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乡镇企业论文,地区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平定县地处山西的东部,又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腹地,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中西部诸多资源经济区及其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探讨研究平定县乡镇企业发展与经济结构成长的过程与现状,对资源型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定县充分利用煤炭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至今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这是平定乡镇企业从幼稚、赢弱走向成熟和强大的过程,也是平定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从单一化、粗放型、低效益,走向多元化、合理化、高度化的转化过程。
1、起步阶段(1978年-1983年)
平定县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煤炭资源起步的。立足于开发本地区资源,以生产和销售煤炭等初级矿产品为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从1978年至1983年,平定乡村煤矿年产原煤由104万吨发展到年产原煤290万吨,从业人员占乡镇企业人员40%,煤炭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57.8%。煤炭工业成为这一阶段乡镇企业中位居首位的支柱产业。
2、发展阶段(1984年-1989年)
平定乡镇企业在这一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在立足于矿产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大搞整体创新和综合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拓宽资源开发思路,大力发展资源延伸的加工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由低速低效转向高速高效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1989年达到6122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5392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0%。
3、提高阶段(1990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平定县委、县政府对主导产业及时提出了“煤炭深加工、化工搞延伸、建材上档次、冶炼抓开发”的要求。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全县乡镇企业出现了“企业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质量、经济上效益”的千帆竞发的大发展趋势。
二
从平定乡镇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在第一阶段的五六年间,农村工业的崛起,农村产业结构由过去单一的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结构变为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结构,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倾向。这个阶段,属于“资源导向型”,以本地自然资源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根据资源条件决定生产经营项目,使生产被动地适应市场要求。这种资源型的模式作为乡镇企业发展起步阶段的主体是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无可非议的,也是符合地区优势原则的。
但是,如果老停留在卖资源老路上,不仅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甚至会使经济倒退、贻误后人。从起步发展到今天,要向前迈一大步,发展战略必须来个大的转变。非常关键的一环是要具有适时适宜地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能力。那么怎样实现产业结构由初级化向高度化、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呢?1985年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速发展我县乡镇企业的意见》,确立了“资源优势加新技术开发”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方针,提出了“以原料工业为依托,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逐步把我县乡镇企业办成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思路。从而开始了乡镇企业由地下转为地上,由原料转为加工,由劳动密集型转为科技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变革。
为实现上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具体举措是:
1.规模优势战略
乡镇企业处于商品经济大潮中,它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市场竞争的左右,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乡镇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平定乡镇企业规模优势发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企业规模扩大——行业规模形成——生产规模集聚。
(1)企业规模扩大。从平定县1993年与1983年乡村两级企业发展规模比较来看,企业平均劳动力由32.4人增加到65.4人,增长2倍;企业平均拥有固定资产由11.2万元增加到522万元,增长4倍;企业年平均产值由24万元增加到63万元,增长了2.6倍。企业规模明显扩大。
(2)行业规模形成。在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有计划有选择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1985年以后,平定县在资源优势加新技术开发的发展乡镇企业方针指引下,经过数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基本形成了煤炭开采加工,矾石开采加工、硫铁矿开采加工、石灰石开采加工、建材加工、生铁冶炼铸造、陶瓷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服装靴帽加工以及运输服务等十多个行业。其中尤以建材、化工、煤炭、冶金四大行业发展最快,企业数由333个增加到624个,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80%,形成了支柱产业。
(3)生产规模集聚。企业规模由分散发展、盲目竞争,逐步走上有序发展、规模集聚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目前平定乡镇企业形成了三种规模模式:①内涵延伸型,即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开发系列化产品;②内外联合型,即在有条件的企业,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内伸外延一齐上;③外向扩张型,即利用太旧路即将开通的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合资、三资企业;④股份合作型,即发动群众职工入股参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合作制新型企业。
2.以质取胜战略
这里所言之质,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的。平定县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以两化为基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两化”:一是标准化工作。150种产品中,33种执行国家标准,32种执行部颁标准,其余采用省、市颁标准。二是计量理化工作。对原料和产品能进行测试、化验、分析,保证理化指标到规模标准。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变过去单纯靠人的经验进行评估为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物理化学数据等的质量管理。
3.开放带动战略
平定乡镇企业发展实行开放带动战略主要形式是横向经济联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要超越资源的自然约束,引进真正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实现乡镇企业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从支柱产业单一化向多元化和高度化转移,开放式的横向经济联合是最有效的途径。
平定乡镇企业大搞横向联合,实行开放带动战略主要有四种形式:
(1)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导向为主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联合。平定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但以卖原料就地消化为主,市场狭小,竞争能力差。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通过和外地需要资源有较高技术的大企业实行横向联合,建立起全县乡镇企业新的主导产业,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全县已涌现了一批通过横向联合建立起来的开发本地资源生产市场紧缺产品的乡镇企业。如张庄镇以自己优质煤与上海炭素厂联合,投资1000万元。上海碳素厂提供全部技术和30万元资金,投产后张庄以自己的优质煤补偿。这一联合不仅为企业带来更大利益,而且为全县煤炭转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要素为条件,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当好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转移产业产品接受试验的基地。沿海开发开放区为了把高载能企业向内陆省份转移急需寻求合作伙伴,平定县抓住这个信息,从山东、江苏、上海等沿海省市接受了一大批高载能企业。平定龙庄村在1986年以自己石灰石、煤炭等优势条件与山东鲁南化工厂联合办起了电石厂乙炔黑厂,成为内陆省份较早从沿海接受产业产品转移的高载能企业,在它的带动下,阳泉市办起了许多家高载能企业,为沿海转移产业产品提供了成功经验。
(3)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依托,围绕系列产品组织联合。在联合中“靠大树、攀高亲”,瞄准生产名优产品的厂家或科研单位实现横向经济联合。由于这种企业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起点较高,能以较高的速度形成产品的系列化生产,所以对于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开了先河作用。如里社村投资500万元建起了一座年产值超千元,可创利润100万元的民用陶瓷厂,并与山东博山陶瓷厂联合,现已生产出陶瓷盘、碗和高级茶具等系列产品,产品畅销,效益很好。
(4)以开发利用太旧高速公路为契机,以发展外向型“高、大、特、新、外”企业为目标,促进产业和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进行联合。太旧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地处内陆的山西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平定作为山西东进环渤海的桥头堡,利用接近太旧高速公路的优势,大力改善三通即:通电、通邮、通路。领先一步,在省内外、国内外宣传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太旧高速路尚未通车的条件下,不到一年时间已补偿贸易,投资入股、技术联营等形式,发展12家与美、日、港等外资合资企业,引来资金近5000万元,有十几种产品打入美、日、俄及东南亚地区,年创汇3500万元人民币,推动了平定乡镇企业的发展。
4.科技创新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资源与高科技结合,资源才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财富。平定县发展乡镇企业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实施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具体做法是:
(1)大力强化科技意识。首先县、乡、村领导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把乡镇企业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大力狠抓实用技术的推广。在粮食种植上把规模经营与推广实用技术结合起来,重点推广了有机旱作技术,地膜与桔杆覆盖,种子包衣,增产菌拌种等21项实用新技术,使产量增长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在林果生产基地建设上引进10多个优良新品种,目前已发展7万亩林果基地,建成4个千亩果园,12个500亩以上果园,200个百亩果园。今年结合农田建设,全县朝着一人一亩干鲜水果目标迈进。在畜牧业方面以发展瘦肉型猪、笼养鸡为重点,已形成100头以上的生猪基地30个、养猪专业村10个、养鸡专业村10个。同时日光温室种植蔬菜300亩,水产养殖鱼达100亩,大大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
(3)大力狠抓星火技术密集型小区的开发。平定县星火计划项目实施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的多元方向发展。到目前全县共安排实施星火计划项目52项,其中24项填补了省空白,已有47个项目投入生产和试产。全县开发了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高档冶炼、高新技术和副食品加工等5个新型产业,建立了6个经济工业小区,成为全省星火技术密集县。为了使星火技术进一步向产业发展,扩大乡镇企业的覆盖面,他们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现初步建成硫化工、煤化工、钙化工3个星火技术密集小区。其生产规模、产品占有市场的份额和品种质量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大力狠抓高新技术的开发,全县乡镇企业和138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仅1992年至1994年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38项,其中有1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26项填补了省内空白。目前全县有10种产品获得部优、36种产品获得省优、58种产品获得市优,平定庙沟金属镁厂利用本地的白云石、硅铁和无烟煤为原料,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皮江法生产。一吨白云石几十元,金属镁却达到28000元一吨,产品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实用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上获银质奖。优质产品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7.4%以上。
(5)大力狠抓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平定乡镇企业的发展证明,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推进靠人才,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如此。平定县采取农科教结合,引进和培养结合,着力提高职工的素质,为科技融入乡镇企业找到了结合点。具体做法是:①引进高档次技术和管理人才。1994年已和日、港、美等国和地区合资兴办12家企业,引进1632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两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27项,新增产值2.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②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为使农科教和乡镇企业接轨,县乡村三级办职教。县办高级职业中学,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先后与100多家企业和120个农村建立了联系,开辟了专业基地,建校至今已培养1500名掌握了一门或多门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全县乡镇企业又送到省内外大专院校200多名职工进行深造。③培养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县城成立了以党校、县科技中心为基地的农民培训中心。19个乡镇和80多个农村,共开办23个专业,开辟602个生产技术实习基地。800多个乡村两级企业,90%以上办起了职校和培训班,培训职工1.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0%,培训农民8.3万人次,占农业劳力83%,有近4000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合格证。
(6)大力狠抓财政、银行、企业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的建立。自1991年起,县乡(镇)财政每年按财政支出的1%划拨“科技三项经费”,目前县级科技发展基金已逾70万元。自1986年以来,金融部门向科技项目累计投放资金6100万元,乡村骨干企业都从销售收入中,提出1%建立了企业科技开发基金。
平定县正确实施科技开放发展战略,使广大农民市场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迅速得到了提高,为科学技术尽快长入乡镇企业夯实了坚实的根基,乡镇企业保持了高增长势头。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总收入实现1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7%、61.9%,乡镇企业总收入占全县农村总收入90%,可谓“一统天下”。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达到4000万元。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合理化、高度化。1993年继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后,又获得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全国科技先进县殊荣。
四
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整体变迁过程,是一个兼顾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发展的系统工程。平定只用了六七年时间,就实现了结构转换,其发展战略既不能简单效仿沿海和经济特区的外向主导战略,又不能按部就班拘泥于中西部地区资源导向战略。而必须变平行发展为跨越跳跃,做到资源起步,科技发展,否则将永远在卖资源上踏步。
确立科技导向发展战略,必须注意处理好这样几层关系:
一是领导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竞争,乡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先行力量。平定县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觉要求政府行为与之适应,从根本上实现转变,与市场接轨。一是明确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姓“市”不姓“政”,自己学走路;二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从主要依托政府计划调度转变到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让企业学会找米下锅做饭的本领;三是政府调控手段从主要用行政手段干预,转变到主要用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干预。平定县把他们的做法概括为“领导+市场”这样一个公式,在宏观上帮助企业把握好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动作,放手让企业参加竞争搞活经营。从1984年至今乡村企业共办了800多个,成功率占90%左右。“领导+市场”这样一个模式,既摆脱了领导办企业的主观性、随意性的左的做法,又避免了市场无序中的非理性、非法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搏击。
二是资源优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信息、技术却相当贫乏。如果抱残守缺资源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基于这样的认识,平定县在乡镇企业起步后,就跳出原有单相度产业模式,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加大科技进步投入,及时走上了产业结构转换和高度化的道路。因此平定县在1985年制定了“资源优势加新技术开发”的发展方针,十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方针,将资源与技术结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创出平定乡镇企业今天的发展模式来。
三是规划导向与整体协调的关系。制定比较科学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是产业结构转换与高度化的基础。平定县决策层从1984年起就十分重视研究确定促进平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战略思想。在制定时,坚持从本地实际与市场导向出发,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和加强技术开发相结合的总体指导思想,形成了“两个延伸,十路进军,四轮驱动,骨干先行”的发展规划,对本县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进行了总体安排。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十分重视整体协调工作。多年来一直抓紧企业管理不了的,政府管着的水、电、路、教育、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为了使各乡村在办企业中减少失误,对支柱产业行业成立了专家决策咨询组,对百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成立了专家技术论证组,同时还从省内外聘请20名专家成立了县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由于把规划导向与整体协调结合起来,保证了规划和战略的贯彻落实。
四是规模开发与产业结构转换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规模过小,意味着单位经营成本的增大。在研究结构调整中的思路时,必须因地制宜,择定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切合本地实际的调整和发展模式。平定县依据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水平和开发趋向,打破乡村界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延伸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高科技为手段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进行系列化发展和规模经营,引导企业走“产业多样化,企业集团化,产品高档化,技术密集化,经营外向化”的路子。近两年发展起一批“大、新、高、特、外”的项目,促进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千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20多个,百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200多个。规模经营的发展,对人们的视野起了导向作用。对周围乡村起了辐射作用,对贫困乡村的剩余劳力自我吸引、就地消化起了载体作用,对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