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批发行业的改革与创新_变革管理论文

中国批发业的变革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制约批发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批发商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是批发业在自身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研究这些因素的内容以及对批发业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仅能帮助我们寻找批发业演变的轨迹和内在规律,还可以把握其发展方向。

1.客观经济制约因素。

我们提取了九项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分别用来考察其变量与批发业的相互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职工总人数、职工工资总额、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些指标时间跨度是从1978—1996年,以各指标环比增长率为分析数据。根据公式r=Lxy/

计算出有关数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恒小于或等于1。相关系数值大于零、小于零、 或等于零,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为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若相关系数的值接近于1或-1,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为高度正相关或高度负相关。

根据计算后得到全国批发业发展速度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并根据各相关系数的数值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支撑批发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生产总值、第二及第三产业总值与批发业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可见, 没有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就没有批发业的进步。(2 )居民收入提高是活跃批发市场的重要动力。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与批发市场发展的相关系数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第三产业总值与批发市场发展的相关系数,这表明批发业的发展与经济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3 )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与批发业发展无直接的函数关系,而零售价格指数却影响了批发业。(4)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批发市场发展呈负相关, 这是由于生产企业甩开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货的双重作用的必然结果。

2.政策制约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三多一少”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打破了专业分工和行业界限,连通了批零渠道,允许工厂自销、厂零挂钩、批零兼营等等。正是这一政策改变,才大大削弱了国有批发商业,使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各种经济成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国有批发企业应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和独立法人,但是政府仍然要求国有批发企业承担一定的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物价和政策性储备等任务。另外,国家金融、税制方面的政策,也对批发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我国对国有批发企业实行“拨改贷”政策,取消了国有批发企业享受无偿拨付资金的优厚待遇,增值税的改革使批发营业税平均增加税负40%左右。

3.现行的一些营销策略也造成批发业的困境。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视市场需求状况采取各种策略。(1 )价格固定化。不少制造商为了自己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的广告上宣布产地零售价。另外,由于工业包装比商业后加工效率更高,供应给超市的商品往往在包装上已标明零售价。由于出厂价和零售价均固定化,使厂商和零售商夹击中的批发商越来越困难。(2 )“直接进货”告示。有的零售企业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价格的低廉,通过各种形式公开宣布“本店直接向工厂进货”,以吸引顾客。(3 )“工厂进入家庭”。随着现代传播媒体技术的发展,工厂已把各种商品知识教给广大消费者。这样,批发商的情报职能和开发商品职能等大为削弱。(4)“在一个屋下购买所有的商品”。 现在大型的百货商厦已成了城市的一景,这些大商厦以豪华的装潢、周到的服务以及商品品种的繁多为特色来吸引消费者。这使批发商的组配商品功能受到限制。上述分析表明,以最近一次经济“软着陆”为标志,我国批发业以生产和消费数量扩张推动为主的阶段已基本结束。随着国民经济进入以结构升级为主的新阶段,批发业的变革已不可避免。

二、中国批发业变革的基本思路

1.批发业改革和创新目标。

批发商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就在于批发业能比工业自销更有效、更能节约流通费用,并且能承担简化交易路线、流通加工、分散生产者风险等职能。如果批发商不能在上述问题上提供优势,批发业的衰退就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来看,批发商自身也有许多不足,主要是:批发企业不适合“大量流通”的要求。现在制造商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大量生产必须以大量销售为前提条件,而批发商却采取保守或敷衍的态度。如对所有的顾客“提供相同的服务,采取相同的费用”,而不顾批量的大小,加上我国国有批发业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挂账、离退休人员等问题,机制不活,造成内部用人、分配等诸方面不合理现象;流通主体分散化、小型化、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仅仅满足于以包代管。这一切造成我国批发业的“小批量、高费用的低服务”的特征。

为此,批发业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只有一个,即高效率。批发业的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大批量、低费用、高服务”等几个方面。所谓“大批量”,即批发业应适应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要求,保证进入批发环节的商品能畅通无阻,源源不断进入目标市场。为此,批发业的营销网络能否足够延伸和是否畅通已成了批发业生命力的核心。所谓“低费用”,即批发业在保证商品流通活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流通成本,使制造商感到通过批发环节更经济。“减少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费用”往往是制造商甩开批发业的初衷和主要目的,但自销同样需要开支一大笔费用,如建立推销机构、聘请销售人员等等。两者的利弊权衡,往往是制造商选择渠道的主要标准。所谓“高服务”,即批发业在促使商品更畅通、更经济流通的同时,在商流、物流、情报流、货币流、促销流方面提供各种服务,而这些服务是制造商渴望得到而自销过程中又无法得到的。

2.批发企业改组的三种业态。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批发业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1)批发业在流通领域的主导权易位。 西方国家流通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产者主导,第二阶段为批发商主导(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批发商对流通的主导达到顶峰),第三阶段为零售商主导。(2)批发商分化的步伐加快。 在整个批发业日益萎缩的情况下,批发商一部份转为制造商的代理商,另一部分成为零售商的采购商,最后一部分走上联合的道路。批发商分化的结果使批发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减少。1987年全美有36.4万家批发企业,到1996年只28万家。(3)规模化、连锁化已成了世界批发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如美国最有影响的“独立杂货商联盟”,这个组织的核心批发企业是美国第四大食品杂货批发商韦特罗公司,1976年共有700家零售店加盟。 日本的批发主导型自愿连锁从50年代开始建立,到1991年已发展到44家连锁集团。(4 )组建“批发联合公司”。为了对抗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传统的批发商纷纷联合起来,组建“批发联合公司”。

根据世界批发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践,中国批发企业今后将会向三个方向演变,即批零一体化、代理制和批发业企业联合化。(1 )批零一体化。批零一体化由于将批零交易内部化,使交易费用降到最低限度。在我国,由于商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信息产业较为落后,批零交易费用十分高昂,而批零一体化在节约交易费用方面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政府主导型的批零一体化”将会被控股公司主导型的批零一体化所替代;零售连锁集团配送中心将成为“零售延伸型批零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在“批发延伸型的批零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中,资产联结型、契约联结型都将得到充分发展。(2)代理制。 有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是一种经济体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代理制通过代理协议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在我国,尤其是生产资料经营应大力推选。当然,批发企业能否为制造商所依赖,取决于它能否开拓新市场,减少风险,反馈信息并提供服务等。(3)自愿批发联合公司。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小批发商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但由于中小批发企业自身特征,其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因而,除了要通过立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外,还应该组建各类自愿批发联合公司,利用连锁等形式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

3.批发业应成为市场三大中心。

情报中心。批发者根据获得的情报,由生产者提供市场时尚变化、景气动向等各种信息;还向零售商传递有关新产品情况。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情报中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技术中心。现代批发企业不仅自身高度现代化,并且要成为市场的技术咨询中心,承担市场分析、定位建议等服务活动。

流通中心。批发业成为市场流通中心的含义本来就是明确的,这几年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以批发业为主的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更证明了这一点。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现代批发业只有真正成为情报中心、技术中心和流通中心,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才能有自己的发展。

标签:;  ;  

中国批发行业的改革与创新_变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