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分析_足球论文

试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现阶段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管理体制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我国论文,青少年足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现阶段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传统的三级网络训练管理体制,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已不再是足球项目居于主流地位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由未来市场的主体——职业足球俱乐部来承担培养后备力量的训练管理体制的形成尚需要时间。于是,在这旧体制交替的过渡时期,其它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形成现阶段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见附图)。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体育也必须走社会化、职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以与之相适应。足球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实行了主客场制的职业联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动训练管理体制要由过去单一的以“三级训练网”为标志的“一条龙”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化,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拓展训练渠道,使各个运动项目的队伍横向拓展。

从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相比,现阶段的体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中间层次迅速向横向拓展。当我们将现阶段的体制作为一个系统,并从系统论和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时候,俱乐部二、三线队伍的建设是体制结构的主体部分,居于核心地位。也就是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应以俱乐部为主。但目前这方面最为薄弱,亟待加强。足球学校和业余俱乐部是体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余体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成才途径。而“健力宝模式”,则是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

2 确立俱乐部作为培养后备人才主体地位的条件尚未成熟

从国外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足球后备青少年队员应以俱乐部培养为主。因为俱乐部是市场主体,是市场的受益者,俱乐部有足够的专业化的人、财、物资源。此外它也便于俱乐部形成“一条龙”的人才梯队。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各甲A、甲B俱乐部真正拥有一支以上青年队,两支以上少年队的,少之又少,大多是依赖“输血”而生存。一些俱乐部无视中国足协关于俱乐部必须要有二、三线队伍的要求,二、三线队伍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目前,可以说我国的职业足球走入一个“怪圈”,即俱乐部因后备人才匮乏,球员奇货可居,只能支付给球员十分昂贵严重偏离其价值的工资资金。俱乐部背上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无心顾及或有心无力二线三线队伍的培养,难以形成人才梯队,难以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和竞争氛围,致使一线球员更加匮乏。

对于这种整体的后备人才培养不力,不能仅归因于俱乐部主观上重视不够。应该说这是由当前中国足球职业化所处的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在初级阶段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最大部分职业俱乐部发育不成熟,在经济上不能完全自我造血,不能自负盈亏,而需要背靠一个强大的“老板”,依赖大量无偿资金赞助来获得生存。这种情况在一个项目职业联赛启动的初期是正常的,包括当年的NBA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因为职业联赛的帷幕刚刚拉开时,还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职业联赛去占领市场。联赛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还缺乏规范,各职业俱乐部经营手段相对欠缺,这些症状在当前中国的职业化足球中都能找得到。而俱乐部要想真正具有“培养下一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须建立在俱乐部已经稳定的产出利润,至少是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俱乐部不赚钱,掏钱的老板已经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还能指望他再背上几支二线三线队伍吗?所以,俱乐部对后备力量培养不力的现状是与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进程相吻合的。但这并不等于因为足球职业化的宏观层面不成熟,这种现状就只好维持下去。假如主管部门多一些必要的行政干预,假如俱乐部咬牙把这“赔本”的买卖先吆喝起来,加快后备力量的培养完全可以作为“怪圈”的突破口,从而推动整个足球职业化的发展。

3 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发展须重在质量建设

足球改革使一线球队一步跨入“职业化”,却在已显过时的“少体校——专业队”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尚未成熟的以俱乐部培养为主的体制中间形成了一段“真空”,而足球学校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可谓“顺其时,得其时”。

前几年社会力量办的业余足球俱乐部,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和学校的场地来向中小学生普及推广足球。之后,这种业余性质的俱乐部纷纷开始搞“三集中”,将学习、训练、生活集中于一所学校,一改过去业余时间来训练的方式,成为名副其实的足球学校或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随着各地足球学校或足球俱乐部的出现,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拓宽了,足球人口不断增多。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事,但对其存在的隐患也不可小觑。目前的足球学校,主要是以私人或企业出资的形式建立的,规模不等,条件上也有很大差异,其中相当一部分足球学校是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成立的,往往看重眼前的利益,采取短期行为,办学质量不高。而足球学校应是以培养和造就优秀足球后备人才为目标的,是一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行为。当足球成为热点时,大家一哄而上,但市场难免有波动的时候,而在“波动期”那些办学条件较差,完全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足球学校将很可能夭折。届时受损失的不仅是学生个人,还有整个中国的足球事业。所以,办好一所足球学校比盲目上十所更重要,切忌不顾质量地一哄而上。

足球学校要上质量,还有一些宏观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统一管理的问题。其管理主要涉及足协(体委)和教委两个部门,但是面对前无先例的足球学校,两个管理部门缺乏协商,更谈不上统一,至今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其加以指导和控制。其次,还有一些关系没有理顺。比如,学生的文化教育和足球专项训练之间的关系;足球学校与足球俱乐部之间的关系;费用过高的“贵族化”倾向使一些优秀苗子被拒之门外的问题等等。

此外,业余体校依然是重要的培养形式。足球职业化后,业余体校在培养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中已不居主流地位,其职能逐步削弱。但因由俱乐部直接培养的条件尚不成熟,足球学校的未来发展还有待于实践和探索,所以业余体校培养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4 健力宝模式

健力宝青年足球队在巴西留学5年,给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据悉已有多家俱乐部有意在海外建立青少年培养基地,多家足球学校已有了赴国外训练的计划。

所谓健力宝模式,是指把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放到国外去培养的方式。从目前来看,最好不要照搬健力宝整队留学的模式,而应以输送个人留学为主。因为整队留学从吃到住沿用的都是“保姆式”的中国模式,基本上属于教练包管一切,训练也是中国人自己在一起,这就很难真正融入对方的足球氛围,而且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如果由俱乐部每年选派1~2名极具潜质的球员到欧美职业足球俱乐部(最好为一线队)去训练比赛,无论从语言到生活方式,还是从训练到比赛,都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思考、主动适应,有利于造就他们的职业足球素养。

健力宝模式作为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其目的是培养球星,而绝非培养球队。

标签:;  ;  

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分析_足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