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锦上添花论文_郑锐

“三分钟”锦上添花论文_郑锐

——新课程下语文课前三分钟发言的探索与实践

郑锐

摘要:几年的实践证明,新课程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口语交际能力更是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师重视起来。“课前三分钟发言”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本文把“三分钟发言”比作一朵课堂45分钟的锦上之花,分别从“花”之雏状、“花”之珍贵、“花”之生长、“花”之美丽四个方面论述了“课前三分钟发言”的现状、重要性、操作过程及成效。

关键词:三分钟;口语交际;锦上之花

一、“花”之雏状

几年前,语文课前三分钟发言之花就被广大的园丁们辛勤地培育出来,可这花却并没有常开常艳,在局部甚有凋谢之势。笔者也曾在教第一届学生时作过一些尝试,但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方面:1.形式不新颖,无吸引力。在每节课上课前的三分钟有一位同学发言,然后伴着同学们稀疏的掌声走下讲台,有时老师随着这一话题讲两句,课前发言固守这一模式,陈旧乏味,甚至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他们有时也敷衍了事。2.没有系统的计划。在教上一届学生的三年中,课前三分钟发言,没有系统的持续的安排,总是随学期的推进,或开展或不开展。这种“短期行为”或“间断行为”导致不能达到发言的预期目标。另外,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以“背”代“说”,对“说”的考核测试既不要求,也无标准,作业负担挤占了发言、班队团队活动的时间等情况无不在有形无形中,把“说”仅作为语文教学的陪衬,贬到了可有可无的冷遇地位,应试的急功近利使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文轻语”的现象。因此,这朵花并没有大面积真正地盛开。

二、“花”之珍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这朵锦上之花又将重现生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过去语文大纲中“听”和“说”的内容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语交际”。关于“口语交际”,新课标中明确地规定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另外,新课标对于“7—9年级”的“口语交际”也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 学生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说”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二十一世纪传声技术突飞猛进,语言可以不依靠文字而传递信息,指挥生产、工作。而口头语言较书面语言的快捷性、高效性更符合信息化社会人们交流思想的要求。再次,随着口头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敏于思而纳于言”的知识分子时代已成为过去,“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家张志公先生站在历史前沿,曾这样说过:“现代社会需要很高明的说话能力”,并提出“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加强说话训练”。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很高明的说话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广大语文教师赋予的世纪重任。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听、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

三、“花”之生长

1.形式多样

(1)班干部先行:九年级时,新同学刚上来,大家的胆子都不是很大,而且也不知如何说,于是笔者就让一些能力较强的班干部带头示范,刚开始,笔者也对班干部进行指导,一个月下来,班干部能游刃有余。这时部分胆大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2)好朋友合作发言。这样一部分胆子大的同学就找到自己的好伙伴上台去试一下,结果往往是“一炮打红”。记得我们班的两位女同学先是找到笔者自己,说想去试一试,她们想一起朗诵一首诗,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笔者当时就对她们大加鼓励,并找到录音给她们听,给她们细心指导。当她们战战竞竞在台上朗诵完时,同学们送给了她们足足一分钟的热烈掌声。(3)学号为序:时机成熟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跃跃欲试,只是还没有冲破自己的最后一道心理关。于是我采用了以学号为序的形式,先是顺号进行,因为学号在前是一些能力较强的同学,还可以给后面的同学作示范,也同时给后面的同学足够的准备。一轮下来后,笔者再逆号进行,让他们迎难而上。(4)男女生交替:经过了一年的训练,同学们的上台“说”能力得到了提升,胆子也越来越大。笔者考虑给他增加一点兴趣,于是我学生男女生交替进行。今天一个男生,明天一个女生,或者这一周是女生下一周是男生。让同学们有种比拼的感觉。这样同学们都会互相督促着积极准备,大家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2.内容多变

(1)自我介绍。学生刚进校,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需要进行相互了解,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把同学们的自我介绍放在了课前三分钟里。但这个自我介绍,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要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绍后让大家都能记住你,切忌人云亦云。(2)讲自己的随笔:每位同学上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生活随笔。同学们的随笔都有一定教育意义。一位同学的发言的随笔是《Ants》她主要是写自己观察蚂蚁拖食物这件事,其中有这么几句“蚂蚁看上去是如此的渺小,但它又是如此的伟大,经常进进出出,如此忙碌.我敬佩它们,我敬佩ants.有的东西,往往看上去很渺小,但爆发力却大得惊人!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不要只看外表,评价一个人是从内心来判断的.So,我有一句发自肺腑的话:美丽只是外表,内心才是最美的;渺小只是外观,内心才是火热的!”她随笔中的最后一句也一直在我心里荡漾。(3)成语故事:每个同学上台时,先在黑板上写出自己要讲的成语,然后说说这个成语的出处及故事,最后告诉同学们这个成语的意思。等这个同学说完后再由他在班级指名一位同学用这一成语说一句话。我统计下来,二年来我的两个班级共讲了两轮,共介绍成语154个。(4)介绍名人名言:每天早上由当天轮到同学把自己今天要讲的名言写在黑板的边上,上课时这位同学先介绍名言的作者,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此名言的认识。二年来两个班级共讲名言82句。其中有很多给同学们很深刻的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董美玲同学所讲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论语·述而篇》是的一句。她这样说到“第一句‘君子坦荡荡’的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坦诚,如实地说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坦白自己犯下的错误,所以能一身轻松.第二句‘小人长戚戚’的意识是说:那些道德品行败坏的人,如果不能做到坦白自己,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忧愁和悲哀.因为这句话时刻在告诉我做人一定要对别人坦诚,对自己也一样,如果欺骗了别人,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个小人,别人也就不会再相信你了,你就会失去许多朋友。”(5)讲自己的读后感:上课时,一同学上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已精心准备好的读后感,然后让听的同学发表看法。二年来,我们共分享读后感66篇。有的同学的的读后能够在班级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如:罗飞同学的读《出卖朋友的驴》的感想中有这么一段话“在如今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名誉与利益往往是人们所竭力追求的。有些人为了这些则会不择手段,用一切不正当的行为去夺取,而另一些人则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合理地去竞争。但是,心术不正的人总是会露出自己的缺点和尾巴。当别人发现你这种缺点时,即使你以这种心态去帮助别人或为别人谋取某些物质,在别人眼里你永远是一个工具.因为你心灵不洁,身上没有令人佩服的旗帜。就算是比你更可恶的人,别人也不愿意与你做朋友,因为总有一天你同样也要出卖别人.在如今社会里,竞争是讲究合理,公平的,人格就不用说了.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质,纯洁的心灵,才会赢得别人对你的饿尊重和信任。”同学们听完后都抱以热烈的掌声,并积极展开讨论。(6)说新闻:我将全班学生 以学号为序 ,每天轮流安排一人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这名学生在第二天语文课前要向全班同学口述重大新闻,同时做简要评说,并于课后将这位同学的稿子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醉鹄园”里。先是让发言同学只要说清新闻就行,慢慢地提高要求,最后要求小小的新闻发言人要认真模仿播音员和主持人,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发音准确,口齿清晰 ,脸带笑容 ,语富感情 ,淋漓尽致地展示口才与胆量。(7)同学传:同学们任选班上的一位同学进行描述,然后在课前三分钟里让大家猜。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涨,每天都期待着这天的语文课的到来。也有很多同学的写作很有水平,能写出同学的特征,语言幽默风趣。有这么一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班有个来自梁山的好汉,此人身披一黑皮,若佩上两把斧子,可以堪称是黑风。敦实的身体,黝黑的皮,长长的体毛,圆中带扁的眼晴,五分神似招风耳的耳朵。此人有一特别嗜好,当然不是喝酒,而是篮球。他的理论是球不一定要进,但一定要帅……”

3.评价及时

及时的评价是课前三分钟发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学们和教师及时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波澜、萌发顿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奋进、知难而上的心理, 而且及时恰当的评价能起到持久的激励效应。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查学生对具备良好口语交际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是否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的评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师的口头点评,一部分是分数评价。教师的口头点评是学生最期待的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自信力。教师在点评时应注意考虑到评价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尤其是当教师对学生口语表达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讲究准确性,否则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阻塞。如果不分内容形式一概评为“好”或者“不好”,就会失去评价的价值,而准确的评价能让学生“瞬间顿悟”,树立自信。同时在点评中如果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感,让学生乐于接受,那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部分的分数评价则以百分比的形式算入学生的学期总成绩。这样的做法,让学生更加重视了平时课前三分钟的训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取更好的成绩,也避免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

四、“花”之美丽

两年的发言训练,平均每个学生6次上台发言。内容丰富多样,发言的技能循序渐进,尤其是“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具体表现在:1.为了讲好那“三分钟”,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阅读大量读物,以求从中寻找出一个新鲜的话题。他们开始积极思维,把读出来的敏感性强的素材与活生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发言,展现出较强的知识性和现实意义。2.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因为“三分钟”的局限,就必须讲的短而精,新而活,这就势必促使他们精心选材,确定中心,布局谋篇,经过一番精心构思后起草作文,又经过试讲后修改才能定稿,发言评议后再修改,自然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和能力。3.养成了“听”、“说”的习惯和能力。由于生动活泼而又不间断地开展发言活动,学生们每个“三分钟”都用心听,听的多了,便会听了,听的能力自然形成。并且又在教师和同学们的评议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鉴赏能力。至于说的能力在训练中的提高,是发言训练的必然,这里不必多说了。单就班里原先胆子最小、声音最低一说话就脸红的周小刚为例,就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了。现在周小刚同学文学修养提高了,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还在校级发言比赛中荣获过二等奖呢。4.课前三分钟训练能更好的体现“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以每周10节语文课来计算,一节课三分钟,一星期我们将近有一节课的时间是完全还给了学生,再加上平时每堂课中教师交给学生的时间可以看出:学生真正自主把握的时间比任何时候都多,这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思想;

此外,进行课前三分钟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轻松了许多,这无疑为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的机会。再说,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教我们: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笔者看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恰好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之一。

经过几年探索,课前三分钟发言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前不久笔者做了关于语文课前三分钟发言的问卷调查,共有90人参与。有72人喜欢这项活动,有63人认为对自己有好处,有12人认为为自己增加了负担。课前发言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 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笔者还要不断地探索完善,力求把这支“花”培育的常开常艳,真正能为45分钟之锦添上最艳丽的一朵耀眼之花。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顺来.巧用课前三分钟[J].教育文汇,2005(12).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中学

邮政编码:314023

论文作者:郑锐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5

标签:;  ;  ;  ;  ;  ;  ;  ;  

“三分钟”锦上添花论文_郑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