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定位与核心服务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定位与核心服务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定位与核心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观念日新月异,信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交流广泛而频繁,各种以信息为经营对象的产业机构应运而生,图书馆——最早的信息储存和传递机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会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位置,避免被淘汰。图书馆也需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做好核心服务,调整方式,拓展职能,推陈出新,实现价值,完成使命。

1 图书馆定位

对于图书馆工作及图书馆学研究来说,图书馆定位问题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首要问题。图书馆定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明确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和职能,同时确定作为信息蓄积与传递机构之一的图书馆在整个信息业中所处的位置;二是明确每个图书馆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只有明确自身定位,图书馆才能确定核心服务、适度的建设规模、馆藏特色和范围、服务对象范围等。

1.1 图书馆社会角色定位

从古代藏书楼至今,保护文化遗产、传播文化知识、普及科学教育、支持经济发展,图书馆使命和职能被不断赋予新内容。图书馆是在政府支持下的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因其特定使命使之有别于情报所、档案馆这些国家事业单位,同时其公益性、非营利性又有别于网吧、书屋、影院、文化传播或信息咨询企业等信息产业机构。

图书馆历史悠久,信息系统全面,数量庞大,强大的政府经费支持,无偿或以低于成本价格提供服务,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使其仍有其独特且无法取代的作用和优势,并且在未来一段历史时期里,仍有存在意义。但图书馆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确定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满足读者在其它信息服务场所无法获得的服务需求。

1.2 图书馆个体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定位

1.2.1 定位决定馆藏

“藏”与“供”职能转换:现在除具有文献收藏保存使命的图书馆(国家版本图书馆),除部分具有保存价值的珍贵文献,大多数图书馆收藏保存文化遗产的使命弱化。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及相关帮助成为图书馆更主要的使命。“藏”与“供”在图书馆职能中所占比重正在逐渐颠倒过来,由“藏”到“供”,不仅是职能的转变,同时意味着工作重心转移,服务方式内容的改变。“藏”与“供”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藏”是“供”的基础,“供”是“藏”的目的。而“供”以“求”为基础、为导向,因此每个图书馆应定位于:重视读者需求、以有针对性的“提供”为工作核心,建设特色馆藏,而不追求“大而全”。

系统功能最大化:依据本地区区域经济特点、发展规划,分析本地区图书馆系统结构和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结合本单位行业特点,建设符合、适应需要的特色馆藏,确定馆藏的专业特色及种类数量等,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大型专业图书馆可广泛收集专业相关信息,建设庞大的数据库,争取建设成为该地区该专业信息最多、最准确,种类最全,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广,检索功能完善的专业数据检索中心;中小型图书馆则无须支付过多经费在购置大型数据库上,只需缴费成为某些有偿信息服务机构的会员单位,来满足本馆读者需求。因此,不是每个图书馆都要争取做最大、最全,要根据定位适度发展,着重满足本馆读者群的共性需求。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图书馆个体组成一个专业类型齐全、服务覆盖面广的图书馆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满足每个读者动态、广泛的需求。

1.2.2 定位决定规模

图书馆的建设规模要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经济状况,适应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规划需要,确定图书馆适度的建设规模。①关于电子阅览室建设:现代图书馆中电子阅览室是不可或缺的,每个图书馆根据读者群的数量和阅读特点,以适宜的比例设置电脑数量;②关于馆舍建设:现代图书馆馆舍普遍是宽敞明亮的大开间格局,仍在使用旧式建筑的图书馆要因地制宜,根据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以变革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来缓解建筑物所带来的局限,而不要盲目地超出能力或需要去建设新馆舍。如书库与阅览室分开的图书馆,可利用借阅管理软件系统、条码等电子技术,实现当天借当天还,使每个书库都变成阅览室的辅助书库;书库房间小不便于开架管理的,可分专业、分级别设立开架书库等。

2 图书馆定位决定于核心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实现职能的主要手段,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电子网络技术日臻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多样化,服务项目多元化,服务对象不断扩展。基于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就是以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和提高传统服务。深入细致地研究核心服务,使图书馆服务分清主次,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职能,完成使命,实现其社会价值。

3 核心服务的概念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从闭架到开架,从开放服务到自助服务,从手工服务到自动化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条件和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但服务的宗旨始终是为满足读者需求,因此要服务好,首先应了解读者的核心需求。无论读者需求的形式如何变化,其实质主要包括:①信息需求;②获取信息的帮助和服务需求;③处理信息场地需求等。其中“信息需求”要求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进行信息筛选;“获取信息的帮助和服务需求”要求图书馆提供先进的检索设备和简便的检索手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处理信息场所需求”要求图书馆提供学习、研究、阅读、编写等信息处理需要的场所。广义的图书馆核心服务就是开辟专门空间,以特色馆藏信息为基础,以现代检索工具和技术为手段,为读者提供阅读场所、所需信息及相关帮助。

根据图书馆定位,图书馆应为辅助学习研究、支持经济活动,提供相关信息和供学习研究的阅读场所。故狭义的图书馆核心服务就是满足读者学习研究需求的服务,而对满足读者其它信息需求所提供服务则属于非核心服务,如供读者休闲娱乐的网上冲浪、多媒体视听等。因每个图书馆的定位不同,其核心服务也不尽相同,如电影戏曲院校的多媒体视听就是其核心服务。

4 核心服务的内容

要明确核心服务的具体内容,须先研究“图书馆提供论之3W”。

4.1 Who:提供对象,读者群定位

每个图书馆不可能为所有的读者服务,而有其必须负责的主要读者群,如公共图书馆以本地区的居民为主要读者群,高校图书馆以本校教师学生为主要读者群,各机构的图书馆以本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主要读者群等。虽然网络使图书馆拥有了网上读者,且一些图书馆具备为更多读者服务的能力而拥有了更庞大的读者群。但这些非主要读者群因其组成的不确定性而不便于掌控,因此,图书馆还是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主要读者群服务上,满足主要读者群需求是图书馆核心服务之一。

4.2 What:提供内容,包括馆藏、帮助和服务、场所等

4.2.1 “可控信息”与“馆藏”概念延伸

随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图书馆馆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本质变化,从收藏文献发展为获取、收集信息。图书馆所掌控的信息,又可称为“可控信息”,形成新的意义上的馆藏,其中包括:①图书馆占用信息载体产权的实体馆藏:印刷型文献、多媒体文献,电子数据库光盘等;②图书馆拥有使用权的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上共享的信息资源等虚拟馆藏。电子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统称电子版馆藏。电子版馆藏系统主要包括:①购买其它信息服务机构出版发行的电子数据库光盘;②购买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使本馆读者可分享该使用权,查询信息;③收集和整理网上符合本馆馆藏特色的信息,纳入本馆馆藏体系。

现代馆藏体系中,印刷型文献有着电子版文献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如:无设备依赖,无场地限制,无电磁污染,无视觉疲劳,可多页、多篇对照阅读等。因此图书馆对印刷型文献和电子版文献要制订合理的收藏比例,除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仍应以印刷型文献为主。

4.2.2 帮助

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在搜索和获取文献或信息时,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周到、愉快的帮助。

(1)更长的开馆时间。读者总是希望在他需要时随时可以获得图书馆的帮助。白天大多数读者有工作或有课而无法抽身,尤其很多读者喜欢夜晚工作学习,因此图书馆应尽可能延长开馆时间。

(2)更短的等待时间。首先,简化各种手续程序。由前台人员负责办证(卡)、验证、接待、导读等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应设置“一卡通”,即刷卡入馆、刷卡借阅,不仅方便读者,减少等候时间,同时刷卡入馆也减少读者验证时有被审查的不悦感觉。增加借还设备和人员数量,减少读者排队等候时间。其次,提供更简单有效的检索工具:购买或开发简便易行的、可模糊检索、检索结果全面准确的“傻瓜”软件。再次,保证网络、设备的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做到设备防磁化、防干扰以及系统防病毒等。

(3)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虚拟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新的发展方向,它使读者未进入图书馆就可对图书馆有一个较清晰全面的基本认识,节省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时间;使读者在家就能接受图书馆服务;在网站上做新书推介、书评等。并且通过网络与其它图书馆建立动态的馆藏联合目录,建立“全国图书馆馆藏目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应正确处理好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4)专业咨询、情报检索、定题跟踪、编译等深层服务。图书馆主要责任在于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大多数图书馆承担着辅助教学科研、支持经济活动的任务,这些深层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借阅服务相辅相成。

(5)周到。除核心服务之外,图书馆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配套增值服务。打字、复印、翻译、装订、扫描、刻录等;配备辅助书店、休息室、饮水机等;还应考虑解决读者就餐问题。图书馆是非营利机构,其增值服务只以材料成本价格收取费用。图书馆要正确处理好核心服务与增值服务之间的关系,强化核心服务,精化增值服务。

4.2.3 场所

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上网浏览、学习、查找研究资料,但仍有许多读者愿意到图书馆看书学习,因为图书馆特殊的氛围,是其它场所无法比拟的。吸引读者的首先是一个舒适的阅览环境,其次才是读者所需的信息。

如同文献对环境有要求一样,读者对环境也有其要求:①宽敞:适宜的人与人间距、合理的桌椅间距;②明亮:照明合理,光线充足,不闪烁,光线过度的房间设有窗帘;③安静:通道上铺设防静电地坪胶板,既可消音又可防止火灾隐患,增加舒适度,有条件的图书馆应添置监控录像,减少巡视所带来的干扰和不悦;④清洁:通风良好,空气清新;⑤温、湿度适宜;⑥安全:注意建筑物的质量、老化等问题,合理使用、合理布局,以免超负荷,引发安全问题;桌椅破损及时更换,其它设施也要经常维护以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保持消防通道畅通;⑦舒适:注意桌椅舒适度,要符合人体工学;⑧方便:开架书库内设置一定的阅览桌椅和检索终端;网络终端的电脑桌应给读者留出足够空间用于记录书写;高层要设有电梯;每层要有厕所;图书馆还要考虑为残疾人提供方便。

4.3 How:怎样提供,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服务标准及文明程度

强化危机意识、服务意识、人权意识、时间意识,尊重读者权益,提高服务水平。

市场经济带来的危机感,促使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变革,甚至包括政府、银行在内的权力机构都在改变,图书馆变革势在必行。现代理念和技术的引进,信息载体多样化,服务的时空扩展,使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发展。但这种发展的背后,令人堪忧的是对图书馆历史使命和传统服务的忽视。重视图书馆定位与核心服务,避免过度膨胀、盲目建设、一味地追求创新改革而忽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标签:;  ;  ;  

图书馆定位与核心服务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