规定的。另外,也应采取招标的办法,允许国内厂家参加应标。
第二,外国合资方以设备作为股东大量进口普通设备的问题。 1995年外方投资者用外国设备作为投资进口的机电产品为169.7 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进口总额的28.6%。1995年,国产机床出口2.7 亿美元,而国内基本能生产的却进口11亿美元。这是机床工具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50%的原因之一。合资双方达成协议,用国外设备,这本来是自愿交易行为。问题在于,进口的设备,既可能是外方积压的,也可能为低价倾销,还可能是答应合资的筹码。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是用国内市场换取某种好处。对我国生产上述设备的幼稚产业而言,显然是不利的,至少是不公平竞争。对这一问题也应加强管理。一是通过未来的《反垄断法》约束。二是对若干幼稚产业生产的重要设备(发电设备、机床、汽车等),在合资项目的审查制度上,要有某种限制。三是审批合资项目前,要经过评判和仲裁程序(需要设立相应的机构)。
第三,制定不同领域、不同产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合资项目差别优惠政策问题。回顾十几年来合资的历程不难看出,外资首先进入的是易于得到回报或有高回报或有巨大市场的领域。外资的投向不可能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完全吻合,更不是着眼于扶持我们的幼稚产业。当前,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高技术水平的仪器仪表、机械与电子基础件的合资就偏少。这大体是因为:其一,技术水平更高,更新快,开发投入更大,回报周期长;其二,一个国家的市场容量有限,达到规模经济的产量要着眼于世界市场;其三,长期输出产品比输出资本更合算。彩色显象管与数控系统比,外商自然优先投向前者,而不愿轻易投问后者。因此,对易于得到回报的领域和产品合资应当不再给予或少给予优惠;反之,则应给较大的优惠。对在偏远内地的合资,限制条件也应放松等等。
第四,改善宏观管理问题。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用,关键是改善我国的宏观管理。从上述论述中不难看到,利用外资,对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效用不一样。而且,同一项目,对这一部门有利,对另一部门可能不利。或者,这一部门的收益,是以全局或另一部门的付出为代价的。在一些情况下,地区与地区,或部门与部门,或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是借助外资的力量进行的。其结果,既可能造成大范围的重复合资(供应大于需求),也可能危及国家全局的利益。因此,在处理上述不同主体的得失时,应当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统筹协调。这就有一个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的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产业部门制定规划和政策的职能大体上应当逐步向国家计委、经贸委、科委等综合部门转移。这就如同日本通产省的职能一样。通产省的人员编制与其制定政策的支撑机构(类似于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人员比例,可能是1∶2,甚至是1∶3。由此看来,我国的宏观管理也应有水平高的政策研究和设计机构支撑。单就利用外资中的国家政策而论,需要研究和制定的就很多。上述政策的拟定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做系统设计才能找到较佳的平衡点。不然,外资就会很容易钻我们政策粗疏的空子。
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像我国设立这么多的产业部门,既没有机械工业部,也没有电子工业部。这些领域的行业协会以民办的居多,负责协调的事也有限。我们与外国不同,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要国家更多的支持和政策协调。这就如同成长中的人一样,人家已是成人,可以远走高飞了;而我们还在学走路,需要大人扶一把、送一程。从这一点讲,我们的行业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这不等于说,产业部门都要以国务院部委的形式设立,采取轻工总会和纺织总会的形式可能是一种选择。不管采取哪种形式设立,在今后一个时期都可作为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制定政策的支撑队伍。
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与某些市场经济发达的较小的国家比(如新加坡、韩国)要复杂一些。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省(市)地区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性(握有相当数额的预算外资金),具有割据性的诸候经济特征。国家的全局与地区的局部有一定的矛盾。二是我国中央财力较弱。正因为上述原因,国家政策的协调更为重要。遗憾的是,当前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能够宏观控制的,我们反而控制不住。这也正是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存在无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