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衡山路学校 德阳 618000)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等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为各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创造优越条件,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奠基。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致
1、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主要有五大特点,即建设主要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范围涉及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相对于造纸术和印刷术,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产生、传播、管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让知识无国界,让教育无距离。
2、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任务、核心内容及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强调,国家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巩固提升“三通两平台”建设成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要推进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政策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开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保障措施的完善等方面,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技术层面的强力支撑。
二、教育信息化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支撑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多次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坚持“一个核心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两个基本方针(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应用,在于规模化、常态化、深层次的应用,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融入信息,充分体现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特征。
全国第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家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互联网的接入,基本实现每个学校都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至2015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85%,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7%,37.1%的学校已实现全部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
2015年,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让教师则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现在的在线教育,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从网络资源中选择各自喜欢的课程用于学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慕课”,让一所院校的精品课程,通过上传至云端,便可以供全国范围内的师生教育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安全性能。如Amazon的“云计算开放式基金”,IBM的“蓝云”计划,谷歌的“Google101”计划,国内的杭州师范大学——微软IT学院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与学的方式转变。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它对教育的课程、课堂、教师、学生和管理都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由其重大。
(1)教育信息化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之于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对传统课堂文化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受科学技术手段的条件制约,主要依靠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的教学模式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电子白板、电子教材、移动学习终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不断实现由教材到学材、由教师到资源、由教室到社会、由教学到导学的重大变革。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由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主动探究为主。
在新课程背景下,伴随着异步学程概念等新教学理念的不断成熟,在“互联网+教育”软硬件条件的优化,经过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探索、经过教育专家的研究和尝试,近年来国内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不断成熟,主流模式主要有:先学后教、尝试辅导、展示教学、学案导学、问题导学、目标教学、翻转课堂。其中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随着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学习方式变革较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湖北武汉市的硚口区东方红小学的“学?问课堂”,在课前,上微课导学,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分组学习、梳理问题;平台互动、解决问题;当堂练习、生成问题。在课后,深化问题,综合运用。
(2)教育信息化对学习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模式将推动教学理论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发展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无所不在,老师就在你身边。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以上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呈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在先行课改革的地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已经由过去以追求小组合作的“形”的过程,升华到追求小组合作探究的“神”层面。
三、对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够,制约着学校课堂教育改革的实际进程。现结合工作实践,对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校长的责任担当。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在广大中小学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和转型性变化,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组织与管理方式、教师的观念与行为、运行机制与动力等方面,基本上还处于传统框架之内”。作为新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必须加强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思想认识,认真做好“十三五”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校长在在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方面起示范和引领作用,还要深入课堂了解师生教与学的需求,积极倡导教学方式转型,先行先试。
2、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在学校硬件建设和管理,在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寻求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激励和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进来,形成良好氛围。学校要加信息化建设师资培训,为教师创造继续教育学习机会,增长专业知识,牢固课程改革的精神,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与所教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实现课堂学生主体。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学情实际。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我们要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一刀切。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不赞成曾经盛行过、可能现在还有市场的所谓一票否决制,即教师不用信息技术的课就评为不及格”,“不赞成把教学改革的关注重心和减负的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的更新,诸如推广电子书包之类举措上”,“不赞成把远距离教学的手段用到近距离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课堂中,变学生举手表达发言愿望的方式为按电子书包的键等做法”。因此,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索的推广应用以前,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等方式了解师生教学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以项目研究方式适时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深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教育信息水平将进一步升级,全国网络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教育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有效促进教师成长、成功,我们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将更加生动、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论文作者:陈蜀炜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9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互联网论文; 教师论文; 方式论文; 学生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9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