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职能论文,理论论文,国家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国家职能是国家的基本活动和基本作用。对国家职能界定和把握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得惠于邓小平科学的国家职能理论。本文从政治学视角,概括了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初步揭示了这一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理论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精绘了宏伟蓝图,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使我国赢得了举世惊羡的建设成就。这其中蕴含着他正确规范我国国家职能的理论和实践。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科学的国家职能理论对于正确地治理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是国家的基本活动和基本作用。国家职能不是恒定不变的,不是可以任意界定的。然而,正确界定国家职能并非易事,这取决于国家领导人所代表的利益和他们把握国家职能的睿智,及其把确定的目标转变为有效治国的能力。因此,国家领导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其界定国家职能的能力对于治理国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邓小平在长期的治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和观点,特别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他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使他的国家职能理论日臻成熟。概括来说,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邓小平认为,国家必须切实有效地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早在1975年,邓小平不顾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提出治理国家要以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大局,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大局。”〔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率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制定了举世皆知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邓小平确立我国的国家职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立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现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和最主要的课题,它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任务。
国家职能的目标和重心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的成败。确立正确的国家活动方向固然不容易,而坚持下去更难。因此,邓小平一直用很大的精力排除对“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干扰。他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2 〕邓小平把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列为国家职能主要内容的思想是首尾一贯的。
第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国家政治保障职能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政治保障职能就是为国家的安全,生存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否则,就很难取得成功。邓小平谙熟其中的道理,十分注重社会的政治稳定问题。早在1978 年他指出:“安定团结十分重要。 ”〔3 〕1989年他又郑重地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4 〕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条件。只有政治稳定,才能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建设。“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5 〕政治稳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保持政治稳定,是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功,国民经济的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系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之中。因此,邓小平在我国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果断地作出决策,稳住了政局。这充分表现了他敏锐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政治胆略。
在如何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坚持专政职能的必要指出: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6〕人民与他们的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因此, 要保障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一切反社会主义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同样也不可能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时,从国际方面看,当今世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仍然继续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因此,我们也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指出:“在阶级斗争还存在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还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设想国家专政职能的消亡。……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7〕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重要职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健康社会的建立和正常运转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因此,组织和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一项特有的重要职能。在我国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明确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起变革,经济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思想。以后,他对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更有专门的论述。邓小平对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国家职能的理论建树是多方面的。
首先,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管理中的战略地位。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 〕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战略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它是使社会主义制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有助于反对腐败、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创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它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的优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
其次,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邓小平正确地把精神文明区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他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0〕这一精辟论断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在全体人民中进行理想、道德、法制、纪律、价值观等的教育,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两者互为条件,协调发展。
再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的新人。邓小平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1〕也就是说,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复次,提出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精神文明方面的经验,搞好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精神文明建议方面的经验。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我们坚决摒弃维护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摒弃资本主义的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但是必须花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不这样做就是愚昧,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12〕
第四,用“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在八十年代初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任务,把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任务,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现实的洞察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作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办法: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这些内容形成了以和平共处办法处理国家内政的国家新职能,即国家权力保证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和合作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和平共处的原则“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13〕
由实行一国两制而形成的国家职能的新内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结构形式的调整。“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突破了传统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地方政府的权限。这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一种新模式。第二、国家主权与治权的关系的适当安排。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行使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具有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属性。治权是国家管辖和治理对内对外事务的具体权力。主权决定治权,治权从属并体现主权,两者密不可分。“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以适当的主权和治权的关系为基础的。坚持一个中国就是坚持主权原则。“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4〕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这就是说,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而不容分割。“两种制度”,“高度自治”从主权的权限看,即在体现中央政府主权的主体地位下,实行高度的治权分权,以保证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这种高度的治权分权,不仅是地区性的,而且也是带根本制度性的。但是这种带根本制度性的地方高度治权分权又以不损害国家的主权原则为限度,“高度自治”并不是“完全自治”,因而它并不损害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根本属性。这确实是一种新创造。
第五,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外友好合作关系。
邓小平以他对国际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并据此确定了我国的对外职能,调整了我国的对外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邓小平对当代的国际形势作出了新判断,为界定国家对外职能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邓小平说,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了重大变化,以前总是担心打仗,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根据对世界大势和周围环境的新的观察,新的分析,我们得出新的判断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在和平与发展的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条件下,我国调整了对外政策。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基点,就是为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争取较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环境,我们搞什么建设!”〔15〕据此,邓小平指导了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个转变是改变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过去针对苏联霸权主义,搞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现在根据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既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同苏联的关系。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树立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
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邓小平国家对外职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16〕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一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二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三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所以,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17〕
中国在世界上要善于自处。邓小平对中国在世界上的自处之道作了精辟的分析,为我国正确履行国家对外职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邓小平指出:中国不做附庸,也不搞霸权;不示弱,也不逞强;不怕谁,也不想得罪谁;不利用别国,也不受别国挑动;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广交朋友,又心中有数;决不当头,又有所作为;不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处理国家关系,也不搞意识形态争论;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不允许别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等等。这就是我国在世界上的自处之道,也是我国正确履行国家对外职能应遵循的准则。
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具有鲜明的务实性、时代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务实性,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把客观现实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和依据。邓小平特别强调治理国家要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同时,他以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国家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邓小平的每一项治国措施都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18〕1992年1月,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再次强调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的政策及其实践的标准。这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国家职能理论的务实性特点。
时代性,就是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紧扣时代的大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今世界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正是在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的基础上确立了他的国家职能理论。确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对当代世界主题形成新的科学判断的结果。邓小平说:“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19〕他进而指出:“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会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20〕邓小平还提出“我们要赶上时代”的口号,所谓赶上时代,就是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这恰是他的国家职能理论的时代性的突出表现。
战略性,就是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把握着国家的全局并具有前瞻性。邓小平主张“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22〕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解决的不是具体的行政措施的细节,而关注着干系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关键问题,即我国社会主义的命运。民族的振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从这点出发,邓小平以其高度的领导才能对国家各项职能进行开拓性的布局。他既正确地把经济建设摆在国家的中心地位,同时又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地布局了国家的政治、文化、外交等各项职能,从总体上完整地展开和推进了国家的管理,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善于总揽全局、把握全面的伟大战略家。
系统性,是指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是一个严密的系统整体。这表现在:全面性。它涉及的领域广、方面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职能、对外职能等问题;相关性。它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关系,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目的性。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不论就整体而言,还是各个具体部分而言,其目标都是明确的,都围绕着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总目标。
二、邓小平的科学国家职能理论形成的条件
邓小平的科学国家职能理论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系列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和内在的依据。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争取民族振兴,实现民族崛起与腾飞的思想结晶。
中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富裕、最文明的国家之一,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过辉煌的建树。如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所说:“中国人……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有一百多项发明和发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23〕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中国才沦落为人类文明队伍中的落伍者,并因此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最屈辱的一个世纪。从1842年到1919年77年间,外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709项。到了1949年,这种不平等条约竞达1000多项。 如邓小平所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24〕
科技落后、经济贫困、政治腐败是中国近代挨打的原因。因此,百多年来,多少仁人智士为之奋斗的就是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与腾飞。我们历史上曾拥有过汉唐盛世,为什么就不能再造辉煌?我国的科技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为什么就不能再度超越欧洲呢?铸造强大的国家,雪洗民族耻辱,这一直是中华民族命运中最深沉的梦想。经过数代人的前仆后继、艰辛卓绝的奋斗,我们终于重新确立了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奠定了民族崛起的基础。然而,中华民族的强盛远未实现,如邓小平所说:“作为世界的公民,我们还不够格。”〔25〕邓小平义无反顾地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他的国家职能理论的核心,就是让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百折不挠地迎接挑战,使文明古国再度辉煌,实现无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之奋斗的理想。
其次,它是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治国的胜利和挫折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并把它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这使得它的治国实践卓有建树。尽管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9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条战线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勿庸讳言,由于复杂的原因,在较长时间内,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倾斜和国家职能的位移,陷入了“阶级斗争的旋涡”,使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损失。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26〕又说:“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27〕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对国家各项职能的布局和总体的把握达到了前人所未及的高度,不但把经济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而且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合理地布局了国家各项职能,全面地展开对国家的管理。
再次,它是在对中国现实国情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状况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邓小平界定国家职能始终是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这表现在:第一,在我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科学的判断,确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结论,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了国情依据。第二,邓小平强调,认识国情,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更要认识自己的劣势。“中国既是大国,又是小国”,我国的劣势是人口多,增长快,“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了严重的问题。”〔28〕我国人口数量虽多,但质量却不高,文化科学技术落后,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劣势表明我国发展的落后。因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什么阶级斗争,而是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人的需要得不到极大的满足。这个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国家行使职能必须从这个基本实际出发。而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发展经济,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正是邓小平国家职能理论的逻辑体系。
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是以其对国际新情况的新认识为前提的,其新的视角就是发展生产力,创造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战略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发展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主要课题。他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究竟给人民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9〕
三、邓小平的国家职能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作了科学的界定。
在现代,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冲击,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国家所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庞杂,国家职能呈发展、膨胀的趋势。一国政府对国家职能的理解、认识和界定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它往往决定一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目的、政治思想和内外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及成功得失。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统揽全局、审时度势、遵循现代国家治国的规律,合理的界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职能。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对国家职能的把握力戒片面性,没有出现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职能问题上曾经出现的偏误。邓小平从不笼统地讲国家职能的强化或弱化,或者国家政治职能的强化和经济职能的弱化,或者政治职能的弱化和经济职能的强化这些带有偏颇的提法,而是实事求是地阐述了我们国家应履行的职责和功能。这使得我国能够避免重蹈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覆辙,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自强自立。谨就这一点来说,邓小平的理论建树至功至伟。
其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职能的理论。
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享利·列菲弗尔曾正确指出:“如果有人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一种国家理论,也就是说想寻找一种连贯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这种学说体系是不存在的。反之,如果有人认为马克思忽视了国家,我们也可以告诉他,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问题。在他的著作中,有关于国家的一系列论述和一些显然已经确定了的方向。”〔30〕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特点。的确,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种现成的国家学说体系。但在他们卷帙浩翰的著作中却不乏关于国家问题的阐述。马克思在国家问题的理论建树在于他阐述了国家的产生规律、发展规律和消亡规律。在这个理论中,蕴含着他丰富的国家职能观点。马克思认为,国家职能是贯彻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实现其阶级统治。但是,他并不认为阶级统治是国家的唯一职能。在他看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均作了说明。
列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国家职能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如关于无产阶级不仅要在军事上、政治上、而且要在思想上战胜资产阶级的反抗的思想;关于建设新社会比剥夺剥削者更艰巨的思想;关于防御外敌入侵的必要性;关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的思想。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重大贡献。
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1956年提出正确区别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1958年又指出,人民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的关系,这是新的政治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学说的发展。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远未达到尽如人意的境地。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理论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肩负着民族和人民的重托,呕心沥血,励精治国,提出了关于国家职能的诸多正确观点,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问题;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合理使用国家机器,必要时要使用专政手段;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党和国家不要包揽一切、干预一切,但要注意维护中央的权威;共产党的任务不是以党治国,而且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保证人民能真正管理国家和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享受宪法所规定的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论断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职能理论。
邓小平的科学国家职能理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安邦治国的指导。
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指明了我国现阶段治理国家的根本任务的问题,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问题。中国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跃进,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而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把每一步的发展指标都落实到人民生活的提高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按照这一发展战略,中国就会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上,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治国目标系统是党心民心的真实反映,是激励民族斗志的巨大力量。
其次,它将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不仅把经济建设摆在了国家的首位,而且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地布局了国家各项职能,并提出转变国家职能的问题。他规定了坚持四项原则,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先行,文化为凝聚,政治、军事、外交为保障,运用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总体上完整地展开和推进了对国家的管理。邓小平的国家职能理论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具有高度的一贯性和一致性。显示了其治国理论的成熟性和稳定性。遵循这一理论,展开国家各项职能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包括富裕、民主、文明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
本文1996年4月收到。
注释:
〔1〕〔3〕〔8〕〔10〕〔18〕〔21〕〔24〕〔27〕〔2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148,208,367,209,163,163,150,128页。
〔2〕〔4〕〔5〕〔6〕〔7〕〔11〕〔13〕〔14〕〔15〕〔16〕〔17〕〔19〕〔20〕〔22〕〔26〕〔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 284、244、155、155、28、96—97、12、116—117、210、99、233 、 233、298、28、164页。
〔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174页。
〔1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指导方针的决议》,第6—7页。
〔23〕 《中国科学技术史·前言》。
〔25〕 《人民日报》1989年5月27日第2版。
〔30〕 享利·菲费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期大林和毛泽东》,第122页。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国家职能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