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校服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论文

文化认同:校服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论文

文化认同:校服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

郝广龙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成都 610068)

摘 要: 文化认同是校服创生发展的文化根基。当前校服发展正面临认知偏差、主体遮蔽、取向迷失、行为失范等文化认同困境。突破校服发展的困境应当做到:提升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知,凸显学生在校服设计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理性的校服文化价值取向,规范校服设计的文化行为。

关键词: 文化认同;校服;发展困境

“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团队意识、传播平等精神的有益方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传承”[1]。加强校服特色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同,借助文化的力量,抓住校服的文化本质,铸就校服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而彰显师生的个性化诉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3)进入#2接地变保护装置调试菜单,查看共有“控制回路断线”、“过负荷”、“采样通道异常”三种情况可触发装置“告警”的第2类中央信号与厂家资料一致,经修改装置配置和逻辑试验,确定仅“控制回路断线”引起的告警信号无法手动复归,“过负荷”引起的告警信号可以手动复归。装置历史事件记录显示2013年6月30日,曾有过控回断线的告警信号。

文化认同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该理论认为,文化认同是由文化认知、文化自我确认、文化价值取向及文化行为四个维度构成,各维度之间依次递进,形成螺旋式认知体系。教育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因而教育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从文化认同的视角阐释校服及其发展困境,能帮助师生获得校服及其价值的深刻理解,更好地发挥校服“不言之教”的育人价值。对校服的文化认同,是指师生在校服创生发展过程中对校服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内化为师生相应的价值观念,并最终外化为外显的文化行为。

一、校服文化认同的发展困境

“人们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种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归根到底都是从认同问题中派生出来的,都是以某种认同预设为前提。而当代认同危机的要害,也是文化认同上的危机:文化认同的危机表现最突出、最普遍,解决难度也最大。”[2]校服对彰显学生个性,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乃至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校服的创生发展仍然面临着文化认同方面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校服的创生发展,直接制约了校服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1.校服的文化认知偏差

一是将校服简单等同为一般制服,对校服作为学生身份标识及学校标志的特殊属性认识模糊,轻视甚至忽视校服作为文化符号的精神文化价值,校服理应具备的追求心灵自由与保持心理健康育人的价值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与重视。二是对校服着装的主体之身心特征把握不清,未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三是校服的创生发展缺乏国际视野,未能放眼世界地吸收借鉴他国对校服设计的有益经验,新颖时尚、反映学生诉求的理念未能及时融入到本土校服的开发设计实践中。

2.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

4.校服的文化行为失范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4]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校服设计过程,彰显其主人翁地位,又如何能够成为“第一主角”,完成“终极目标”。

3.校服的价值取向迷失

早春通过建设温室大棚种植大棚茄子能够确保茄子提早上市,在增加种植户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有着很大帮助。但是在长期早春大棚茄子栽培管理过程中,很多农民群众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导致田间病虫害严重发生,茄子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为此,积极研究早春大棚茄子栽培管理要点,并及时将技术推广给广大种植户对提高茄子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帮助。

一是过度重视校服的规训价值。过度重视校服的规制化价值,忽视其培养民主精神、彰显个性的价值。二是在走向上过度强调个性张扬,缺乏主流价值观引领,以至校服成为诱导学生思维异化、价值观混乱的原因。三是过度重视校服的德育功能而忽视其美育等方面的功能。校服多承担育化学生道德的责任,校服涉及的材质、款式、色彩等知识要素以及视觉与心理上的美感因素都被束之高阁,因此,集道德感、知识性、审美感于一体的校服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

选取10%淀粉颗粒浓度(W/V),OSA淀粉颗粒取代度分别为0%、0.82%,1.43%,3.12%,添加一定量的缓冲液配制淀粉颗粒分散液,油相比例为0.5,制备乳液,乳化方法同1.3.4。

考虑到欧姆龙NJ控制器在机器人运动控制方面的优势,能够对机器设备进行高速高精度控制。本文以NJ运动控制器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基于NJ运动控制器的Delta机器人动态抓取系统。该系统在进行物体目标抓取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种动态抓取算法,同时建立机械手跟踪抓取目标的数学模型,以系统运行时刻作为各单元的时间基准,计算Delta机器人末端与抓取目标相遇时间并确定抓取点,对机器人运动轨迹进行合理规划以完成对整个抓取任务。

两人像两头困兽纠缠在一起,凶悍男自以为聪明地点燃了车子的油罐,这时晕过去的帅大叔醒来把他抓住动弹不得,最终两人在一声爆炸中紧紧搂抱着同归于尽。

二、校服文化认同困境的超越

1.提升师生的文化认知

提升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知,应掌握校服基本知识。通过对校服概念、发展演进历程以及校服应有价值的普及推广,可以确保校服基本知识融入到校园生活学习中。如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重要纪念日等活动时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校服,增强校服的严肃性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校服所具有的崇尚自强与爱校的仪式感特点,进而内化为学生品质、外化为合乎逻辑的言行,使校服成为知行合一的载体。要给予学生彰显个性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每周1—2天的自由着装权,释放因统一着装校服而被压抑的个性诉求,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服饰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防错系统检查可以发现故障,极大地提高可靠性。自检技术分为离线自检与在线自检。离线自检为定期对防错系统进行检查,发现固定性故障,只有无故障才可以开始工作。在线自检为边工作边自检,可以发现偶然性故障。每次开机后进行自检,自检方法有重复自检、再生输入自检、输出自检、校验自检与全信息自检[9]。通过上述措施来保证其在3个月内不发生故障。

3.形成理性的校服文化价值取向

提升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知,要做到守正创新。通过统一着装,弱化身份属性和财权色彩,营造全员平等的民主氛围,可有效遏制攀比之风,使学生养成崇尚简朴生活的意识。在提升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知水平时,务必要坚守培养学生素雅勤俭的本源,切勿求新求整。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知应当是动态过程,即校服的创生发展应当是与时俱进、不断出新的过程。由于“文化产品的创造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创造性劳动,忌重复和模仿,也忌讳标准化和批量化。”[3]这就要求校服创生发展坚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英国惠灵顿公学的校服,在西装制式的基础上,增添黄色和黑色作为领带配色,凸显黄黑二色的庄严肃穆性,象征着学生也应当具备庄严肃穆的品质。

提升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知,应不断丰富校服的文化内涵。拓展校服款式的可选择性,制定除运动型校服外体现庄严性的正装型校服,给予学生穿着校服的选择权利,还可以制定荣誉校服,即在原校服基础上增添新元素,凸显荣誉校服的榜样示范性。丰富校服配色,允许学生在不改变基色的基础上,自由选择配色,将象征热情奋进的红色、庄重自强的黄色、端庄素雅的白色融入配色方案,实现“以色明志”。应当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巧妙将其融入到校服设计实践中,丰富校服的文化内涵。如景德镇地区的瓷器润色技术及相应图案,均可作为校服设计中的元素,提升学生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认知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校服的主体意识遮蔽

一是形成“校服政治”霸权模式,遮蔽了学生主体意识。校服选择权和设计权在教育管理者,学生无权过问此类事宜,行政权威凌驾学生需要,使学生沦为管理部门的附庸。二是阻碍学生个性价值的彰显。校服管理过度强调规范性和有序化,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偏离较远。三是校服创生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失位。校服事关学生、学校、家长三方,但现实是校方一家独大,家长与学生无法扮演其中的重要角色。

凸显学生在校服设计中的主体意识,应当提供校服设计的实践平台。师生主体意识的凸显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要落到实践中。学校应增强爱校教育以及各类仪式活动的开展力度,增加校服“出镜率”;创建校服设计研究中心,招收专人负责校服的开发应用;组织校服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服设计,对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开设校服文化类课程,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凸显学生在校服设计中的主体意识,充分彰显个体的个性化追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和体现多元主体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凸显师生的主体地位,区分校服设计的性别差异和机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性别等因素加以区别,线条、纹饰、色调等加以搭配,使校服“男女有别”。学校应当拓展学生参与校服设计的方式,借助“互联网+教育”的“微”媒体模式,拓宽传统的意见箱、校服设计交流座谈会等模式,打开参与通道,做到凸显有“道”。

一是校服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多采用运动款式,限制了青春朝气和多元时代的特征,未能充分考虑性别差异,没有兼顾男生校服阳刚帅气与女生校服温婉素雅的特点。二是校服材质粗糙,吸汗透气性能差,甚至有毒物质超标,但却以较高价格出售给学生,学校相关部门从中谋取利益,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信力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三是未能完善校服管理制度,将校服视为日常情境的“常服”,忽视校服作为校园仪式感养成所具有的严谨庄重性,以及这种属性所折射出的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

凸显学生在校服设计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化发展的逻辑表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文化主体自觉能动地参与文化的内化和主体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主体对自身行为中不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限制和约束。”[5]因而凸显学生在校服设计中的主体意识,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校服文化认同所面临的限制因素,理性审视和批判其不合理之处,在不断地取优和弃粕过程中养成独立批判思维。

提升师生对校服的文化认知,应理性定位校服位置。在学校的办学使命、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以及社会需要之间找到合适支点,是当前校服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应当意识到校服相较于普通制服的特殊性,它既具有普通服饰追逐美观舒适的特性,也具有一般制服所要求的规整性与有序性,同时还兼具文化教育属性,是学校教育的丰富和延伸,具有鲜明的育人属性。校服的受众群体是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其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强。

形成理性的校服文化价值取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学校应当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尺度和唯一标准,但在泛教育的情境下,应当谨慎理解和使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非忽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功,也并非排除教育管理部门的“干扰”,而是在充分考虑诸多利益相关诉求基础上所秉承的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形成理性的校服文化价值取向,要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塑造群体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缺乏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引领的校服设计理念会迷失方向。面对多元文化时代潮流,校服创生发展不能无动于衷,应以宽阔胸怀接纳多元文化,允许校园出现不同“声音”,使校服穿出文化的力量。

4.规范校服设计的文化行为

规范校服设计的文化行为,应当有必需的环境支撑。规范校服设计的文化行为,应当通过国家立法、社会支持、企业助力的方式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校服的创生发展提供健康、自由、舒适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校园内部文化环境的创设,以校园的办学成就、重大事件、先进榜样以及校园演变的历程为契机,以“脚注”的方式嵌入到校服设计过程中,营造情境与行为水乳交融的文化氛围,使校园中的师生能够“诗意”地生活。

规范校服设计的文化行为,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应当建立起社会、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使三方意愿充分体现在校服设计的各环节中。学校应当以柔性方式管理校服,注重人文关怀,定期召开校服意见座谈会,杜绝管理过程中的行政等级性和功利主义倾向。学校应对校服的选择、设计、考核管理权责等诸多方面进行规定,使校服创生发展有章可循。“态度的形成与变化主要经历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6]。因而制度在态度形成与变化的过程中意义重大,通过制度先要求学生穿着校服,而后使学生对校服的态度逐渐从抗拒到同化阶段转变,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使穿着校服成为自愿自为的文化行为。

规范校服设计的文化行为,应提升校服设计的文化品格。要坚持创新校服设计实践,以“苟日新,日日新”的姿态投身校服创生发展实践,为提升校服的文化品格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要实现校服设计的理念与校服设计的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知”与“行”的有机融合中规范校服所折射出的文化行为,使文化意蕴内藏于心、外化于行。要守住校服的质量底线,坚决杜绝黑心商家贪求利益、学校追求功利化的恶性行为,撑起学生“第二皮肤”的保护层。

第一,从企业中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一般企业中融资的来源一般是企业中自有的资产或者是一些外部融资,因此该演变过程中就可以看作该结构的基本更替。在企业建立之初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资产以及相关的投资获得融资,等到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其融资方式就会变成银行贷款,也就是间接融资。等到企业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中的融资方式就会变为直接融资。由此企业融资结构的演变也就是从间接融资转变为直接融资的一种过程。

(2)市场导向及公众压力。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能够促进社会以及人的全面、长久发展。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加深人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社会公众极为重视的话题。消费者在市场众多产品中选择时,也越来越多的将是否环保这一点纳入考虑范畴之内。而企业在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其营销策略也会更多的迎合消费者们在环保方面的意愿与需求,逐渐将环保作为一大卖点。尤其当重污染企业也将环保纳入考量范围,社会公众对其产品的接受度也会有所提升,企业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将这种公众压力合理地转化为动力,并通过良好的环境行为创造出新的企业价值,是重污染企业作出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2015-07-13).http://www.moe.gov.cn/jyb_xw fb/gzdt_gzdt/s5987/201507/t20150713_193667.html.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3.

[3]郑洪涛.论文化产品的特征范围与价值[J].商业时代,2012(29):12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

[5]韩延明.大学文化育人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9.

[6]KELMAN H C.Compliance,identification,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J].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58,2(1):51—60.

Cultural Identity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School Uniform

HAO Guang-l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uniforms.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uniforms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identity, such as cognitive deviation, subject shelter, orientation loss, behavior anomie and so on. We should enha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of uniforms, highlight stud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 uniform design, form rational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forms, and standardize the cultural behavior of uniform design so as to break through difficulties.

Key words :cultural identity; school uniforms; development dilemma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6714(2019)07-0030-03

收稿日期: 2019- 03- 19

作者简介: 郝广龙(1991—),男,山东临沭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大学文化教学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8-6714.2019.07.012

〔责任编辑:王照双〕

标签:;  ;  ;  ;  

文化认同:校服的发展困境及其突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