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与工业生产的均衡发展_工业生产论文

论农业与工业生产的均衡发展_工业生产论文

试论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平衡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生产论文,试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1999)03—0027—05

一、农业问题

自从农业推广以后,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物质生活。一直到今天,农业依然是头等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除了畜牧部族、渔猎部族和采集部族以外,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就不能成为独立的经济社会。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地区有二百多个小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有领土265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50人有余。斯巴达有领土85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 平均每平方公里35人有余。这两个国家加在一起,共有土地11150 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62人有余。这个数字大体可以代表当时希腊本土总的人口密度。根据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研究,16世纪初,法国广大地区在达到每平方公里34人的水平时出现了人口外流。这说明当地的农业养活不了这样多的人。按照这个比例推测,希腊的二百多小国大约有一半粮食要依靠进口。正因为这样,希腊国家首先在意大利半岛南部、西西里岛东部和南部、利比亚北部等地建立了很多农业殖民地,接着在黑海地区和其它地方建立了大量商业殖民地,在殖民地取得希腊本土需要的粮食,卖出希腊的手工业产品。希腊国家与他们的殖民地区共同组成一个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社会。

公元1世纪和2世纪,罗马帝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经济相当繁荣。埃及、非洲省、西班牙、撒丁尼亚,西西里等都是国内著名的粮食基地,每年有大批粮食从这些地方运到首都罗马城。这个国家当时统治了整个地中海周围地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社会,实力远远超过以前的希腊国家的水平。

现代农业采用了先进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但是,农业受自然的限制比较大,粮食总产量还是不足。根据历史的经验,粮食储备够消费一年至三年,才能应付经常发生的天灾和连续两三年的大饥荒。目前世界在总体上达不到这个要求。东汉196年中,有灾年头为119年。明朝277年中,发生灾荒的年头有220多个。将东汉和明朝的灾情结合起来考察,有灾年超过三分之二,平均每个有灾年的受灾面积在二十分之一以上,等于每个地方平均每30年之中至少有一年遭灾。最近两千年,世界各地的受灾比例,与中国东汉和明朝的情况类似。这就需要在没有遭灾时为灾年生产粮食,平均每年的备荒产量至少应当达到一年消费量的3.4%。

1÷(30-1)=3.4%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如果人口达到1000万,便可以认为是一个大国,在危急时刻,能够动员百万之众参加战争。一切大国都必须有自己可靠的粮食产地。国内灾害和进口障碍经常都有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不能确保一个大国随时得到足够的进口粮食。即使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平均一年产粮的短缺数一般也不宜达到1000万人全年的口粮,否则在非常情况下立即出现上千万饥民,那是很危险的。

二、工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出现了机器工业。19世纪,机器工业不断推广,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到20世纪头十年,先进国家都已实现了工业化,社会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工业国家以整个世界为市场。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缩小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各国普遍调整经济政策,逐渐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从此开始,一切国家的工业发展,都同世界市场紧密相关。

工业的生产量应当和社会的需要量保持一致,否则生产过剩,积压过多,会造成经济危机。对于任何一定种类一定规格的工业品,都可以掌握总体上大概的需要量,由此确定比较适宜的总产量。假设某种规格的工业品在正常情况下能够使用s年, 在这期间社会需要使用这种产品的总量为d,平均一年的总产量为x,那么可以参考如下公式,制订生产计划:

d

x=──

s

假定有一种小汽车可以正常使用十年,平均每年生产使用量的十分之一,便能维持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一种产品在推广期间,如果达到满足供应的时间与这种产品的使用年限相等,这种生产的设备就没有生产能力的过剩。以后的发展,只要按这个规律进行,就不出现过剩产品。适用的新产品往往卖得很快,用户急于购买,工厂急于供应,促使生产设备增加,推广速度加快,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假定一个抽水机的正常使用时间是5年,经过5年生产,才满足了起初的需要,得到推广,后来的生产坚持按这个比例发展,不愁积压。如果在两年之内满足了起初的需要,往后还照这个比例发展,那么每两年的产品够用5年,经过8年以后,一共生产了够用20年的产品,实际上只能卖出大约一半。

由于同种产品有很多厂家同时生产着,造成生产量和需要量脱节。为了保存自己,并求得发展,工厂主们力争逐年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使先进国家的工业生产在总体上不断增长,生产量和需要量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在总体上第一次超过了限度。在这次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美国工业生产下降55.6%,退回到1905—1906年的水平,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下降70%,机床制造下降87%,生铁下降79.4%,炼钢下降75.8%,最严重时,汽车工业仅开工5%,钢铁工业开工15%。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6%, 其中生产资料生产下降53%,生活用品生产下降25.3%,分别退回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水平。英国工业生产下降23.8%,几个重要工业部门,如钢铁、造船、纺织等,大部分设备闲放起来。法国工业生产下降36.2%。一些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40—50%,整个工业生产退到1911年的水平。这些情况说明,1929年大危机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设备的超限度过剩,生产能力的超限度过剩。这种过剩的严重性在于过剩部分所占的比例太大,这个部分设备无用,投资无效。1929年大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幅度表明,世界工业一年的总生产量能够达到总需要量的一倍半左右,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便是超过限度。假设一年的工业总生产量为x, 总需要量为D, 那么工业生产能力的超限度过剩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表示:

x

──=1.5

D

工业生产的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生产总量与需要总量基本相当,生产与需要基本平衡。一种工业是这样,世界工业的整体也是这样。在这以后进一步发展,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平衡发展。工业生产的平衡发展,要求生产增长与需要增长达到的数量和原来生产与需要基本平衡时的数量比例一致。假设每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平均数为g[,1], 人均需要量增长率平均数为g[,2],人口增长率平均数为g[,3],那么工业生产的平衡发展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

1+g[,1]=(1+g[,2])(1+g[,3])

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原来生产和需要基本平衡。等式的一边表示生产增长为原来的几倍,等式的另一边表示需要增长为原来的几倍。这两个倍数相等,说明经过发展,生产和需要依然基本平衡。这是一种粗略的计算。分析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可以参考这个公式。

世界工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是生产和需要只有短暂的基本平衡,接着便是生产增长超过需要增长,经过若干年,成为生产能力的超限度过剩。根据工业生产平衡发展的公式和1929年大危机的经验,可以把工业生产能力超限度过剩的形成表达为如下公式:

1+G[,1]

────────────=1.5

(1+G[,2])(1+G[,3])

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原来的年份总生产量与总需要量基本相当。公式中的G[,1]代表工业生产量增加的倍数,G[,2]代表人均需要量增加的倍数,G[,3]代表人口增加的倍数。 公式中的分子表示总生产量为原来的几倍,分母表示总需要量为原来的几倍。这两个倍数相除,就知道总生产量等于总需要量的几倍。总生产量达到总需要量的一倍半左右时,进入超限度过剩状态。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超限度过剩的积累过程,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和防治超限度过剩。通过控制性调节,在超限度过剩没有出现的时候可以防止超过限度,在超限度过剩已经出现的时候可以把急剧破坏变为缓慢缩减。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形成超限度过剩时,如不实行果断有力的控制性调节,必然发生猛烈惨重的破坏性调节。

1929年大危机说明,1900—1905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当时世界市场的需要,生产和需要基本平衡,因为这次危机的破坏过程是退到1900—1905年前后的生产水平时停止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量约为1900年的2.4倍,人口约为1.3倍,人均需要量按提高20%计算,生产总量约为需要总量的一倍半,超过了限度。

2.4

──────=1.5

1.2×1.3

经过1929年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剧烈破坏,到195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和需要又一次基本平衡。1980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量约为1950年的3.95倍,人口约为1.83倍,人均需要量按提高40%计算,总生产量约为总需要量的一倍半,超限度过剩。

3.95

─────=1.5

1.4×1.83

世界统一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时候,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总体状况与资本主义世界基本相同,超限度过剩没有根本性变化。目前世界的经济活动处在工业生产能力超限度过剩的控制性调节过程之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建设应该坚持技术先进,质量高级,增长适度,否则会受到外国商品的排挤,并造成生产设备的闲置。

三、比例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说:“用贫求富(原来穷,要致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个规律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影响极深。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奴隶制国家,手工业和商业一般都比较兴旺。有些平民经营工商业,发了财,成了奴隶主。有些奴隶主贵族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而且投资于工商业,或者由自己经营,或者雇人经营,或者让奴隶经营。有些奴隶经商发财,自己也买奴隶使用,商业在人间安排了奴隶的奴隶。在封建社会,由于商业收入非常突出,弃农经商的事情经常发生。封建统治者往往为此慨叹。从公元10世纪起,东方和西方的商业都有很大发展。到16世纪,西欧的商人几乎垄断了世界贸易。18世纪初的马耳他,杂货铺和零售商多至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有生活保证。19世纪,近代工业逐渐成为先进国家最强大的物质生产部门,与商业结合在一起,共同控制了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的经济比例与古代经济不一样,但经济生活的规律还是相通的。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农业不足,工业过剩,比例失调。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水平赶不上发达国家。农业不足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紧迫的有两件事,一是多打粮食,二是植树造林。抓这两件事,既可以增加食物,又可以安排劳力,并且有利于形成健全的经济体系,恢复自然环境的生气。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工业落后,农业生产应当能够保证粮食自给。假设某个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为g[,3],粮食消费需要量为d,备荒粮为粮食消费需要量的3.4%,那么平均一年的粮食生产量x不宜少于如下公式表示的数量:

x=(1+g[,3])(1+3.4%)d

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商业和服务业各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可使用数量是否与社会的需要量平衡,都可以参考前边讨论工业问题时谈到的公式,进行分析。这些部门共同的要求是供应量与需要量基本相等。这在实践上是不难搞清的,只要作一般的调查,就能计算出来。

如果某个部门供应过多,或者供应过少,这个部门自身的发展属于比例不当。如果有的部门供应过多,有的部门却供应过少,那就是部门之间比例失调。发展中国家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相当严重。从理论上讲,调整部门比例,就是要把过剩的资金和人力转移到不足的部门。这在实践上确有困难。许多企业设备庞大,转移投资很不容易。特别是有许多人乐于随波逐流,宁肯在热闹的狭窄地方把人挤坏,也不到冷落的开阔地带创造事业。但是,形势要求人们丢掉幻想,渡过危机。

农业以外的各种部门,如果平均一年的供应量等于需要量的一倍半,会使投资和利润相应减少。各国政府和企业家感到最麻烦的就是投资和利润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按照平衡的精神调整比例,发展自己的农业、工业和其它部门,经济前途自然光明。

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出现了绝对过剩。全世界的纺织工厂总生产量可以让整个人类穿戴不完。世界现有的核武器,足够使地球表层彻底毁灭。这就是绝对过剩。面对这种事实,人类需要明智,需要节制。

机械化和自动化造成大量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失业者和他们的家属,通过各种途径,由就业者提供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如果失业人数达到总劳动力的10%,等于平均每九个就业者要为一个失业者分担养家糊口的费用,这项负担实在不轻。如果失业人数达到总劳动力的20%,等于平均每四个就业者要为一个失业者分担家庭生活费用,这时就业者对社会的各种负担总加起来相当沉重。如果失业人数达到总劳动力的30%,等于平均每七个就业者要为三个失业者分担家庭生活费用,这时就业者与失业者基本处于同样困难的境地,社会进入持续不断的混乱状态。

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过剩,许多国家的就业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这同失业一样,产生了一种深刻持久的反面作用。人类的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只有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中,才能传播和发扬。如果一个劳动力平均每天用于玩耍的时间超过用于工作、学习、研究、考察和锻炼的时间,很容易变坏。

人类的一切都需要平衡发展,平衡发展可以使人类免除各种社会性灾难。

收稿日期:1999—03—20

标签:;  ;  ;  ;  

论农业与工业生产的均衡发展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