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次挖掘教材方法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层次论文,示例论文,教材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学科知识最集中、最基本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占总分一半的客观题几乎源于教材,而主观题大多也与课本知识有内在联系或是课本知识的合理延伸。因此,教师、学生都必须重视教材的讲解和掌握,必须立足教材。但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且逐渐占主导地位。针对高考改革这一趋势,教研专家、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从多角度、多方面探寻对策,呼吁新形势下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并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深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德育的统一,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也是在新的形势下怎样立足教材、用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问题。
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深层次挖掘教材的一把拓荒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无疑是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钥匙,更是我们挖掘教材,把知识引向深入,探究未知历史问题的一把拓荒犁。兹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为例来阐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直接动力是革命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对反动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来分析,可看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原因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人民群众之间矛盾和斗争的尖锐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指导分析英国资产阶级。可得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人民群众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说明当时资产阶级具有革命与进步的一面,是一个革命阶级。但必须提醒学生,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不尽相同,他们联合的基础是都与封建地主阶级有矛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目的是一致的。但资产阶级毕竟是一个剥削阶级,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革命中特别是革命成功后,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如:镇压掘地派、远征爱尔兰等。②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及资产阶级民主的狭隘性。如: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及《权利法案》等。
为什么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这离不开对革命前夕英国社会阶级关系和革命中阶级斗争形势变化的分析。一方面,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较大的保守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主动与封建势力勾结妥协,采取宫廷政变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
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指导分析克伦威尔。时势造就英雄。克伦威尔的出现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克伦威尔上台又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要正确评价克伦威尔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以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促进还是阻碍)去评价该人物的历史地位。克伦威尔组建“新模范军”、打击王军、处死查理一世、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进攻等史实,证明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革命家。②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以便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指出历史人物的时代局限。克伦威尔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具有革命性一面,但反封建不彻底,后来抵挡不住封建复辟势力的进攻。③阶级分析法即分析历史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指出阶级局限。克伦威尔站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立场上,具有反人民一面。④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即具体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⑤正确处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克伦威尔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但不能决定和改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另外,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原因、克伦威尔的出现可阐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通过大量史实证明人民群众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内战”到“共和”到“独裁”到“复辟”到“政变”的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通过分析议会与军队的斗争、克化威尔镇压掘地派分清现象与本质,等等。
二、发掘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教学,是深层次挖掘教材的一块敲门砖
高考命题愈来愈注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孤立、松散的知识点或简单地按专题串连知识线索,很难适应高考的这种要求,必须加强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历史理论的教学。
首先,把教材中分散、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加以归纳、整理,把它们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时代、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不同子目)、不同线索(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或国际关系、文化、国别等)的知识框架,形成历史知识的立体之树,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知历史理论与规律。然后,利用知识框架,有意识地挖掘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显性的、隐性的;单元之间、专题之间、中外之间),有目的地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和全面。
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是问三个“什么”。一是讲“是什么”,掌握孤立的或知识框架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二是“为什么”,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社会根源、推动历史进程的诸多因素。三是“还有什么”,进一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结局、影响,进而发现其性质和规律,总结其提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多多提醒学生从另外的角度、侧面找找该事件、人物、现象还有什么表现或相类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用三个“什么”这种思维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有广度和深度。
例:18世纪末欧洲各国为什么同法国作战?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又是如何战胜它们的?督政府统治时期,拿破仑又是如何利用这种形势的?这种形势一直发展到19世纪初,后来美国又是如何利用它的?上述史实能说明哪些道理?
答: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沙俄、奥地利、普鲁士等欧洲封建国家害怕法国的革命形势蔓延欧洲大陆,威胁它们的统治,企图合力绞杀革命;英国、俄国担心法国强大后与它们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法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外国干涉军,企图复辟波旁王朝。1792年春,普奥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战争开始。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西和其他一些国家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奋起抗战,保卫祖国。各地人民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1792年9月,瓦尔密大捷是革命的法国反击欧洲反法联军的第一次胜利,法国人民以自己的力量挽救了革命。雅各宾派专政期间,全民动员,改革军队,到1793年底,法国军民肃清了国境内的外国干涉军,镇压了国内叛乱。
督政府统治时期,法国继续对外战争。1796年,拿破仑率法军突入意大利,打败奥地利。1798年,为打击英国在地中海以东的利益,带兵侵入埃及。同年,英俄奥等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威胁法国统治。大资产阶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拿破仑夺权的时机和条件成熟,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利用欧洲国家同法国作战,无力兼顾美洲的有利形势,一方面通过贸易,大量赚取交战国家的钱财,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一方面乘机夺取交战国家在美洲的土地。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1810-1819年从西班牙手中夺走佛罗里达半岛。
道理:①新生事物的出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②历史现象是普遍联系的。③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是英法俄长期共同的目标。④美国是战争的暴发户。
这些问题围绕“欧洲国家同法国作战”这一历史现象展开。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认识欧洲封建国家仇视、害怕、绞杀法国革命这一历史本质。这一历史现象到1814年、1815年,欧洲“反法同盟”两次打败拿破仑,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俄国纠集欧洲反动势力组成“神圣同盟”基本结束。在长达20多年的作战中,双方互有胜负。这一现象的性质较复杂,应具体分析。就法国方面讲,大革命时期和督政府统治时期,性质是正义的、进步的。拿破仑统治时期,具有三方面性质:一是正义性、进步性,二是争霸性,三是侵略性。而且以1804年为界,1804年以前,是正义的进步的法兰西民族战争占主导地位;1804年以后,是非正义的侵略的性质占主导地位。督政府统治时期,第二次“反法同盟”的进攻,促成拿破仑的上台是容易理解的。而美国利用这一形势夺取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半岛则不容易理解。1802年初,拿破仑派军前往海地,企图扑灭海地革命失利,失去海地,路易斯安那对法国的战略意义就小多了,而且控制力也小多了。此外,拿破仑决定同英国重新开战,英国海军很可能会封锁新奥尔良。再加上1803年美国遣使赴法以联合英国反对法国为要挟,于是拿破仑主动提出将整个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以1500万美元成交。1807年,法国越过比利牛斯山,侵犯西班牙和葡萄牙(第五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体系的开始崩溃(第六章《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再加上美国制造各种借口先占领了佛罗里达半岛,这些决定了西班牙除了对美国让步外,别无出路。美国以实际上并未付给西班牙500万美元“购买”了佛罗里达半岛。
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与法国作战之机,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张了领土。后来美国利用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美国利用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掌握了世界霸权。因此,我们得出“美国是战争的暴发户”的结论;可这家“暴发户”在侵朝侵越战争中却没捞到好处。
三、变换角度思维是深层次挖掘教材的一台掘土机
变换角度分析教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变换角度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另一种是变换角度重建知识体系和健全知识点。通过变换角度分析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引向深入和全面,并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和影响为例说明之。
一战爆发原因是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局势。②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互相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③争夺巴尔干是矛盾的三个中心环节之一,巴尔干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发生在该半岛上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这些是有关一战爆发原因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设问,加深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设问一: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设问二:在巴黎和会上,德国代表在接受凡尔赛和约文本时说:“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德国代表为推卸战争罪责而进行狡辩的一面,但也可以看出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看,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是发动战争的罪人。尽管德国特别急于发动战争,是战争的挑起者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祸首。)
设问三:结合一战爆发的原因,谈谈帝国主义与战争的关系。(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层出不尽;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必然导致战争。因此,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设问四:比较一战和二战爆发原因的异同。
设问五:针对两次大战爆发原因并结合当今形势,请你对战争与和平作一展望。(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争取持久和平仍是当今世界头等重大的政治问题;但也要看到争取和平、防止世界性战争的许多有利因素,防止世界大战还是可能的。)
关于一战的后果、影响,教材指出两点:一是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二是在地球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这些内容显然不够全面。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具体展开分析。
1.获利与损失。从阶级看,大战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巨额利润,所以说,战争是垄断资本家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最好买卖。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从国家看,美日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独霸东亚;英、法、意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战后经济状况恶化,俄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2.战争与革命。一方面,战争引起革命。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阶级矛盾激化,交战各国面临严重的危机。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几乎所有交战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发动了革命运动。另一方面,革命制止战争。二月革命把交战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交战各国的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加快了大战的结束。
3.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①同盟国集团以失败而告终。②德、奥、俄、土四个帝国被摧毁。③战胜的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国家确立了新的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⑤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⑥战后欧洲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⑦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四、例题示范是深层次挖掘教材的一颗试金石。
当因某些因素影响对教材某些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层次分析很难展开和深入时,不妨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又有一定水平的例题作为突破口,作为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通过例题示范,不仅可以检测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并接触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批判性品质极有好处。
阅读教材上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要想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新政”的目的、特点、实质、意义、局限性是很难的,我们不妨看下面例题。
阅读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中的二则摘录:
材料1: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苦了垄断资本商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面逐字逐句抄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材料2:“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党吗?”“不是”。“你是资本主义者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回答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请回答:①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所谓“罗斯福太迁就工人”的实例,并指出其目的。②你认为材料1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论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③材料2中为什么有人把罗斯福同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者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④请指出材料2中罗斯福回答的矛盾所在。
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权力通过一定程度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减轻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动余地,以图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新政”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这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通过“新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开始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使美国避免直接走上法西斯化的道路。这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缓解危机,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为战后西方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起了积极的作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起来,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一段时间内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新政”过程中,罗斯福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一定的抑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这些措施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因此,把罗斯福“新政”看成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十分荒谬的。说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向富人敲竹杠”等等评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然“新政”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两次经济危机。同时也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它只能更加激化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陷入新的困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增长的作用是短期的有限的。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削弱。
以上介绍了四种深层次挖掘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借鉴。通过深层次挖掘教材,深化知识、培养能力,注重思想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应试能力,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这必须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注意和重视。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克伦威尔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法国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美国革命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罗斯福新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