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品质:教育强国的“软实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实力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正在崛起,正在从一个世界大国向着世界强国崛起。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持有的一种观点,也是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定的一种态势。事实上,对于许多国人而言,“成为世界强国”已经不只是一种愿望与决心,而且也成了一种信念与信心。然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思考一下,“成为世界强国”对教育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我们几乎不用思索立刻便可回答:“成为世界强国”意味着中国的教育也必须矗立于世界教育之林,意味着中国也必须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这样的回答自然没有错,因为其中的逻辑简单而清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的“强”不会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全面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不可能只是一个经济强国,或者只是一个政治强国、只是一个军事强国、只是一个文化强国、只是一个科技强国等等,但却偏偏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偏偏是个短板。这是说不通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必定是教育强国。换言之,教育强国乃是世界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于是,问题也就随之产生:究竟什么叫“教育强国”?或者说,教育强国的标志究竟是什么? 也许,我们依然几乎不用思索立刻便可回答:教育强国就是政府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例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生均教育经费名列前茅;教育强国就是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9%以上;教育强国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的普及化水平;教育强国就是初中及初中以下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都在大学本科以上、高中教师的学历层次都在硕士以上、大学教师都有博士学位……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属于规模、比例、结构等范畴的指标都是以一些所谓硬碰硬的数值来表示的,它们反映着“教育系统的含量”(以下简称“教育的含量”)。借用综合国力研究中常常使用的“硬实力”(hard power)[1]这个概念,不妨就将这种“教育的含量”称之为“教育的硬实力”。① 教育的硬实力自然十分重要。其原因至少在于:第一,教育的硬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到底能为适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多少教育机会。一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的国家,其为适龄青年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自然多于毛入学率只有6%或者16%乃至26%的国家。第二,“教育的硬实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到底能为在校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条件。一个初中阶段生均公用教育经费达到500美元的国家,其能为在校初中生提供的教育条件显然会好于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只有50美元的国家。第三,“教育的硬实力”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在两个国家都需要50%以上的高中生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的情况下,一个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全部高中毕业生中所占比例达到50%的国家,其职业教育对于国家技术工人数量需求的满足程度显然要高于这一比例只达到25%的国家。 教育的硬实力并不等于就是“教育综合实力”,因为制约着教育综合实力的,除了教育的硬实力,还有“教育的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最先提出,[2]我国教育工作者把它运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的软实力”的概念,用来指称师资力量、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质量、内涵发展等等。说法各种各样,但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都属于教育的“功能性的”范畴,都指向“机制、体制、理念和方法的问题”。[3]若将教育的软实力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则“权且”可以推断:在教育软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教育的硬实力越强,“教育综合实力”也就越强。 对教育的软实力进行系统分类并细致分析是一篇很大的文章,这不是本文的任务。笔者此处的关注重心是在教育的软实力中具根本意义的一种核心要素,即“教育的品质”。可以说,教育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品质。大体来说,教育的品质优良,教育的软实力就强;教育的品质低劣,教育的软实力就弱。 于是,问题再次随之产生:如何评价教育的品质? 笔者以为,对教育品质的评价需要基于“教育的原点”,需要在“育人”这样一个教育的原点[4]上来评价教育的品质。即是说,评价教育具有怎样的品质,说到底是要看教育是不是在努力育人,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育成为真正的“人”。②这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真人”。 何谓真人?真人首先是“纯真之人”。纯真之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嘴上怎么说,行动上就怎么干;纯真之人阳阳光光,坦坦荡荡。真人还应是“求真之人”。求真之人对揭示自然现象的奥秘感兴趣,对追问社会问题的真相感兴趣,对探索人类发展的真理感兴趣。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这种纯真之人与求真之人?笔者的回答是“自由的教育”。只有自由的教育,才会推崇学生的纯真,才会鼓励学生去求真。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自由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自由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本身有没有常常在自觉不自觉地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有没有常常在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真相、远离真理?这是需要我们悉心检视的。 第二,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人”。 什么叫善人?善人必定是“容人之人”。容人之人懂得生存于这个世界之中的不只有自己,而且有他人;轻视他人、忽视他人、无视他人乃至鄙视他人,到头来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存。因此,容人之人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倾听他人的表达、理解他人的选择、包容他人的风格。善人也应是“爱人之人”。爱人之人是高于容人之人的一个境界。爱人之人对于他人有爱怜之心与爱护之心,有助人利他之乐与奉献社会之乐。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这种容人之人与爱人之人?笔者以为可诉诸“平等的教育”。只有平等的教育,才会要求学生去容人,才会引导学生去爱人。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平等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平等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本身有没有切实地尊重、倾听、理解乃至包容学生,而不是轻视、忽视、无视乃至鄙视学生?有没有喜爱学生、爱护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机器、当工具?这是需要我们真心忏悔的。 第三,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正人”。 正人,顾名思义,首先是“正派之人”。正派之人的胆量很小,因为他尊奉法律,敬畏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不仅如此,正人也是“正义之人”。正义之人是高于正派之人的一个境界。正义之人的胆量很大,他厌恶丑陋,痛恨邪恶,敢于拍案而起,勇于挺身而出。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这种正派之人与正义之人?除了“担当的教育”,别无他径。只有担当的教育,才会教导学生恪守正派,才会鼓励学生维护正义。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担当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担当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时不时地催生出相当数量的缺少守法意识与道德常识的人?有没有时不时地制造出相当数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5]这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的。 第四,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人”。 能人是什么样的人?在笔者眼中,能人首先是“鲜活之人”。鲜活之人有思维的乐趣、想象的乐趣、关联的乐趣。在鲜活之人那里,知识、经验、技能等都不是机械的、教条的、僵化的,而是灵活的、灵巧的、灵动的。不仅如此,能人也是“创新之人”。创新之人充满生命活力,不满现状,不惧权威,希望不断超越自己,乐于尝试改变现实。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这种鲜活之人与创新之人?自然是“激活的教育”。这样的回答想来不应遭到异议,因为只有激活的教育,才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敞现自己的活力,才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潜能。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激活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激活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频频打压儿童与学生的创新欲望?有没有屡屡阻碍儿童与学生的潜能发挥?这是需要我们用心检讨的。 第五,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个人”。 “个人”是一个看似日常却有深意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个人首先是“独立之人”。独立之人不依附权势,而是自我尊重;不人云亦云,而是自有主张。个人也是“独特之人”。独特之人关注的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削足适履;是与众不同,而不是千人一面。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这种独立之人与独特之人?只能希冀于“区别的教育”。只有区别的教育,才会推崇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才会激励学生成为独特的自己。有品质的教育、品质优良的教育,不能不是区别的教育。 我们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是区别的教育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虽然辛辛苦苦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没有虽然勤勤恳恳但又扎扎实实地批量化生产着大量的人才标准件?这是需要我们诚心反思的。 容易看出,上述这些自由、平等、担当、激活、区别等品质,在教育的本源性、本质性、内在性、内涵性这一类意义上体现着教育所应具备的根本属性。同样不难看出,与规模、比例、结构之类的所谓“硬碰硬”的指标不同,这些教育的品质不是可以简单检测与计算出来的。 综上所述,可以对教育的软实力与教育的硬实力加以进一步比较。教育的硬实力取决于教育的含量,包括规模、比例、结构等状况,它所涉及的是教育“大不大”的问题,即教育到底能培养出多少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教育的软实力取决于教育的品质,包括教育的自由、平等、担当、激活、区别等程度,它所涉及的是教育“好不好”的问题,即教育究竟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显然,一个国家究竟是不是教育强国,取决于其教育是否同时具备足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不仅教育的规模大,相关比例与结构很合理,硬实力很强,而且教育的品质优良,软实力也很强,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国。而如果一个国家虽然教育的规模大,相关比例与结构也很合理,硬实力似乎很强,但教育的品质却很一般甚至低劣,软实力不强甚至很弱,那么,这个国家充其量也只是教育大国,而不是教育强国。 这样,我们便可提出对教育综合实力予以评价的一个概念性公式,即x=a×b。在这一公式中,x代表教育综合实力;a代表教育的硬实力,即教育的含量;b代表教育的软实力,主要指教育的品质。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在这一公式中,a的数值总是正的,它是对教育硬实力的各类指标——规模、比例、结构等——加权计算后得出的一个综合数值。譬如,若要对世界各国教育的硬实力加以比较,可将这一综合数值a最大的国家的综合数值规定为1,然后以此为参照,将其余国家的综合数值换算为0到1之间。a的数值越大,表示教育的硬实力越强。 当然,这里的加权计算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譬如,若要全面评价一个国家整个教育的硬实力,从理论上讲,就需要对这个国家不同类别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硬实力加权计算。但对各类教育究竟应赋予多大权重并无权威标准。而在此之前需要进行的各类教育的硬实力评价本身同样有一个加权计算的问题。以学校教育的硬实力评价为例,对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究竟应赋予多大权重,同样是个技术难题。进一步而言,即便只对其中某一阶段的教育——比如小学教育的硬实力进行评价,也仍然存在着对有关各种指标——入学率、在校生人数、巩固率、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室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运动场所面积等——究竟应赋予多大权重的问题。 不过,笔者此处的关注重心并非教育的硬实力,而是教育的软实力。回到x=a×b这个公式中来,我们会发现,b的数值不同于a。这是因为,a的数值在0到1之间,永远是正值;而b的数值却可以在+1到-1之间。③+1表示教育完全具备上面所说的优良品质,即它是自由的教育、平等的教育、担当的教育、激活的教育、区别的教育,而-1则表示教育完全不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由于b可能是个负数,因而,代表教育综合实力的数值x就也有可能会出现负数。它所表示的便是前面提到的一种状况:虽然教育具有一定的甚至很强的硬实力,但如果教育在自由、平等、担当、激活、区分等方面的品质很差,教育的软实力很弱,则教育综合实力也就无从谈起。 读者或许留意到,笔者在前面曾“权且”作了一个推断,即在教育软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教育的硬实力越强,教育综合实力也就越强。之所以说“权且”,是因为该推断的前提是教育的软实力须为正值。而如果教育的软实力为负值,那就必须对该推断加以补充、修改,形成三个推断,即:(1)在教育的软实力相等且均为正值的情况下,教育的硬实力越强,教育综合实力也就越强;(2)在教育的软实力正负有别的情况下,软实力为正值的教育综合实力强于软实力为负值的教育综合实力;(3)在教育的软实力相等且均为负值的情况下,教育的硬实力越强,教育综合实力反而越弱! 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既符合理论逻辑,也符合我们的观察经验。设想一下,在一个国家里,如果其教育缺少自由、缺少平等、缺少担当、缺少活力、缺少区别,那么,即便其义务教育入学率从40%提高到80%乃至100%、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提高到30%乃至50%,那又能怎样呢?除了表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多财力来支持教育发展之外,又能更多地说明什么呢?恐怕只能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反而将生产出更多的非真人、非善人、非正人、非能人、非个人。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状况,但至少不能说入学率提高了,教育机会增加了,就必定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真人、善人、正人、能人、个人来。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在教育的品质依然低劣、教育的软实力依然很差的情况下,教育的所谓硬实力越强,并不表明离教育强国的距离也就越近,反而可能会更远。 其实,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敦促人们尤其是敦促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承认这个道理。这些年来我国出国上大学、上高中的学生比例不断攀升的事实即为佐证。 因此,千万不要只是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之类的教育事业发展数字来说事。没有人否定这些教育硬实力的重要性,但如果教育的品质并未得到切实改善、教育的软实力并未得到大幅提升,那么,教育规模再大,教育机会再多,教育的硬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强国。少了教育强国这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世界强国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需要切实改善教育的品质,大幅提升教育的软实力。经过这些年来的持续努力,我们的教育的所谓硬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并仍将继续增强,现在已经有必要将关注重心转移到切实改善教育品质、大幅提升教育的软实力上来。 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有品质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自由的教育、平等的教育、担当的教育、激活的教育、区别的教育! ①“硬实力”这一概念近年来已见之于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些报道中,最近则开始有教育理论工作者明确地在“教育供给的外部性”(包括经费的投入、教室的建设、校园的面积、数字化校园等)的意义上使用“教育的硬实力”这个概念,意指教育领域中“只要有钱就能办到”的那些物质条件。参见方展画.学生有受教育权但没有选择权[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50402。 ②由于学生“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并非只取决于教育的作用,而且要受制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因而,评价教育的品质就不宜看教育“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而是要看教育“是不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 ③关于软实力可以是负数的观点,受易宏关于“综合实力分值或可比喻为以硬实力分值为底数而软实力分值为指数的幂值”(即综合实力=硬实力[软实力])的观点的启发。详见易宏.综合实力=硬实力[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及综合实力关系的拟数学模型解读[J].中国科技信息,2014,(9)。标签:软实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