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的调查与思考_党建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路径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5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是胡锦涛同志建党90周年发表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和时代课题。在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织深度发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迎来历史最好机遇的新形势下,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镌刻在执政党和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并且外显化为全社会自觉持久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国际交往符号?作为拥有巨大执政优势、同时又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能不对此有所大思考、大作为。围绕着这个重大时代命题,本课题以四川调查为依据,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途径问题展开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内在机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在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这个政治定位决定了无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还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具体地看,二者在性质属性上具有同质性;在内容建构上具有同构性;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同向性。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二者面临着共同任务和艰巨使命,表现出十分紧密、互为促进的内在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交互影响、共同推进的实践进程,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可行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党的建设融入一起,才能提高执政能力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人们精神世界的“内核”作用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和把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回答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回答的是走什么路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回答的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塑造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无一例外地都是一个超大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领导好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和制度体系中,并通过政党在社会的领导和引导作用实现大众化。因此,它们必须与党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其中,以推动执政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承担起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党的建设融入一起,才能抵制国际国内的风险

       当前,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更加凸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不断增强全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来说,至为关键和紧迫。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化解这四种危险?要化解精神懈怠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在全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化解能力不足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思考之风、创新之风,引领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要化解脱离群众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作风建设中,坚决消除政党与群众之间可能形成的“无形之墙”,构建执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要化解消极腐败危险,迫切需要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党的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构建科学高效管用的体制机制,塑造廉洁自律的政党文化,引领社会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是否具备现实可行性?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实际上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的关节点就是科学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基本原则问题;提出的“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根本指向问题;提出的“四自”能力,即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自我净化,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基本路径问题;提出的“五大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常态化渠道问题;提出的八大任务,实际上回答了“融入”的主要着力点问题。从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基于我们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巨大组织优势,十八大的理论回答只要转变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躬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做法、问题和原因分析——基于四川的调查

       (一)主要做法:基于德阳市旌阳区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调查

       总体上看,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潮,取得了很大成绩。那么,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哪些?本课题选择四川较为发达的“十强县区”之一的德阳市旌阳区和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调研分析,试图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获得有益启示。

       1.德阳市旌阳区的主要做法

       德阳市旌阳区,现为德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648平方千米,总人口656944人,市区建成区面积68平方千米,为四川单区建成区面积第一位。2012年旌阳区GDP 391亿元,同比增长11.8%,系四川“十强县(区)”之一。近年来,旌阳区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区”。这五大工程分别是:一是理想信念塑造工程。主要包括: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依托,以先进理论武装全区干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办好“旌阳讲坛”、组建“宣讲小分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文明礼仪、法制宣传、文化文艺等多支宣传小分队,定期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业、农家大院等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二是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活动,以“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广场文化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抓好“学雷锋示范岗”建设和“典型库”建设,以典型事迹带动广大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主要包括:抓好“文明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文明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文明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文明劝导队”建设等。四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大力开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及形势教育;组织实施学校精品文化工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实施社会关爱工程;强力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特别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努力拓展并夯实未成年人的文化活动及德育培养阵地。五是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实施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法律意识提升工程、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健康素质提升工程。

       2.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主要做法

       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0年11月24日,全州幅员15.3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2725个村(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党员总数65437名。州内有藏、汉、彝、回、羌等25个民族,总人口110万,其中藏族占78.3%,是典型的藏民族聚居区。设有13个维稳重点县、279个维稳重点乡镇,特殊的历史背景,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全州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的主要根源。近年来,甘孜州委针对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宗教影响大、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地域辽阔且人口分散、自然环境恶劣、基础建设落后等实际情况,在党建实践中探索出“六千”全覆盖群众工作法。一是千山万水认亲戚,确保“结对认亲”全覆盖。全州5万多党政军企事业干部职工与20万余户农牧民“结对认亲”。二是千家万户铸爱心,确保“爱心帮扶”全覆盖。副县级实职以上领导干部与孤儿爱心结对。三是千言万语做工作,确保“同心同向”全覆盖。积极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真心拥护党的领导,主要领导干部逐步与所有寺庙(教堂)及宗教界代表人士结对联系,着力破解宗教插手司法、干预行政的难题。四是千辛万苦办实事,确保“幸福工程”全覆盖。五四是千锤百炼筑堡垒,确保“共建共创”全覆盖。运用机关支部党建工作经验和人才素质总体较好的优势,采取一对一、一对几的办法,由州县乡机关支部与村、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和未建支部社区结对共建,积极帮助农村支部党员提升党性修养,全力做好贫困党员和新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着力破解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的难题。六是千方百计聚心力,确保“宣传教育”全覆盖。以“爱国守法感恩”宣传教育为切入点,以广场、舞台、移动帐篷、文化流动车为载体,通过编印学习读本,开展送科技、送卫生、送法律下乡活动,每村每寺每校一月一读报日等方式,使广大群众知国情、晓法律、懂政策、感党恩,构筑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的宣传阵地,着力破解基层群众听不到党和政府声音的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一项问卷调查分析

       1.关于增强“三个自信”的调研分析

       今年年初,四川省委宣传部成立“增强三个自信”课题组,先后到9个市州,12个县(区),4所高校和部分省直机关,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交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笔者参与部分相关工作。对5000多名不同人员调查的情况表明:一是对“三个自信”知晓程度不容乐观。党政机关干部全知的占25%,一知半解的占69.3%,完全不知道的占5.7%;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全知的占21%,略知一点的占49.4%,完全不知道的占27.6%;普通群众全知的为零,略知一点的占12.1%。[1](如图1所见)

      

       图1 干部群众“三个自信”知晓情况统计图(单位:%)

       二是对“三个自信”理解比较肤浅。调查结果显示,对“三个自信”了解并理解,党政干部占43.9%,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28.1%,普通群众占2.1%。从座谈情况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少党政干部和高校师生搞得不太清楚,多数群众对中国搞社会主义可以说出一些道道,一旦加上“中国特色”就讲不清,道不明。三是对“三个自信”认同程度高低不一。当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党政干部占90.8%,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84.4%,普通群众占74.5%;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明显优势,党政干部占81.2%,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49%;完全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政干部占89.8%,基本信仰的占11.2%,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完全信仰的占58.9%,基本信仰的占41.1%。(如图2、3、4所见)

      

       图2 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认同度(单位%)

      

       图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明显优势”的认同度(单位%)

      

       图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程度(单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和座谈情况,当前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归结如下:

       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被“弱化”、“淡化”现象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现实紧迫性。[2]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被“弱化”、“淡化”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调查发现,有些党员干部虽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共同思想基础,但却把它当作政治宣传和政治口号,认为不起实际作用;一些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部分党员干部持无所谓的态度,参加理论学习和政治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这些不良倾向和错误认识很容易造成社会上的思想混乱,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由此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问题之二: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彰显了增强“三个自信”的现实紧迫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物质诱惑琳琅满目,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歪曲和攻击花样频现,社会丑恶现象的无限放大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在信息传播日益即时和快捷的条件下,无疑给人们的信仰信念持续带来新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部分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三个自信”表现不足,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过多的关注个人生活和职业理想,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缺乏信心,由此彰显了增强“三个自信”的现实紧迫性。

       问题之三:部分党员干部社会主义荣辱观知与行脱节严重阻隔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可持续性。一些党员干部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口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大相径庭,心里想的和行为表现相差甚远;少数人依然存在“是非不分、荣辱不明,甚至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以耻为荣”的情况。更有手中握有权力的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不仅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违背党纪国法,丧失伦理和道德底线,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问题之四:党风政风中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力度和广度。问卷显示,认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信心的主要因素是消极腐败的,党员干部占61.1%,教育文化系统职工占71.9%,普通群众占76.4%。不少群众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官僚作风深恶痛绝。座谈中有这种观点:“现在一些干部台上讲得好听,台下做得难看;工作耍滑头,办事看来头;跑官要官脸皮厚,为民办事很刻薄。”这些问题虽然只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但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条件下很容易被放大甚至妖魔化,由此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力度和广度。

       问题之五: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制约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调查表明,当前不少干部群众普遍存在着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对我国短短30多年时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并认为归功于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另一方面,又对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医疗问题、食品安全、司法公正、环境污染等问题感到纠结和不平衡。由此彰显出深入推进改革,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现实紧迫性。

       问题之六: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不力凸显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任重道远。调查反映,这些年,一些地方把党的传统和优势搞丢了,埋头拉车不看路,抓经济的手硬,抓思想政治建设的手软,群众思想教育在基层几乎成了空白,特别是农村,人散魂更散。一些市县领导反映,现在舆论引导缺乏方法和技巧,负能量偏多,给党委政府的工作造成被动。一些媒体为吸眼球,报道党内腐败现象时缺乏大局观,偏好奇闻炒作,无形中在社会造成“逢官必贪、贪官都有二奶”的不良印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对我们的根本制度产生困惑。

       3.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认知层面看,对融入的意义和价值还存在认识盲点和误区。比如,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事情,而党的建设是党内的事情,缺乏一种统筹观、全局观和战略观。第二,从制度层面看,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党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彼此关联、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第三,从文化层面看,在党文化、官文化、民文化之间,实现交互影响、相互认同、话语转换还有较大障碍,特别是以微薄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的大量兴起,客观上对党的声音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定冲击。第四,从社会心理层面看,党内和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精神懈怠和信仰危机交互影响,由此衍生的社会生活消极心理还广泛存在。第五,从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层面看,一些地方片面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有利于权利保障、公众参与、信息公开、道德自律的优良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第六,从技术层面看,党委宣传部门主管意识形态和宣传教育工作,而党委组织部门主管党的建设工作,这种职责划分客观上导致融入的渠道较为狭窄,效果不明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方法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着力点和具体路径是:

       (一)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价值追求,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国梦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阐述,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由多要素构成,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力量等,但归根结底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样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党的建设目标价值提出的新要求。新形势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实现伟大中国梦这个价值取向。

       (二)以增强“三个自信”为依归,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效能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要解决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就是要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翁感和政治效能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根本在于这条道路能够回答并且已经回答了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包括目标指引、总体布局、动力支持、人文依托、立足点、领导力量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指导性,根本在于这个理论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节点而逐一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在于它最符合我国国情、最能支撑和保障中国未来发展,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进一步夯实了制度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拓展了制度空间、释放了制度活力。因此,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三大自信”,引导教育全党全社会增强这“三大自信”,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点与实践依归。

       (三)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重任,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软实力建设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不仅为各种力量进行网上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传播提供有利的平台,也为不同意识形态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展开竞争和攻击,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斯诺登事件”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鉴于我国在世界网络文化信息交流中尚处劣势,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成为当前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迫切工作。一是将意识形态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轴心之一。近年来,我们党把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提到新的战略高度,这无疑是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软实力建设,应成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轴心之一。二是要把搞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显著位置。切实加强新时期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尤其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力培养把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共同塑造积极高尚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是一个重要举措。三是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专门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在搞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门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承担起宣传、阐释和践行党的意识形态的重任。

       (四)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主要抓手,引导党员扮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双重角色,由党内至社会释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培育党员主体意识,维护党员民主权利,引导党员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自觉承担其双重角色,即党员既是社会人又是政治人,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受众,又是主体。针对党员的这种双重角色:一是依托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党员公民意识教育,把党员首先培养为合格公民。二是依托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把党员培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捍卫者、宣传者、传播者,通过他们带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三是依托基层党内民主,树立起党员权利本位,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正当利益追求,改变传统的被管理、被教育对象的思维模式,从而激发出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动力。

       (五)以建设服务型政党为契机,紧扣民生为群众服务,夯实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的社会基础

       建设服务型政党,一个逻辑前提就是着眼于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只有把服务与宣传、灌输结合在一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取得实效,否则会变成空中楼阁。当前的着力点主要有:一是坚持基层化服务。基层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生活在基层,许多复杂问题得以解决的突破点在基层,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党的执政方式变革与核心价值实践的生动场景也在基层。因此,下基层、扎根基层、服务于基层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重要环节。二是坚持民生化服务。当前要以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等问题为重,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各环节,都要彰显民生化服务的价值和成效。三是坚持便民化服务。服务,应该是具体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特性就要求服务方式一定要便民化、可操作化、化繁琐为简约。“一站式”服务、便民中心、下乡服务等,都是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在基层的实践载体。

       (六)以改进作风为突破点,着力构建消除执政党与社会、党与群众的“无形之墙”的制度机制,为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提供可持续机制

       十八大以后强力推进的作风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亮点,也是一个化解脱离群众危险的突破点。2013年6月以来,中央部署了为期一年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清除和整治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重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够收到密切党群关系之现实效果,而且能够构建一批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机制,包括密切党群关系的领导体制、责任机制、教育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真正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社会基础。

       (七)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为导向,综合运用积极心理学、需求伦理学、群体心理学、幸福体验学说、柔性管理、利益分析等现代理论和方法,不断推进基层党建方法创新,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实践的解释性、说服力和持久性

       科学化的要旨就是凡事都要遵循逻辑、常识和规律。比如,不能简单的回避党性和人性问题,不能简单化认识和处理网络现象;不能一刀切地用一个价值标准要求所有人群,等等。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及时运用不断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有效运用报纸、刊物、书籍、电视、网络、广播等传统和现代传媒,有针对性地采用影视、报刊、书籍、音乐、戏剧、美术、讲坛、故事会等形式。要多运用改革开放涌现出的典型资源树立新时代的“好人”典型和道德模范;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技巧,春风化雨般地传达爱、责任、奉献、梦想等时代主题和永恒话题,等等。

       (八)以理论探索和创新为牵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公民个人、阶级阶层和社会的关系变化,研究党员党内外交往、各阶层人士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课题,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理论支持。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的调查与思考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