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篇章论文,通达论文,阅读理解论文,背景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
1 前言
阅读理解不仅包括对一个个句子和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当前加工的信息与文章先前的、不在读者当前工作记忆中的背景信息相整合,以形成局部与整体都联贯的心理表征。背景信息通达的机制问题是篇章阅读理解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阅读理解许多其他过程和机制的研究都必须以对这一过程的正确揭示和认识为前提。然而,在这一问题上,由于不同研究者出发点和角度不同,所用方法、手段和技术不一样,相互之间分歧很大[1]。
建构主义理论普遍强调背景信息通达的主动性[2]。事实上,极端的建构主义观点认为读者总是不停地对当前信息的意义寻求解释,并努力将当前信息与先前所有相关的信息进行完全的整合。然而,从理论推导上,由于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如果读者试图将当前信息与所有相关背景信息都建立联系,则随着阅读的进行,读者将需要主动地去搜索越来越多的背景信息,这必然导致阅读速度的不断减慢,这与实际的阅读过程并不相符。事实上,研究者运用口头报告法也发现读者并不能注意到当前信息与背景信息之间所有可能的联系[3]。
另一些建构主义观点相对更强调策略的作用,这些研究者认为,由于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为了成功地构建一个联贯的心理表征,读者需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决定使何种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保持活跃状态。研究者假设读者最常使用的、最普遍的一个策略是在阅读过程中采用故事主人公的立场来看问题。根据这一假设,阅读时读者会构建一个关于主人公完整而又不断更新的模型,当读到指向主人公特征的信息时,读者只用当前的、更新后的模型来检查这一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更新前的背景知识不会得到自动的、消极的重新激活,这一观点被称为更新追随假设(here-and-now-view)[4,5]。
而持另一种观点——记忆基础本文加工观(memory-based text pr-ocessing view)的研究者则强调却背景信息通达是一个自动激活的过程,他们认为当前所阅读的信息能自动地向长时记忆发送信号,从而使背景的信息快速、消极地得以通达,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并不需将信息主动带到下文的阅读中去[6,7]。
O'Brien等人曾通过实验对更新追随假设与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两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研究[4]。他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三类阅读材料,三类材料都详细描述了主人公的某一特征,使该特征与目标句中主人公行为分别形成一致、冲突与冲突限制三种关系。所谓冲突限制关系,指的是阅读材料既提供了主人公与目标行为相冲突的特征,但又通过一个简单否定句说明这些特征在当前并不起作用。以其中一篇文章“玛丽的故事”为例,该文在介绍玛丽在一家餐馆里等待朋友这样一种故事情景之后,接着描述了主人公的特征,特征描述与目标句分别构成一致、冲突、冲突限制三种条件之一,如下所示:一致描述:
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很美味的煎炸食品。玛丽喜欢那种能快速填饱肚子的方便食品。事实上,她每星期至少有三天会在快餐店里吃。玛丽从不为自己的饮食担心,也从没想过要吃些营养丰富的健康食物。
冲突描述:
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很美味的健康食品。玛丽非常注意饮食的健康。她一直都吃素食。她最喜欢的食物是椰菜花。玛丽很小心地选择食物,从不吃任何用动物脂肪煎炸的食品。
冲突限制描述:
在等朋友的时候,玛丽想起她原来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很美味的健康食品。玛丽想起她过去有一段时间一直都吃素食,那时她最喜欢吃椰菜花,从不吃任何用动物脂肪煎炸的食品。而现在玛丽已经不是这样了。
特征描述段落之后是一个掩蔽段落,随后材料呈现目标句,描述主人公做出某一行为,如“玛丽点了一份汉堡包与炸鸡块”。研究者通过考察读者在这一目标句上的阅读时间来分析背景信息的通达情况。
O'Brien等研究者认为,按更新追随假说,在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会用否定信息来更新他们对主人公的表征,并将之带到下文的阅读中去,这样,读者在读到目标句时,将不应该体验到阅读困难,因而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应与一致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无差别。但实验结果发现,冲突限制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长于一致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据此,研究者认为,读者在阅读目标句时,冲突限制材料中的冲突信息仍然得以激活,他们认为这一结果否定了更新追随假说。
然而,我们认为O'Brien的实验结果还不能充分地支持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在他们所用的实验材料中,冲突限制条件下用于更新模型的仅仅是一个简单否定语句,如只用“现在玛丽已经不是这样了”这样一句话来否定先前描述的冲突特征能在当前情况下起作用,但玛丽现在是怎样的呢,阅读材料并没提供任何信息。相比之下,一致条件却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主人公当前所具有的特征。因此,即使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用否定信息更新了模型,但更新后的模型与一致条件下的相比显然是有所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在一致条件下与冲突限制条件下目标句阅读时间上的差别很可能只是反映了两条件下读者更新后心理表征的差异,据此结果而否定更新追随假说显得证据不够充分。
本研究旨在针对前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设计实验,以更深入地考察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与更新追随假设两种观点的合理性,探讨背景信息的通达机制。在本实验所用的冲突限制材料中,我们既提供了主人公一些与目标句行为相冲突的特征,并把这些特征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才发生作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冲突限制材料还提供了一些主人公当前所具有的、与目标句行为相一致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的描述与一致条件下的相同。这样,如果读者如更新追随假说所预测的那样,利用这些信息来更新主人公模型,则更新后的模型会与一致条件相似。因而读者在目标句上的阅读时间也应与一致条件无差。如果在这种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仍比一致条件长,则可说明该条件下冲突特征仍然受到激活,并干扰了读者对当前信息的加工。
本研究具体包括三个实验。
2 实验一
更新追随假说的代表人物Morrow认为,阅读材料在时间结构上的变换可作为读者对心理表征进行更新的一种典型标志,即当时间发生转换时,读者关于文章的心理表征会进行更新[7],最近Zwaan等人对这一看法也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8]。按照Morrow等人的看法,只有那些与当前情景有关的信息才会被当作读者课文表征的活跃部分带到下面的阅读中,而那些与当前时间或情景无关的信息则不会被带到接下去的阅读中,按这种观点,描述一种主人公过去的而非现在的、但仍与当前情景存在潜在不一致的特征将不应该导致读者的阅读困难。因此,实验一首先在阅读材料中引入了时间结构来考察这一问题,即把冲突限制条件中冲突信息的描述限制在过去条件下发生。
2.1 研究方法
2.1.1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文章中人物特征与其行为的关系,有三个水平:一致、冲突、冲突限制;因变量为目标句阅读时间。
2.1.2 被试 华南师大本科生36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
2.1.3 实验材料 选择不同主题的9篇记叙文作为实验材料(例文见附录),每篇文章均以2-3个介绍句开头,介绍故事的情境及主角。
然后对主角的某一行为特征进行描写,这一特征与文章后面所介绍的主角行为构成一致、冲突或冲突限制三种关系之一。在一致条件下,文章该部分所描写的主角特征与下文目标句所描述的主角行为是一致的。在冲突条件下,文章该部分所描写的主角特征与下文目标句所描述的主角行为相冲突。而在冲突限制条件下,该部分首先描写了主角与目标句行为相冲突的特征,但这一特征被描述为主角过去所具备的一种特征,接着该部分又描述了主角现在所具备的、与目标句行为相一致的特征,使这些特征的描述与一致条件下的描述相同。因此,冲突限制条件下的特征描述句数会多于一致条件与冲突条件,因为其包含了冲突条件下与一致条件下的特征描述。为保证三种条件下这一部分的信息量基本相同,在一致与冲突条件中的特征描述前分别加入一些与目标句内容无关的主角特征描述作为填充句,从而使三种条件下该部分均由6个句子组成。
紧接着特征描述段落的是一个掩蔽段落,该段落也由6个句子构成。其作用是将文章的中心由主角的特征转移开去,从而使关键的特征成为背景,但同时又使故事的主线与介绍性段落的内容保持联贯性(这种方法使关键特征得以背景化的直接证据,参见Myer等人研究[9])。
掩蔽段落后是2个目标句,每句均为11个字,第2个目标句目的是考察可能存在的延迟效应。同一主题不同版本故事中的两个目标句都相同。
目标句之后是文章结尾,包括2个句子。
这样,第一主题的记叙文就都形成了一致、冲突、冲突限制三种条件,或称三个版本。
记叙文的主题与三种实验条件以拉丁方设计搭配为3组,每组分别加入8篇填充记叙文,形成3个系列的实验材料,每系列包括17篇文章,以随机顺序排列。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阅读理解题,以鼓励参与者能仔细地阅读实验材料。
2.1.4 评定实验 为保证冲突限制条件中主角的特征描述能解决主角特征与目标行为可能造成的冲突,我们对实验一的材料事先进行等级评定实验。
30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中文系学生参与了评定。评定时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小册子,里面包含9篇实验文章,一篇文章占一页,每篇文章都以目标句之前的那一句为结尾。评定时要求被试仔细地阅读文章,然后翻开下一页。下一页有一问题,要求他们在上一页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评定主人公接下来发生目标行为的可能性,共有1-7七个等级供评定者选译(1代表完全不可能,7代表完全可能)。目标行为仅指第一个目标句中主人公所作出的行为(如要评定者评定“玛丽点了一个炸鸡块套餐”这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所有的实验材料划分为三个系列,在每一系列的材料中,分别有1/3文章包含冲突描述,1/3包含一致描述,而另1/3文章则包含冲突限制条件的描述,同时保证每一主题的文章在同一系列中只出现一次。
结果表明,对本实验所用材料,在一致及冲突限制条件下评定者判定目标行为更可能发生,前者M=5.82,后者M=5.71,而在冲突条件下,目标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较低,M=2.81。方差分析表明,材料类型主效应显著,F[,(2,58)]=229.1,p<0.001。其中,一致与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行为的评定没有显著差异,t[,(29)]=1.00,p>0.05。上述两种条件均分别与冲突条件的评定有显著差异,前者t[,(29)]=15.52,p<0.001;后者t[,(29)]=17.55,p<0.001,说明冲突限制条件下对主角特征的描述确实能解决主角特征与目标行为可能造成的冲突。
2.1.5 实验步骤 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三个实验系列中的一个,完成一个系列实验约需20分钟。
被试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阅读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短文,短文以窗口的方式呈现,以句子为单位。每篇文章开始前,屏幕中心出现准备信息,当被试准备好后,按下空格键,每一次按键都使当前一句话消失而出现下一句话,阅读时间为两次按键之间的间隔。当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呈现一个是非判断的阅读理解题,要求读者按照刚刚读完的文章进行判断:若判断为是,则按下键盘上的F键,若判断为否,则按下J键。是非题只记录被试回答的准确率而不记录反应时间。当被试回答错误时,计算机会出现“错误”两字,持续750ms。
正式实验前,有两篇练习文章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式。
2.2 结果与讨论
分别记录读者阅读两个目标句的时间以及回答文章阅读理解题的准确率。首先删去对阅读理解题回答的正确率在75%以下的被试,以确保所有的分析都对那些认真阅读的被试进行,据此,删去3名被试。此外,再删去那些在平均阅读时间3个标准差之外或150ms之下的极端数据,删去数据占总数据的1.35%。在以下处理中,F1均指以被试为随机误差的方差分析值,而F2指以项目为随机误差的方差分析值。
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及标准差见表1。对两目标句的分析独立进行。结果发现,对于两个目标句,特征描述与行为关系主效应均显著。对目标句1,F1[,(2,64)]=6.328,p<0.01;F2[,(2,16)]=7.298,p<0.01。对目标句2,F1[,(2,64)]=4.622,p<0.02;F2[,(2,16)]=7.727,p<0.01。
表1 各条件下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句
主角特征描述与目标句关系
一致
冲突限制 冲突
目标句1
1918±490 2071±4252233±493
目标句2
1737±526 1710±5521947±607
进一步对各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目标句1,冲突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条件下的阅读时间,t1[,(32)]=3.278,p<0.01,t2[,(8)]=3.544,p<0.01。说明在材料保持局部联贯的条件下,冲突条件下经过屏蔽的冲突信息仍然得到了恢复并对目标句的加工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冲突限制条件下目标句1的阅读时间居于冲突条件与一致条件中间,与冲突条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却仅处于边缘显著水平,t1[,(32)]=1.864,p=0.07,t2[,(8)]=2.054,p=0.07。此外,与一致条件下阅读时间的差异也仅处于边缘显著水平,t1[,(32)]=1.862,p=0.07,t2[,(8)]=1.991,p=0.08。
对目标句2,多重比较表明,冲突限制条件与一致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t1[,(32)]=0.314,p>0.05,t2[,(8)]=1.078,p>0.05。而冲突条件下,对目标句2的阅读时间仍然长于冲突限制条件,t1[,(32)]=2.598,p<0.05,t2[,(8)]=3.275,p<0.05,同时也长于一致条件,t1[,(32)]=2.637,p<0.05,t2[,(8)]=3.141,p<0.05。说明在冲突条件下,这些冲突信息的恢复对目标句1的影响产生了“溢出效应”,会持续影响到目标句2的加工。
按照更新追随假说,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应与一致条件下相似,两条件下阅读时间均应低于冲突条件,而按照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应显著长于一致条件。从实验一的结果来看,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句1的阅读时间处在一致与冲突之间,确实比一致条件下长,这种结果从趋势来看更符合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假设,难以用更新追随假说来解释。但在本实验条件下,由于冲突限制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与一致条件下的差异仅达到边缘显著水平,支持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证据显得还不够充分。
为更加确凿地考察两种观点的合理性,进一步设计了实验二。
3 实验二
实验二提高了冲突限制条件下冲突信息的激活水平,再一次检验两种理论的合理性。
按照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每当读者读到一个新信息,该信息都会作为一种无限制的信号,激活背景信息中与之在语义等各种特征上有所重叠的信息,从而使读者先前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命题网络各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然而,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只有激活水平较高的某些信息能回到工作记忆中并参与整合。按这种观点,如果冲突限制条件下冲突信息的激活水平能有所提高的话,在目标句阅读时间的测量上应能出现更强有力支持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实验结果。
过去的研究表明,对背景信息进行精细阐述能提高这些信息的激活水平[10]。而实验一所用冲突限制材料中,一致与冲突特征描述的信息量是相等的,如果增加该条件中与目标行为相冲突的特征描述,减少与目标行为相一致的特征描述,使冲突信息的阐述较多,一致信息的阐述较少,则当被试读到目标句时,冲突信息的激活水平可能会有所提高,从而使冲突限制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条件。
而另一方面,按照更新追随假设,只要同时也减少一致条件下一致的特征描述,保证冲突限制条件中描述当前情况的一致信息与一致条件下的相同,则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利用限制信息更新后的心理表征仍会与一致条件下的相似。由于被试只将更新了的表征带到下文的阅读中去,因此,对那些与过去有关的冲突信息数量进行增加并不会对这一过程造成影响。所以在这种条件下,一致与冲突限制两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仍应相同。
3.1 研究方法
3.1.1 实验设计 同实验一,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文章中人物特征与其行为的关系,有三个水平:一致、冲突、冲突限制;因变量为目标句阅读时间。
3.1.2 被试 华南师大本科生33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这些被试均未参加实验一的研究。
3.1.3 实验材料 所用阅读材料主题及结构同实验一。各条件下,特征描述段落仍均由6个句子构成。但对一致条件而言,该部分所描写的与目标句行为相一致的主角特征由实验一的3句减少为2句,该段落其他4句则为无关的主角特征描写;在冲突条件下,文章该部分所描写的、与目标句相冲突的主角特征由实验一的3句增加为4句,其他2句为无关的特征描述;而在冲突限制条件下,该部分包括4个被限定为主角过去情景下所具有的、将与目标句造成冲突的特征描述句,和2个主角现在所具备的、与目标句行为一致的句子。
各条件下阅读材料的其他部分及三个阅读材料系列的安排均同实验一。
3.1.4 评定实验 同样对实验二的材料进行等级评定实验。另外30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中文系学生参与了本次评定,具体做法同实验一。
结果表明,对本实验所用材料,在一致及冲突限制条件下评定者判定目标行为更可能发生,前者M=5.70,后者M=5.56,而在冲突条件下,目标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较低,M=2.62。方差分析表明,材料主效应显著,F[,(2,58)]=123.06,p<0.001。其中,一致与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行为的评定没有显著差异,t[,(29)]=0.74,p>0.05。上述两种条件分别与冲突条件下的评定有显著差异,前者t[,(29)]=14.17,p<0.001;后者t[,(29)]=11.76,p<0.001,说明冲突限制条件下主角特征的描述确实能解决主角特征与目标行为可能造成的冲突。
3.1.5 实验步骤 同实验一。
3.2 结果与分析
分别记录读者阅读两个目标句的时间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删去2名对阅读理解题回答正确率在75%以下的被试,此外,还删去了1.43%的极端数据。删除标准同实验一。
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见表2。对两目标句的分析独立进行。结果发现,对两个目标句,特征描述与行为一致性因素主效应均显著。对于目标句1,F1[,(2,60)]=7.56,p<0.01;F2[,(2,16)]=9.582,p<0.01。对目标句2,F1[,(2,60)]=6.031,p<0.01;F2[,(2,16)]=7.555,p<0.01。
表2 各条件下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句
主角特征描述与目标句关系
一致
冲突限制 冲突
目标句1
1625±517 1793±5231963±496
目标句2
1455±501 1506±6061744±667
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表明,对目标句1,冲突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条件,t1[,(30)]=3.236,p<0.01,t2[,(8)]=5.208,p<0.01。冲突限制条件下的阅读时间与冲突条件则有边缘显著性的差异,t1[,(30)]=1.904,p<0.07,当以阅读材料为随机变量进行分析时,这种差异则不显著,t2[,(8)]=1.709,p=0.12。更重要的,本实验与实验一有所不同的是,在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条件,t1[,(30)]=2.742,p<0.05,t2[,(8)]=2.793,p<0.05。这说明,冲突限制条件的冲突信息得到了恢复,并对目标句加工造成影响。
对目标句2,多重比较发现,冲突限制与一致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t1[,(30)]=0.703,p>0.05,t2[,(8)]=0.517,p>0.05,说明冲突限制条件下冲突信息的恢复已不再对目标句2造成影响。此外,冲突条件下目标句2的阅读时间既显著大于冲突限制条件,t1[,(30)]=2.512,p<0.05,t2[,(8)]=2.903,p<0.05,同时也显著大于一致条件,t1[,(30)]=2.960,p<0.01,t2[,(8)]=2.961,p<0.05。可见冲突条件下,冲突特征描述的恢复对目标句1的影响产生了“溢出效应”。
本实验发现,冲突限制条件下目标句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条件下的阅读时间,这支持了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假设,说明即使我们将冲突信息限制在过去的时间状态下,也并不能消除冲突效应。
4 实验三
尽管实验二已得出能充分支持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实验证据,但主张更新追随假设的研究者或许会提出一种更弱的假设,也许他们会认为,一旦主人公的特征被结合进读者心理表征之后,这种特征很可能将难以完全消除,如当读者读到“玛丽是个素食主义者”时,这一信息就被结合到心理表征中有关玛丽特征的部分中去,当读者后来又了解到“玛丽现在已不再是素食主义者”时,尽管他们努力更新自己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但仍然难以将她“曾经”是素食主义者这一特性完全从心理表征中清除出去,这样,读者便仍有可能体验到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实验三将进一步考察在排除这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和更新追随假设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本实验对实验二中的冲突限制条件进行改写,将其中的冲突信息明确地以虚假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按照更新追随假设,读者应该根本就不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心理表征模型中去,因而在读到目标句时也就不应感到理解上的困难。这一方法将能更强有力地考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合理性,因为按该种观点,由于那些虚假的信息仍然与目标句在概念、语义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关,因此,它们将仍然会受到激活,并仍会一定程度上延长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
4.1 研究方法
4.1.1 实验设计 同实验一。
4.1.2 被试 华南师大本科生33名,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这些被试均未参加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研究。
4.1.3 实验材料 以实验二的9篇记叙文作为实验材料,但进行了一些改变。在本实验的冲突限制条件中,同样首先描写主角与目标句行为相冲突的特征,但与实验二不同,这一特征并非被描述为主角过去所具备的一种特征,而是作为一种虚假的特征进行描述,通常来说,这部分信息往往是通过开玩笑、欺骗或者是弄错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同时明确地告诉读者,这些特征的描述是假的、不可信的。紧接着该部分,阅读材料又描述了主角真实的、与目标句行为相一致的特征。
除上述改变之外,实验材料的其他部分,以及材料系列的安排均与实验二相同。
4.1.4 评定实验 30名未参加先前所有实验的中文系学生对本实验材料进行评定,方法同实验一。
结果表明,对本实验所用材料,评定者在一致以及冲突限制条件下判定目标行为更可能发生,前者M=6.05,后者M=5.86,而在冲突条件下,目标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较低,M=3.03。方差分析表明,材料主效应显著,F[,(2,58)]=182.0,p<0.001。其中,一致与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行为的评定没有显著差异,t[,(29)]=1.338,p>0.05。上述两种条件分别与冲突条件下的评定有显著差异,前者t[,(29)]=15.831,后者t[,(29)]=14.612,p<0.001,这一结果同样说明冲突限制条件下对主角特征的描述确实能解决主角特征与目标行为可能造成的冲突。
4.1.5 实验步骤 同实验一。
4.2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删去2名被试,同时,还删去了2.86%的极端数据。删除标准同实验一。
目标句阅读时间见表3。两个目标句的分析独立进行。结果发现,对两个目标句,特征描述与行为关系主效应均显著。其中,对目标句1,F1[,(2,58)]=12.368,p<0.001;F2[,(2,16)]=10.171,p<0.01,对目标句2,F1[,(2,58)]=14.564,p<0.001;F1[,(2,16)]=8.839,p<0.01。
表3 各条件下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句
主角特征描述与目标句关系
一致
冲突限制 冲突
目标句1 1635±399 1824±5122082±512
目标句2 1436±454 1479±4871846±553
对目标句1的LSD多重比较表明,冲突条件下被试的阅读时间既长于一致条件,t1[,(29)]=5.24,p<0.001,t2[,(8)]=3.99,p<0.01,也长于冲突限制条件,t1[,(29)]=2.37,p<0.05,t2[,(8)]=2.283,p=0.052。更重要的是,冲突限制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条件,t1[,(29)]=2.601,p<0.05,t2[,(8)]=2.94,p<0.05。该结果与实验二相似,同样支持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难以用更新追随假设解释。
按照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能影响理解过程的并不仅仅是那些更新后的表征,当前加工的信息会向长时记忆中所有的信息发送信号,相关的信息(即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信息)均会受到激活,由于这一过程是比较“呆板”的,它并不能区分哪些信息是真的、可以与当前信息相整合,哪些信息只具有共同的特征、但对整合当前的信息没有太多作用。因此,即使那些相关的背景信息明确地以虚假的方式加以阐述,但在读到目标句时,这类信息仍会与真实的信息一道被重新激活,导致阅读时间的增长。
紧接着对目标句2的多重比较发现,冲突限制条件与一致条件的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t1[,(29)]=0.685,p>0.05,t2[,(8)]=0.271,p>0.05。而冲突条件下读者对目标句2的阅读时间既显著长于冲突限制条件,t1[,(29)]=3.791,p<0.01,t2[,(8)]=3.161,p<0.05,同时也显著长于一致条件,t1[,(29)]=4.736,p<0.001,t2[,(8)]=3.392,p<0.01。与实验二相似,这一结果也说明冲突限制条件下冲突信息的恢复已不再对目标句2的理解造成影响,而在冲突条件下,冲突信息的恢复仍会持续影响到目标句2。
5 总讨论
篇章阅读理解中心理表征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增长、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前的信息不断地被整合到先前的记忆表征中去。由于加工容量有限,每一循环中,先前的表征只有一部分会参与到当前的整合过程,并使相关部分的心理表征得以更新[11]。然而,在先前表征如何通达这一问题上,研究者有着较大的分歧。
本研究直接针对更新追随假设与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两种观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设计实验。结果发现,在本研究三个实验中,冲突条件下被试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都显著长于一致条件下的阅读时间,说明在阅读材料保持局部联贯的情况下,经过掩蔽的背景信息仍然能够得以通达。但这一结果既可用更新追随假设来解释,同样也符合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假设,对这两种理论的检验更关键的在于冲突限制条件的使用。更新追随假设认为,读者会利用这种条件中的限制信息对模型进行更新,这将使更新后的模型与一致条件下相同,因此读者在目标句上的阅读时间也应与一致条件下无差异。而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认为,目标句的信息会向所有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发送信号,使冲突限制条件中那些相关的特征描述得以激活,由于冲突性描述的存在最终会导致读者在目标句阅读时间上的增长。
本研究数据结果总体上支持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不管我们把冲突限制条件下的冲突信息限制在过去发生(实验一和实验二),还是作为一种虚假的情况来加以描述(实验三),都不能完全消除冲突的效应。从目标句1的阅读时间来看,冲突限制条件下该句的阅读时间总是长于一致性的条件,说明能影响理解过程的并不仅仅是那些更新后的信息,当前信息会向长时记忆中所有的信息发送信号,使相关的信息(即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信息)受到激活,即使它们是过去的、或是虚假的,在读到目标句时,这类信息仍会与当前的或真实的信息一道被重新激活,并影响当前的加工过程。
应该说明的是,记忆基础文本加工观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对整体联贯性的保持事实上包括两个阶段[4,12],在第一阶段,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与当前阅读的信息相结合,作为线索向长时记忆发送信号,从而使一些被掩蔽的背景信息重新得以激活,在第二阶段,这些重新激活的信息以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会被不断地评价并整合进当前对文章的心理表征中去。研究者认为,阅读理解速度的减慢主要发生在第二个阶段。从本研究的数据来看,冲突限制条件下读者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尽管长于一致条件,但却往往短于冲突条件,这说明,冲突限制条件下,尽管冲突的信息也得到了激活,但限制信息的存在确实有利于读者对这些恢复的背景信息进行整合,因而减轻了阅读的冲突效应。
附录:实验一例文
介绍性段落:
今天,玛丽约了朋友吃午饭。\她很早就来到餐馆里等朋友。\
一致性段落:
[玛丽时不时会和朋友到这家餐馆吃饭。\它座落在市区商业中心,但一点都不嘈杂。\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美味的食品。]\玛丽对饮食完全不讲究。\她最喜欢吃些方便食品与煎炸食品。\事实上,玛丽每周常有三天会在快餐店里吃。\
冲突性段落:
[玛丽时不时会和朋友到这家餐馆吃饭。\它座落在市区的商业中心,但一点都不嘈杂。\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美味的食品。]\玛丽平常非常注意饮食健康。\实际上玛丽一直只吃素食。\她从来不吃任何动物脂肪煎炸过的食品。\
冲突限制性段落:
玛丽想起她过去非常注意饮食健康。\实际上她过去一直只吃素食。\她以前从不吃用动物脂肪煎炸过的东西。\但现在玛丽却对饮食很不讲究。\她现在喜欢吃些方便食品与煎炸食品。\事实上,现在玛丽每周常有三天会在快餐店里吃。\
屏蔽性段落:
大约10分钟后,玛丽的朋友到了餐馆。\她们俩已有几个月没见过面。\俩人一坐下来就开始聊个不停。\她们聊了各种各样的话题。\最后,玛丽打了个手势让餐馆侍者过来。\玛丽再一次仔细地看看菜谱。\
目标句1:
她给自己点了炸鸡块套餐。\
目标句2:
然后玛丽把菜谱递给朋友。\
结尾:
玛丽的朋友很随意地点了几样东西。\她们接着又谈开了。\
问题:玛丽约了一个朋友到家里吃饭吗?
注:“[ ]”中的句子表示填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