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寓教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完美品格和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课堂、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因为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强化他们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加快人才的成长速度,最终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在评议教材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美育资源,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验“接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情感力量的负载者,这种情感 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审美体验,使学生在精神漫游中?历或喜笑颜开、心旷神怡或伤心落泪、忧郁悲愤的融合着多种心理因素的情感旅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主体的具体关系的反映。”一次阅读就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建立一次情感互动的的关系,时间、空间、事物之间的界域完全打破了,朝着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努力。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老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做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老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处理。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对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进行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美好情感。四是诵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论文作者:张伟和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作者论文; 赤壁论文; 语文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4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