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龙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湖南龙山 416800
【摘 要】目的:探讨儿科疾病中医预防与保健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门诊接诊的69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预防与保健。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25/34),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临床满意度为100.00%(35/35),对照组的临床满意度为82.35%(28/35),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科疾病中医预防与保健的效果较好,临床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保健;小儿疾病;中医预防;效果
西医理论中针对儿科疾病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好转[1]。儿童由于机体免疫力发育尚不完全,因此机体容易合并多种疾病,因此临床上针对各类儿童疾病更主张疾病预防而非治疗。中西医理论在预防医学中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通常采用辨证理论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部分儿科患者采取中医保健、预防治疗,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9例儿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门诊接诊的69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试验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3岁-12岁,平均年龄为(6.83±3.31)岁;其中哮喘9例,呼吸道感染11例,消化功能不良10例、消化系统炎症5例。对照组中34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在3岁-12岁,平均年龄为(6.68±3.29)岁;其中哮喘8例,呼吸道感染12例,消化功能不良11例、消化系统炎症3例。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3]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肿瘤等重大疾病患儿;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儿;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儿;排除过敏体质的患儿;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常规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保健预防措施:
1.3.1对消化系统炎症配合调理脾胃法 本研究针对消化系统炎症采用的健脾和胃汤,药物组成:太子参30g,茯苓15g,柴胡10g,丹参25g,乌药10g,白术15g,半夏15g,黄连6g,砂仁10g,蒲公英30g,炙甘草9g。
1.3.2对于呼吸系统感染配合香佩疗法 药物组成:荆芥、川芎、防风、前胡、桔梗、独活、枳壳、茯苓、羌活、白芷、柴胡、麝香各等分,混合研末,佩带在胸前,时时嗅闻,每次大概持续10min左右。
1.3.3对于儿童哮喘配合贴治法 本研究选用药物组成为:白芥子30g,甘遂15g,延胡索各30g,细辛各15g,共研细末,加鲜姜汁调匀,做成药饼,用时在饼中心加丁桂散0.3g,贴于百劳穴、膏肓穴、肺俞穴,每次各2穴,大约贴服2小时,待皮肤红而无水泡者除去。若贴附后出现皮肤红肿、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1.3.4消化功能不良配合捏脊疗法 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其中: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当然也可以单捏不提。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的中医症候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中医症候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25/34),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医学保健和疾病预防,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们健康的重要学科之一[4]。小儿体质与成人体质存在诸多不同,婴幼儿作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要比成年人冲和,因此儿童一旦患病,其病情发展更快、更复杂,主要表现为病情加重较快,但同时疾病康复也相对较快。小儿疾病调和的范围较广,包括调和内外、调和肠胃等,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治疗。
本研究通过对消化道炎症配合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胃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胃居中焦,是升降出入的枢纽,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若二者失调,则必将会引起诸多疾病。本研究采用的健脾和胃汤,健脾和胃汤具有理气和胃、健脾活血、清热散结的功效,现代药理学中是健脾和胃汤有助于促进胃部炎症消失,促进萎缩腺体恢复,加速肠上皮化异型增生现象消退,同时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消化系统炎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香佩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是指将芳香性中草药装入布袋中,儿童佩戴于身,药物经呼吸道吸收后,可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儿童的抗病能力,同时对于呼吸道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预防疾病。香佩疗法具有开窍醒脑芳香辟秽、清热消肿、驱邪解毒、安神等多重功效,在我国历史上应用已久。本研究通过对哮喘患者采取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穴位贴敷疗法由于操作简单,儿童的依从性好,因此在哮喘病儿童患者中应用极为广泛。穴位贴敷疗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直接贴敷于患者的穴位处,一方面可起到刺激穴位、调和经络的作用,一方面药物经皮吸收可起到改善病情的作用。儿童的脾胃薄弱,且不知饱饥,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形成积滞、厌食,捏脊疗法尤其适用于胃肠疾病,可调节脾胃功能[5]。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25/34),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预防与保健,极大的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升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另外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随访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满意度为100.00%(35/35),对照组的临床满意度为82.35%(28/35),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同样提示中医保健与预防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提升患儿及家属的临床满意度,对提升医院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保健与预防在儿童养护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为今后诊治小儿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中医预防与保健治疗的临床安全性较好,适于在儿童患者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月. 灸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2015,31(4):203-205.
[2]杨晓蓉.儿科疾病中医预防与保健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8,(25):17-18
[3]吕秀霞,潘永珍,刘霞,等.抚触和中医按摩新生儿160例对婴儿呼吸系统保健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14(6):510-511.
[4]巩艳春.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保健[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116-117.
[5]周燕丽.儿科疾病中医预防与保健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13):377-378
论文作者:黄谊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疾病论文; 儿科论文; 儿童论文; 对照组论文; 炎症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