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县人民医院 421400
【摘 要】目的:观察柴芩清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60例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遵循随机抽取双色球方式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两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人数均为30例。A组通过柴芩清胆汤治疗,B组通过阿莫西林胶囊+消炎利胆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与B组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对比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治疗中,采用柴芩清胆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柴芩清胆汤;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临床效果
慢性胆囊炎,即为急性/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功能异常。结合胆囊是否有结石划分,可分为:结石性胆囊炎、非结石性胆囊炎[1]。前者为病毒感染/胆盐、胰酶所致,后者为细菌所致。临床主要表现: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右上腹隐痛、餐后上浮饱胀、嗳气等[2]。本次研究,将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观察分别通过柴芩清胆汤治疗、阿莫西林胶囊+消炎利胆片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了60例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通过随机抽取双色球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研究前,60例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全部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3],排除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者、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者、严重脏器病症者。A组中男性和女性各16例、14例;年龄范围为18~72岁,中位年龄(45.6±4.4)岁。B组男性和女性各17例、13例;年龄范围为20~71岁,中位年龄(45.5±4.1)岁。A组和B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性均不存在,P>0.05。
1.2方法
1.2.1 B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生产厂家: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964)口服治疗,每次3粒,每日3次。然后,给予消炎利胆片(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2243)口服治疗,每次3片,每日3次,餐后60min服用即可。治疗时间为2个月,且2个月为2个疗程。
1.2.2 A组通过柴芩清胆汤治疗,药方和成分:柴胡、茵陈、金钱草、白芍、蒲公英、白术,以及黄芩、枳壳、茯苓、香附、木香、甘草,各:12g、30g、30g、15g、15g、15g、15g、15g、15g、15g、10g、6g。药方加减:疼痛表现者,添加10g姜黄、10g延胡索。恶心呕吐症状者,加入姜半夏和竹茹各10g。便秘者,给予生地黄、大黄各10g、15g。伴有结石者,添加鸡内金、海金沙分别为:15g、30g。上述药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时间和B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1.3.1 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情况,实行观察和比较。
1.3.2 临床疗效评判: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除,彩超检查显示胆囊恢复正常,即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以一定改善,彩超检查显示胆囊基本恢复正常,即为有效。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显效与有效的总和×100%,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1.3.3 通过症状量化评分表,对A组和B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理想。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A组和B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形式表示;两组间的对比,均使用均数差±、率%方式表示,统计学检验、处理运用t、X2完成。如果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说明——差异性不显著;反之,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即可说明——差异性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
A组和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实行比较,具有对比差异,P<0.05,如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的对比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情况,详见下表。
3.讨论
慢性胆囊炎,为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炎症病症。发病原因,和炎症因素、结石因素有关,进而使得胆囊壁易于受到言行细胞浸润影响,出现囊壁增厚现象,和四周组织粘连可能性较大。同时,容易发生纤维组织增生情况。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进而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临床方面主要通过西药治疗,但是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采用阿莫西林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大[4]。
中医方面认为,慢性胆囊炎为痞满、肋痛、胃气痛的范围,发病机制为肝气郁结、气行不畅、饮食不当、气机失常等。如果脾胃运化不正常,就容易发生湿热内生状况,使得肝气运行受到阻碍[5]。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主要症状:口干、肋痛、痞满等。故此,本次研究采用柴芩清胆汤,对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治疗。柴芩清胆汤中,黄芩和柴胡为君药,枳壳、白芍为臣药。柴胡,可清热解毒、疏肝抗炎。黄芩清湿热功效较好,并且能抗过敏、抗病毒,很好的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炎症。枳壳,理气消胀的效果非常理想。白芍,不但能敛阴止痛,还能有效调节免疫功能。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作用较佳。茵陈,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同时能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进行抑制[6]。金钱草,可清湿热并止痛、清热。白术、茯苓,均能够健脾化湿。而甘草调和诸药的效果极其理想。上述药方联合使用,可达到舒肝利胆、清热化湿,以及改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滑肌痉挛等效果。
总之,柴芩清胆汤对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佳,治疗安全系数较高,存在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燕芳.探究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经柴芩清胆汤治疗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29):158-158.
[2]刘爱萍.疏肝清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40例[J].光明中医,2017,32(7):980-981.
[3]王彩凤.大柴胡汤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4):571-572.
[4]方得祚,张秀英,张晓丽.清肝利胆散治疗胁痛(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型3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7):88-89.
[5]敖特根巴雅尔.蒙医辨证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82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3(4):4-5.
[6]黄振群.清利肝胆法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22):3278-3279.
论文作者:罗新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胆囊炎论文; 湿热论文; 肝胆论文; 患者论文; 阿莫西林论文; 症状论文; 效果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