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 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探究可视化导管贴在临床导管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腹腔穿刺引流患者91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45)与行可视化导管贴干预实验组(n=46),对比两组导管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皮肤情况观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可视化导管贴在临床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且粘贴效果较好,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可视化导管贴;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146-02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标准。传统导管贴粘贴不牢固为进一步提高对腹腔引流患者导管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基于传统导管贴所存在的问题,对可视化导管贴在临床导管护理中的实际运用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腹腔穿刺引流患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实验组(n=46)。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7~77岁,均数(31.3±4.9),实验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25~72岁,均数(30.4±4.7)。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基本无差异,P>0.05,可比。本次研究前已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订了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选用传统导管贴,预先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待干后直接以医用脱脂纱布块保护穿刺点,接着用纸胶布固定稳妥[1]。实验组选用可视化导管贴,仍预先消毒,后用无菌剪刀以医用脱脂纱布块中心为圆心,剪出一个直径为3cm圆圈,并于纱布块的一方开口,后将处理后的纱布置于穿刺点处,确保穿刺点、导管置入点及缝合处的皮肤充分暴露,后以3M透明敷贴固定稳妥。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渗血,分泌物、导管脱落以及缝合状态的观察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21.0处理分析,设定P<0.05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创口情况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渗血5例、存在分泌物4例,导管脱落1例,缝合开裂1例,对照组患者渗血6例、存在分泌物3例,导管脱落2例,缝合开裂2例,两组创口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创口观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观察到创口渗血5例,分泌物4例,套管脱落1例,缝合开裂1例,对照组观察到创口渗血1例,分泌物0例,导管脱落1例,缝合开裂0例,实验组选用可视化导管贴后,观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显著,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创口观察情况组间对比表 (n,%)
3.讨论
随着临床留置导管技术的不断成熟,行腹腔穿刺引流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多,为发挥出预留导管的作用,实现对并发症的有效防控,有必要加强临床导管护理工作。在选用传统导管贴时,由于直接选用医用脱脂纱布覆盖,虽用纸胶带固定,但固定效果仍然不理想,可能出现松动,脱落等问题,不利于观察创口情况,且多次固定的情况下,患者容易产生不适感,而由于粘胶较乱,也容易给患者以杂乱之感[2]。而在采用可视化导管贴后,其通过对纱布的处理预留了可观察创口的空间。且选用3M膜覆盖,透气效果较好,能够起到屏蔽细菌的作用,且可减少敷贴过程中对患者的二次损伤,粘贴较为牢固,美观,对皮肤刺激小,不限制皮肤运动,具有较强的舒适性[3]。由于本次研究方向并非针对3M膜,故在此不做深究。但本次研究结果证实,采用3M膜配合开口纱布制成可视化导管贴,有助于护理人员观察患者创口情况,实验组在渗血,分泌物、导管脱落以及缝合状态的观察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临床导管护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可视化导管贴的应用,以便于护理人员观察创口有无渗血、分泌物,导管置入长度,缝合情况,有无导管脱落或拖出等,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基于观察结果行更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另外,在使用可视化导管贴后,应该重点于交接班时间点,做好患者创口情况的记录工作,保障后期可及时发现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节点,以便于制定出更为优质的干预方案,以切实提高干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明霞. 两种不同贴膜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比较[J]. 临床医药实践, 2014, v.23;No.233(6):444-445.
[2]余淼. 3M透明薄膜敷贴在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J]. 心理医生, 2017, 23(3):218-219.
[3]王芳, 陈宇清. 水胶体敷料在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护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7, 15(21):2641-2642.
论文作者:王芳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创口论文; 分泌物论文; 纱布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