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利[1]2003年在《控释肥料养分(氮素)控释效果与合理施用研究》文中认为速效性肥料施入土壤后虽然养分可以直接为作物吸收利用,但肥效持续时间短,一次施用容易伤害作物;另外,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容易发生淋溶、挥发、固定等损失,影响肥效,污染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对速效性肥料进行处理得到的控释肥料,具有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养分相协调的特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肥料成本高、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养分尚未有效协调,是目前多数控释肥料面临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在对不同肥料养分释放特性评价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研究基础上,采用回归混料设计,通过室内模拟和盆栽试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肥料及其配比养分的释放特性及肥效,旨在为研制既可达到协调肥料养分的释放,又能降低肥料成本,因土因作物施用的控释肥料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 1.供试7种包膜控释肥料养分初期溶出率均<12.0%,微分溶出率在0.26%~2.49%之间,符合国际公认标准。其中两种控释肥料(Sample_1和Sample_2)的养分微分溶出率较低,单独施用可能会造成作物生育前期供肥不足。 2.温度与水分对普通尿素和包膜尿素氮素释放均有明显影响。温度对包膜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的影响因含水量不同而不同,而普通尿素培养处理差异不显着。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包膜尿素处理土壤NH_4~+-N浓度也升高,而普通尿素处理土壤NH_4~+-N浓度反而下降。高含水量时普通尿素处理NH_4~+-N浓度高峰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低含水量时两种肥料在培养结束时土壤中仍能维持一定浓度的NH_4~+-N。水分对土壤NO_3~--N浓度变化的影响因温度和肥料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高含水量下土壤矿质氮浓度在培养5~20d内明显下降。 3.不同释放特性的氮肥配合,土培期间各处理土壤NH_4~+-N含量均随时间逐渐降低,而NO_3~--N和矿化N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不同处理相比,整个培养期内单施尿素处理土壤NH_4~--N、NO_3~+-N及矿质态氮含量最高;两种控释肥单施或配施土壤NH_4~+-N、NO_3~--N及矿质态氮含量最低;尿素与控释肥配施,土壤NH_4~+-N、NO_3~--N及矿质态氮含量界于二者之间。不同时期内土壤NH_4~+-N的来源不同,0~20d内,尿素对土壤NH_4~+-N含量贡献最大;30~50d内,土壤NH_4~+-N主要来自控释肥料D60;整个培养期内尿素对土壤NO_3~+-N和矿质态N的贡献均最大。肥料配比中随着尿素比例的减少,土壤NH_4~+-N、NO_3~--N及矿质态N均逐渐减少。 4.控释肥料及其配比养分释放特性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常数k既可反映控释肥料氮素释放速率的大小,也可描述肥料的配比效应。与单施控释肥处理相比,尿素与控释肥配施,氮素释放速率增加96.0%~180.0%,释放期缩短20d~79d。 5.与单施速效肥或控释肥相比,速效肥料与控释肥料配施明显增加了玉米的前期生长量。生育后期施用控释肥或速效肥料与控释肥料配施比单施速效肥料处理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产量均显着增加。与单施速效肥相比,速效一控释肥配比施用,还增加了植株叶面积、根系长度和根系活力,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和作物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速效肥料与控释肥料配施玉米籽粒产量与单施控释肥处理相近,但由于降低了控释肥的用量,无疑可以降低肥料成本。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有以下创新或新见解: 1.首次将混料设计方法用于控释肥料的研究,根据得到的回归方程,对不同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等值线图示法和计算机寻优法两种确定最佳肥料配比的方法。 2.提出了“肥料接力法”的概念,这一方法通过将养分释放特性不同的肥料(速效一控释肥)相混合的方法,来有效地调节肥料供肥与作物需肥的关系。其优点表现在可以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及作物需肥特性等,灵活调整控释肥料配方,调控养分供应的强度和数量,调节养分供应的形态,如N比一和NO3一N的供应比例,满足不同情况下的养分供应;同时又减小了控施肥料的用量,可以降低肥料成本。
赵杰[2]2011年在《玉米农田不同控氮比掺混肥及其运筹方式的应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长期大量施用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肥料研发技术的发展,肥料控释技术日趋成熟,但控释肥和控释掺混肥的施用在农田作物上的效应及其最佳施用量和方式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试验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控释掺混肥的控氮比例及其运筹方式对玉米生长、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明确适当的控释比例及其运筹方式,为控释掺混肥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定范围内,控释掺混肥中控氮比例的提高,有利于玉米生育后期氮素养分的供应,且土壤氮素在玉米生育期内向土体下层迁移量降低;控氮比例越高越有利于保持土壤的酸碱平衡。控释掺混肥半控(控氮比52.5%)基施提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2)控释掺混肥半控采用基施的运筹方式,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在苗期外的其他生育期,对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优于其他控氮比掺混肥及运筹方式;控释掺混肥半控采用基施的运筹方式在玉米生育后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它控氮比掺混肥及运筹方式。(3)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与其他控氮比和运筹方式相比,掺混肥半控基施的运筹方式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增产幅度在6.45%~19.70%。(4)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与其他控氮比和运筹方式相比,掺混肥半控基施的运筹方式,氮素利用率最高,且最大增幅为65.38%;与其他控氮比及运筹方式相比,磷素和钾素利用率也最高,分别提高了2.85%~95.55%和6.42%~20.11%。(5)玉米农田高产、高效控释掺混肥的最佳控氮比为52.5%,运筹方式为基施。
王鑫[3]2005年在《包膜控释尿素在陇东保护地黄瓜上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田间试验,在陇东黄土高原设置了黄瓜不同包膜控释尿素筛选试验、包膜控释尿素D60(氮素控释期为60天)与普通尿素的不同比例试验、黄瓜不同包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料{3,3}单形重心设计试验、包膜控释尿素与磷钾3-11B最优混合设计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黄瓜产量及产量结构、产品品质、土壤酶活性、根际微生物活性、土壤养分以及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黄瓜包膜控释尿素的最佳施用方法、经济最佳施肥量,进行了黄瓜施用包膜控释尿素的经济效益分析、土壤养分变化规律、黄瓜施用包膜控释尿素的吸氮规律及氮素利用率、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等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 ①包膜控释尿素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施用D90(氮素控释期为90天)产量最高为24.3t/hm~2,比U(普通尿素)增产36.9%;D60与U的不同比例试验表明:D60与U之比为1.0∶1.0时产量最高,比U增产6.38t/hm~2,增产率为37.6%;包膜控释尿素与U混料{3,3}单形重心试验表明:D30-D60、U-D30-D60分别比U增产29.3%、26.5%,当每公顷纯氮实际用量为x_1(U)=105.0kg,x_2(D60)=262.5kg,x_3(D30)=157.5kg的方案组合预测最高产量可达122.595t/hm~2。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以D30D60混合施用为最高,每公顷增加经济收入为5.883万元,UD60D30次之,每公顷增加经济收入为5.630万元,产投比以UD60D30处理最高为15.46∶1。3-11B最优混合设计试验对黄瓜产量效应为y≥93.0 t/hm~2的95%可靠程度下的各因子置信区间施肥量为N299.30~312.69kg/hm~2,P_2O_5328.26~531.26 kg/hm~2,K_2O315.39~469.45 kg/hm~2。(?)≥11.000万元/hm~2的试验处理共57个,95%可靠程度下的各因子置信区间经济最佳施肥量为N240.53~271.12kg/hm~2,P_2O_5240.21~619.31kg/hm~2,K_2O159.38~515.25kg/hm~2。 ②单施D90、D60黄瓜硝酸盐含量最低,U为最高,比对照相对高70.0-130.9%;包膜控释尿素可明显提高黄瓜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氨基酸和总酸度的含量。 ③包膜控释尿素可提高多酚氧化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对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钾有明显提高作用,对速效磷有降低作用;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呈极显着或显着的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速效磷呈极显着的负相关,脲酶活性仅与速效磷呈显着的正相关;随着包膜控释尿素施用量的增加,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影响效应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在黄瓜后期包膜控释尿素具有增强供肥强度的功能,在生长初期供应硝态氮的能力较低,土壤铵态氮初期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以后均呈上升趋势。
叶玉适[4]2014年在《水肥耦合管理对稻田生源要素碳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态系统生源要素碳、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与归宿及其循环的净结果(即“源”或“汇”)密切影响着健康生态系统的维持及其生态功能的发挥。目前,农田面源氮磷养分流失对水环境恶化(如富营养化)有着十分显着的贡献。在我国,化肥的过量施用及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方式导致的水肥利用率不高是造成农田氮磷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于2010和2011年在太湖苕溪流域集约化水稻种植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种灌溉模式(常规连续淹灌和干湿交替节灌)和四种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尿素、控释BB肥和树脂包膜尿素)下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氮、磷的动态变化和流失特征,水稻生长、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水稻碳氮磷吸收、积累、分配和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以及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学特性,以期为水稻种植系统节水省肥、农业面源污染减排以及区域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面水和渗漏水pH平均分别介于6.0~8.4和5.8~6.7,均受施肥、降雨和土壤pH的综合影响。常规尿素和控释BB肥(含30%速效氮)在施肥后第1d田面水TN、 NH4+-N和N03--N浓度即达到峰值,而树脂包膜尿素施用后第5d田面水TN和NH4+-N浓度才达到峰值。各处理渗漏水TN、 NH4+-N、 NO3--N (PCU处理除外)和NO2--N浓度均在施肥后10d内达到峰值。田面水和渗漏水氮素以无机形态存在,NH4+-N是水样氮素的主要形态,占TN60%~70%, NO3--N占TN13%~19%,NO2--N占TN1.3%~2.2%。与淹灌相比,节灌处理田面水和渗漏水氮素浓度略有提高,但其田间灌溉量减少28.0%~41.9%,径流量下降19.1%~57.9%,渗漏量降低14.2%~21.9%,稻田TN径流流失量和渗漏淋失量分别降低51.6%(2010)和9.4%(2011)。施氮显着增加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的氮素浓度及TN径流和渗漏损失量。控释BB肥和树脂包膜尿素较常规尿素显着降低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的氮素浓度及TN径流和渗漏损失量。2.田面水TP和DP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均在施肥后1d达到峰值;渗漏水TP和DP浓度变化趋势也相同,均在施肥后7d达到峰值。PP是田面水磷素的主要形态,DP是渗漏水磷素的主要形态。与淹灌相比,节灌处理小幅降低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磷素浓度,但对水样DP/TP影响不大,同时节灌处理稻田TP径流流失量降低24.7%~57.4%,渗漏淋失量降低21.0%~25.3%。施氮显着增大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磷素浓度及TP径流和渗漏损失量。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BB肥提高了而树脂包膜尿素降低了田面水和渗漏水的磷素浓度及TP径流和渗漏损失量。3.节灌较淹灌处理、施氮较不施氮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控释BB肥与常规尿素处理水稻上述指标相差不大,均显着低于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水肥交互效应对水稻干物质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影响不显着,但对水分利用率影响显着。干湿交替节灌与树脂包膜尿素相结合的水肥管理较常规水肥管理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水分和氮肥利用率。4.水稻植株碳氮磷浓度、积累量、分配比例和化学计量比均随组织部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不同水肥管理对植株碳氮磷吸收、积累、分配和化学计量比有较大影响,但水肥交互效应的影响几乎均未达到显着水平。两种灌溉处理植株碳氮的浓度和积累量相差不大,植株C:N比相当,但节灌显着降低了水稻末期植株磷的浓度和积累量,植株N:P比和C:P比显着提高。施氮显着提高了植株氮浓度、小幅提高了植株磷浓度但对植株碳浓度影响不大,因而显着提高了植株N:P比,降低了植株C:N比和C:P比。水稻各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C:N:P化学计量比高度相关。应用N:P比解析了本地区常规施肥水平下水稻生长受氮磷的共同限制。5.水稻移栽后稻田土壤pH、TN、 TP、 NH4+-N和N02--N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为先增加后下降;N03-N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SOC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之后再下降。2011年收获期各处理的SOC和TP含量以及施氮处理的TN含量较2010年实验前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呈积累趋势,而不施氮处理土壤TN含量显着降低,出现了耗损。稻田土壤无机氮仅占全氮0.44%~2.27%。NH4+-N占无机氮80.6%~97.8%,N03--N占无机氮2.1%~19.3%,N02--N占无机氮不足0.5%,可忽略不计。与淹灌相比,节灌降低了土壤pH、 SOC和NH4+-N含量,但提高了土壤TN、 TP、 NO3--N和N02--N含量,增大了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磷。施氮显着降低了土壤TP含量,但显着提高了土壤的其他指标。树脂包膜尿素较控释BB肥和常规尿素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更高,微生物学性状更优。6.综上,干湿交替节灌与树脂包膜尿素施用相结合的水肥管理对稻田节水、水稻增产、水肥利用效率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可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作为流域内经济适用的水稻水肥管理方式加以大规模推广运用。
蒋曦龙[5]2014年在《稻麦轮作下控释氮肥养分释放与高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在水稻、冬小麦轮作上施用对养分释放、土壤养分变化、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控释氮肥养分释放能较好满足水稻、冬小麦养分吸收,增加了产量,减少了养分淋失,提高了肥料氮素利用率。主要结果如下:1、等量施肥下,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一次性基施控释氮肥可有效提高作物株高和叶绿素含量,显着提高水稻氮素累积量、生物量及经济产量,增产幅度为8.23%-17.10%,控释氮肥配施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2、水稻氮素吸收规律表现为:生长前期养分吸收量很小;拔节至孕穗期随水稻生长加速,氮素吸收累积加快,生殖生长阶段氮素吸收量下降;拔节期至孕穗期累积氮素吸收量与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比常规施肥方式,控释氮肥在水稻各生长期的养分释放更能吻合水稻对养分吸收,更好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需求,供肥状况硫加树脂控释氮肥优于树脂控释氮肥。3、施用控释氮肥,土壤氮素盈余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水稻、小麦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硫加树脂控释氮肥对水稻、小麦的生产性能优于树脂控释氮肥。4、由于麦田水分含量较低,影响控释氮肥养分释放,等量施肥下,一次性基施控释氮肥,较常规施肥稻茬小麦增产1.01%~4.91%,差异不显着。
李意坚, 顾志权, 钱卫飞, 肖德兴, 范培贤[6]2008年在《水稻控释一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以氮素控释剂、有机肥为原料设计水稻控释一次施肥技术处理,通过水稻土类黄泥土属田间试验,筛选出最佳处理:增铵一号15kg/hm2,依次与尿素480kg/hm2、有机肥1 500kg/hm2、过磷酸钙525kg/hm2、氯化钾270kg/hm2混匀,耕翻整地前一次全量施用。该处理水稻产量为8 938.5kg/hm2,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5.6%,达到显着增产水平;增收14.1%;减少10%氮素施用量;提高肥料氮、磷、钾素利用率分别为5.4%、4.4%、1.2%。
叶莉莎, 陈双林, 郭子武[7]2015年在《竹林氮素循环与管理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竹林是森林资源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竹林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施肥是竹林丰产培育的重要经营措施,其中,氮素是竹子生长发育的主要养分限制元素,竹林氮素输入尤为重要。为了给竹林氮素输入的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参考,综述了竹子氮素营养诊断、竹林氮素平衡、竹子氮素吸收与利用、竹林氮素输入的环境行为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竹林氮素循环机制、氮素形态对竹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竹笋质量安全的竹林土壤硝化抑制、基于环境安全的氮素补充以及竹林氮素控释专用肥研制与应用等重点研究方向。
连煜阳, 刘静, 金书秦[8]2019年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析——从新型肥料生产环节视角》文中认为化肥不合理施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亟待治理,实践表明,绿色、高效、环保、优质的新型肥料是促进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新型肥料为例,通过对肥料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从肥料生产环节识别化肥减施增效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新型肥料在生产环节面临供给成本高、需求不足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新型肥料生产工序复杂,环保设施增加成本;按照国家产业目录,企业性质统一划分为化工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新型肥料品种层出不穷,标准落后不匹配;新型肥料产品推广服务成本高。另外,政府低价招标有机肥,弊病丛生,扰乱正常市场秩序,降低企业生产优质新型肥料的积极性。为此本文建议,一方面应降低新型肥料生产和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应加强新型肥料宣传推广。
蔡隽, 茶正早, 林清火, 华元刚, 刘海林[9]2019年在《不同粘结剂用量下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养分淋溶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粘结剂用量对液压机械挤压成型的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养分淋溶特性。通过室内土柱淋溶法,分析了粘结剂用量分别为0%、2%、4%、6%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同养分配比普通肥料的养分淋溶特征。结果表明:肥料棒的正、侧压抗压强度随粘结剂用量的增加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肥料棒能显着降低肥料中氮、钾素的淋出率,随着粘结剂用量0%、2%、4%、6%的增加,肥料棒中氮素总累积淋出率较普通肥料分别减少了6.21%、10.52%、15.83%、22.15%,钾素总累积淋出率分别减少了26.69%、50.70%、55.50%、61.79%。说明添加粘结剂能增加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具有养分缓释效果,延长肥料养分释放周期,为今后热带地区果树林木专用缓释肥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刘俊松, 河濑宪次[10]2019年在《“不知火”强化树势和减酸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指出了“不知火”是日本选育的优质杂交柑橘新品种,果实奇特,口感嫩脆,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当今日本销售价格最高的柑橘品种之一。近年引入中国栽培后因品质优异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但在不同地域出现树势早衰,果实含酸高等问题。为此,结合日本栽培和科研成果,提出了该品种强化树势和减少果实酸度的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控释肥料养分(氮素)控释效果与合理施用研究[D]. 王小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玉米农田不同控氮比掺混肥及其运筹方式的应用效应研究[D]. 赵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3]. 包膜控释尿素在陇东保护地黄瓜上的试验研究[D]. 王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4]. 水肥耦合管理对稻田生源要素碳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D]. 叶玉适. 浙江大学. 2014
[5]. 稻麦轮作下控释氮肥养分释放与高效利用研究[D]. 蒋曦龙.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6]. 水稻控释一次施肥技术试验研究[J]. 李意坚, 顾志权, 钱卫飞, 肖德兴, 范培贤.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7]. 竹林氮素循环与管理研究综述[J]. 叶莉莎, 陈双林, 郭子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8].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析——从新型肥料生产环节视角[J]. 连煜阳, 刘静, 金书秦. 中国环境管理. 2019
[9]. 不同粘结剂用量下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养分淋溶特性[J]. 蔡隽, 茶正早, 林清火, 华元刚, 刘海林.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10]. “不知火”强化树势和减酸栽培技术[J]. 刘俊松, 河濑宪次. 绿色科技. 2019
标签: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农艺学论文; 控释肥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水稻论文; 尿素论文; 农资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